群众、人民和网民 作者:孙尔台


 

 群众、人民和网民

中国的语言很丰富,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时期或场合都有不同的表述。

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皇亲国戚和朝廷官员以外的人一般都叫做黎民或百姓,在文学家的嘴里有时也叫苍生。唐代的李商隐就有一首写咏贾谊的诗,诗的最后两句就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说汉文帝貌似礼贤下士,其实并不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普及后,词汇更加丰富了,出现了民众、群众和人民这样一些新概念。后来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词语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国民党代表了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意识上相对保守,说话和行文总是酸溜溜的,对老百姓的称呼也基本上沿用了民众一词。而共产党则始终高举了工农大众的旗帜,思想上比较激进,于是就逐步形成了人民和群众这样的词语。新中国建立以后,大陆就基本上不再使用民众一词了,只有在台湾现在还在使用,后来在谈判时大家就折中地用两岸同胞来代替。

人民与群众都是集合概念,内涵和外延也基本一样,也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比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人民群众的范畴就因政策的不同而多次变化,其中地主和民族资本家就经历了从被打倒到团结抗战,以后又被再打倒、再摘帽子的变化过程。总之,能纳入人民群众范畴的都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即使有问题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能纳入人民群众范畴的就是敌我矛盾,也就是打击的对象。

但人民与群众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文革中就有过一个很典型的笑话,有一位顾客批评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不好,营业员就回答他说,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专门为你服务的,这就表明人民这一概念是不可划分的。而与人民相比,群众一词就可以转变为非集合概念。比如可以用“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来指代某些人。因此在营业员的眼里,那位提意见的人只是普通群众之一,说不定就是个坏人,所以完全可以拒绝为他服务。

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又取消了成份的划分,于是就有了公民的概念,并衍生出公民权益这样的内容。但从政治意义上讲,人民还是最高层次的,是政权性质的象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坚持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不叫参众两院的原因。

自从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上网后,社会上就出现了网民的称呼。但有趣的是,由于网络是个新生事物,大家对网络还有一个认识统一的过程,所以对网民概念的理解也具有多重性。比如媒体在报道网上的好人好事时,一般就说网络传真情,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而一旦网上出现批评意见或个别不和谐的声音时,网民一词就有贬义了。包括现在倡导文明上网,制止网络谣言的活动,针对的就是一些有不良行为的网民。总之是褒贬不一。

但中央的领导还是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发展趋势,带头在中南海建立了网站与网民交流。在中央的示范下,各地各部门也都纷纷开设网站直接面对群众,并把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和接受群众监督作为常规性的工作加以规范,此举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内容和手段。

其实说到底,网络就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工具,网民就是会利用这个传播工具的人。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将会更加普及和智能化,各种多媒体的阅读机也会最终取代纸质媒体而占据主流的位置。估计再过三四十年,网络技术就会成为与中国人用筷子吃饭一样自然的行为习惯。到那个时候,就不会再有人对网络大惊小怪了,网民的概念也就自然消失了。


 孙尔台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3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