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秋 作者:木头


 

  吟秋

   

 

金风入怀,落叶满目,夜凉如水,倏然秋深矣。

远山草衰杨枯霜叶寥落,不见长空雁阵。阶前风瑟雨沥秋虫呢喃、难闻残荷雨声。萧索冷寂的秋夜,秋悲、秋愁纠缠著秋思,想写点什么,思之再三,竟难落笔,人说“愁”是心上秋,汉字里这愁字实在是形神兼备了。

人们常把“季”(春、夏、季夏、秋、冬)和五声(角、徵、宫、商、羽)及五方(东、南、中、西、北)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类匹,与“秋”相对应的是“商”、“西”、金”。欧阳修《秋声赋》有“商声主西方之音”之说,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句,秦观《鹊桥仙》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词,人们称秋天为“金秋”,均典於此。

究之,汉文之“秋”字,本就是虫儿,会吟唱的虫儿。秋虫秋去身死,其鸣愀愀然,故“秋”字的甲骨文即蟋蟀之类秋虫的象形。有学者释之:“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高树藩《中文形音义大字典》)。

彼时人们是通过某些生物来感知自然界季节变化的。在二三千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关于蟋蟀的记载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西汉的《诗纬》中谈到历法时说:“立秋促织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故虎啸而风冽,龙兴而致云,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阴”等都是季节的描述,农历第三个节气名为“惊蛰”,就是昆虫觉醒的意思。

更深层次地看,文字专家认为“秋”字所包含的意义,更有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秋虫之鸣乃暮年之歌,薤露之曲,有着无数不可名状的凄抑,极易撩动人们的感情,有人形容它“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人们便把孤独、失意、思乡、怀旧等各种悲切、伤感情绪寄托於秋虫之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白居易句“夜酌满容花色暖,秋吟切骨玉声寒”;杜甫有句“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柳永句“莎阶寂静无睹,幽蛩切切秋吟苦”;陆游句“蛩思感秋吟坏壁,萤光乘暗遶高梁”;印光和尚句“荷盖潇潇来夜雨,桐阴寂寂寄秋吟”。

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写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诗人徐志摩在《我有一个恋爱》吟唱:……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一位现代台湾诗人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于是大陆诗人流沙河有感而发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其实,大可不必将秋愁都靠小虫儿之鸣来排解。

《诗经》中秋之感叹如“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表现了“于我心有戚戚然”的秋思;王实甫《西厢记》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景情交融,实为典句。但吾爱李白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毫无颓靡之态;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有些气势了;更喜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有千古秋之一叹的感觉。

周作人有《蟋蟀诗》云:“啼彻檐头纺织娘,凉风乍起夜初长,关心蛐蛐阶前叫,明日携笼灌破墙。”想起儿时街头巷口挑担卖蝈蝈者,一扁担挑着数百蝈蝈竹篾小笼,蝈蝈齐鸣,当为一景;傍晚约了小友,墙角阶下翻砖弄瓦寻蝈蝈,亦为一趣。

话说回来,有道是“松涛竹籁,风来则响;春鸟秋虫,时至则鸣”。李益言“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春花秋月,于我何干哉?!


  木头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5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