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草原上的看家本事——“打笼头” 作者:海宽


 

 当年在草原上的看家本事——“打笼头”

与吃牛羊肉长大的牧民相比,主要靠谷物和蔬菜在半饥半饱中长大的我,不免显得单薄体弱。但是,当年凭借自己与马打交道的本事,我从许多牧民那里曾经占了不少便宜,将一些因暴烈而使牧民感到退缩的好马,用老实的劣马交换到自己的手里。经过调理,许多烈马最后都变得很驯顺。

可惜的是,当年集体500匹马的大马群,已经变为今天几十匹马的小马群一个人抓烈马,我主要靠“打笼头”。具体过程是:

1、先在自己的马头上,多戴一个“笼头”。戴在“嚼子”外面。

2、将套马杆的鞭鞘做成可以滑动的活结。

3、套住马以后,让活结滑落,紧紧勒住马的脖子根。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动作。弄不好,就会勒在马脖子的中部。那么,下面的动作就很难完成。

4、抖动套马杆,用鞭绳敲打套马杆,兜住马的嘴,使套马杆绳成为一个马笼头。这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关键环节。

5、跟跑一段,逐渐使被套的马平静。

6、将套马杆慢慢拖到地上,逐渐向左侧走弧线,最终以套马杆为半径做圆周运动。为实现这个圆周运动,套马杆需要足够长。我的套马杆通常都有两丈(近7米)长。

7、慢慢将套马杆绳解下。

8、丢弃套马杆。丢弃的时候要注意地貌特征,便于以后回来找。在茂密的草地上,有时候寻找一个7米长的套马杆也是很困难的。

9、左手从自己的马头上摘下备用笼头。

10、骑在马上给被套的马戴笼头。这是有一点危险的。有时候,被抓的马为了拒绝笼头,上身扬起,前蹄会刨到我骑的马的脖子上面。因此,为了安全,我在抓一些烈马时会尽量选骑身材高大的马,从而提高自己的安全系数。

11、抓住笼头,慢慢取下套马杆绳。

12、回去找丢弃的套马杆。

在整个过程中,都不能着急,需要耐心地让被抓的马平静,适应。动作要慢,尽量避免剧烈、突然的动作。有时候,为抓一匹马,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好在,那时时间常常是充裕的。

选骑套马经验丰富的“杆子马”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打笼头”的过程中,被套的马会左冲右突,这期间,我完全不用考虑如何控制自己的坐骑,它会自己紧紧咬住被追的马。

必要时,多数男牧民都会使用这种“打笼头”的技术。但是,对于多数牧民,需要使用这种技术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可以熟练运用这种技术的牧民并不是很多,估计十人中不过二、三。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牧民中真正的驯马高手,很少使用这种“弱者的技巧”。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技巧和耐心,不用“打笼头”技术而直接给烈马戴上笼头。这是难度极大的,对力量、勇气、技术和耐心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我们大队百余名男牧民中,我仅仅见到土布逊一人具有这种实力。他在50岁的时候,用马尾巴套住自己的脖子,拖在马后,自杀身亡。这是一个草原上的爱情悲剧。

土布逊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30岁的时候,曾经是乌珠穆沁东北部草原上最有权势的人物。50岁的时候,因与一个18岁姑娘的“老少恋”而自杀身亡。

土布逊是博主最要好的朋友之一。退休以后,博主要讲一讲他的故事。


                                    (此文大约写于2000年,曾经贴于知青论坛)


 海宽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