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历史要尊重事实——上海知青博物馆预展图片观后感 作者:木瓜


 

 解说历史要尊重事实

    ——上海知青博物馆预展图片观后感

得知在奉贤海湾园要办一个“上海知青博物馆”很高兴,毕竟是咱知青自己的事,要感谢那些出钱出力的热心人。

最近在网上看到博物馆的部分预展图片,对文字解说部分感到有点费解。

转述如下:

前言(第一段省略)

知青们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专折,经受了极为复杂的艰苦磨难,正是在这种艰苦磨练的过程中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在患难中与广大农民建立了血肉感情,那山、那水、那块可爱又让人深思的地方,成了许多知青至今还眷恋着的第二故乡。同时也正由于经历了比较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磨练,培养了知青们自强、自立、自信与自重的品格,培养了无私奉献及那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知青上山下乡作为“运动”已经终结,已成为历史,但作为“知青的故事”还在继续跨越时间与空间,他们的精神和故事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存活,每位知青都会将这段生命的经历当作自己最闪光的生命点永远保存在心灵的深处!

第一部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城镇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蓬勃兴起的社会条件下提出来的,其根本出发点是政府希望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同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解决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这一阶段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重在舆论倡导,基本是地方自行安排组织的,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到60年代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重大调整,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实行了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同时,也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后,把下乡上山确立为城镇青年学生就业的一项长期(未见)纳入国民经济和(未见)

第二部分:广阔天地难忘岁月“文革”时期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广大知青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献给了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都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人民日报〉在编者按语中发表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后面图上有缺,省略)

第三部分:顺应民心调整政策1977年8月,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正式结束。

1978年12月10号,历时41天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

1980年9月8日,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印发经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并原则同意的国务院知青办〈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意见提出:今后城镇中学毕业生的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要从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的原则出发,实行城乡统筹,把城乡两方面安排知识青年逐步统一起来,具体到一个地方,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能够做到不上山下乡的,可以不下;不能全部在城镇中安排的,要从城乡两方面广开生产门路,予以安排,对于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一定要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力争一两年内,区别不同情况,把他们安排好,今后需要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去农村的,(未见)实行政治动员和经济吸引(未见)

第四部分:知青情结永志不忘(第一段省略)

每一个知青都有青春时空的激情与梦想。心灵的记忆,无论它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沉寂的,还是跳动的,都让人永久回忆与念。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是成功的,还是坎坷的,都真挚而无悔,让人心情激荡。

当打开知青这个记录着第二故乡深情的画卷,就感受它的真实、真诚和纯洁。会再一次重温仿佛已经遥远,但又时时就在你身边、耳畔,轻轻地述说,静静地倾谈的往事┅┅。

(后面省略)

以上转贴可以看出展馆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文字解说加上前言部分相当于作者给整个上山下乡运动做了一个总体概括。依据我个人的管见,将其含义大致归拢以下几点:

1、知青上山下乡虽然吃了点苦,但得到的更多更多。

2、上山下乡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历史条件下的需要。

3、知青对上山下乡积极响应,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献给了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

4、知青回城是党和国家调整政策顺应民心的结果。

5、对那段历史知青都真挚而无悔。

以上5点如果是个人观点无可非议,那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在《上海知青博物馆》里作为前言和标题解说,文章作者以“每一个知青、广大知青、知青们”这样的词语来解说就不再是个人的事了,而是在以120万上海知青的名义说话,至少我是不知。

即如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想法,也算是与网友们商榷和探讨。


一、上山下乡运动不得人心

上山下乡曾给我个人身体上、心灵上以及我的家庭带来种种创伤和苦难,在作者的文字里只有一句话:“极为复杂的艰苦磨难”(我不知是否还有简单的磨难?),而且说正是在这种艰苦磨练的过程中让我们又是了解┅;又是建立┅;又是培养┅,真是收获不浅。

作者说:了解了社会,我在云南那大山凹里一小片天空下劳作了十年,茫然又无望,知识和信息来源极为贫乏。这也算了解了社会?社会难道就是这么狭窄闭塞的一个小小的空间?

作者说: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巴掌块地方几户老工人,我干吗要了解他们?就算我了解他们,那里就代表了农村,他们就代表农民?值得要我付出十年青春代价?

作者说:与广大农民建立了血肉感情,什么叫血肉感情?那是比亲兄弟、亲姐妹还要深厚的感情,兄弟姐妹只仅是血缘关系,怎么与农民还要多出肉的感情,难道都结婚了?

作者说那里是可爱又让人深思的地方,成了许多知青至今还眷恋着的第二故乡。我没忘记当年是怀着逃离苦海去获得新生一样的心情仓皇离去。

至于说“培养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真不知道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如何培养的?难道就是不断“斗私批修”、“狠挖私字一闪念”;彻底失去自我、把自己变成不会思想只听指挥的奴工。恰恰相反,农村十年的苦难让我找回自己,我再也不会盲目地去信什么?我是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我懂得了要努力去争取个人的权益,我是有私的,根本就不想奉献。

作者说:“每位知青都会将(上山下乡)这段生命的经历当作自己最闪光的生命点”,这句话依据何在?假定我们随机抽查120万上海知青的百分之一既1万2千人做一个调查,让他们选择:是最闪光的生命点还是最黑暗的生命点或者是最倒霉的生命点,或者其它选项。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结果呢?


二、上山下乡是体制和政策运行下的产物

作者阐述了国家的政策及党和政府正式发布的红头文件,为的是要说明上山下乡没错,有依有据,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历史条件下的需要,既解决城镇失业还改变落后的农业。

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是一面之词。

解读和破析上山下乡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认为所有发生的这些,都是在国家体制和政策运行之后产生的,假定换一种体制换一种政策或许产生的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历史不能假定,那为什么要由我们来承受这一切?

如果老毛晚死个十年二十年,我们很可能不能回城。今天我们同样可以找出比作者写的还要多的理由和红头文件来说明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符合国情、是国家的需要,功不可没。

知青难道是一条活该被宰割的羔羊?


三、对上山下乡的态度

作者说:“广大知青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献给了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首先这广大知青是如何的广大?包括多少?是全部还是90%、80%?或者只是10%、20%?有什么事实依据?是否做过社会调查?

“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献给了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是他们主动献还是被迫无奈无可选择的“被献”,如果他们个人对生活、生存有自己的选择,还有多少人会去“献”?难道作者没有感受到上山下乡后期知青拼死抗争要回城的那情景?

作者说(农村是)“广阔天地”,是不是下了乡看到了大片的山和无边的天就算广阔天地了?

我下乡的天地整天就在那么几座山几条沟里原始劳作,我想动都动不了。真不知这天地广阔在什么地方?没有通行证我连澜沧江大桥都过不去。

没有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再广阔的天地与我何干?不回城我还不窝死在那大山里。


四、知青回城的解读

作者在知青回城这个历史问题的解说上,只说了党、国家、政府的动向和决定,没有提到其它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知青群体的奋起抗争(在可见的图片里)的作用。

这不是疏漏,我认为这是作者不屑一顾,或者他认为这是乌合之众的胡闹上不了他那个台面。

作者将知青回城只说是政府“顺应民心”,是不是我们要高呼“感谢”才是?我想问:当年把上千万知青弄下乡是顺民心还是逆民心?

作者将知青回城说是“调整政策”,这就肯定了当年上山下乡总的政策是对的,回城只是调整。


五、知青对那段历史的评说

作者说:“每一个知青┅都真挚而无悔”,那就是说120万上海知青里的每一个,对上山下乡的那段经历都真挚而无悔。

我想问作者:知青中关于有悔无悔的争论已经那么多年你难道不知道?

说了以上这些,我想起云南知青罗留宛在下乡后被认定用有领袖像的杂志封面搽屁股而被带上反革命帽子被批判和监督劳动直到知青大返城,他至今保留着一份当时农场给他平反的盖有农场大印的纸,展馆能否也将它收藏展出呢?

类似情况还有许多……。

我在想:它们该归在哪一部分呢?作者好象没有给他们留下空间。

对于博物馆,我查了字典:收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的地方。

如果这样就好。

注:博物馆预展图片见《勐龙在线》网,

文:海湾园举行了上海知青博物馆试运营前期联席会议


 相关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e584e0100udwi.html


 木瓜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6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