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韧:也谈张铁生的“白卷”
作者:林子搜集
|
|||||
也谈张铁生的“白卷” 作者:张韧(天津-武清区-东蒲洼街道后河淤知青) 来源: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comments/200911/1104_6852_1419864.shtml 张铁生曾经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可以说现在仍然是。早想就他的“白卷”谈点自己的看法,可总是坐不下来,近日网上的一篇文章[白卷英雄张铁生恋人等他15年]成了热读,促使我也一吐为快。 一九七三年在知青上山下乡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年,4月25日,毛泽东御笔给福建省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回信,对他头一年底上书反映儿子下乡屡遭苦难的状况表示同情,并寄了300块钱。中共中央随即下发(中发[1973]21号)文件,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严办了一批残害知青的案件。就势又掀起了继六九年大规模下放知青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同时,那一年教育界有些回潮,大学在招收工农兵学员时也添加了文化考试。6月30日,时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生产队长的张铁生在辽宁省某中学考场参加物理和化学考试,自小就有大学梦的他前两科考得还算可以(数学61分,语文38分),但那天仅做出了够六分的三道小题。沮丧加气愤,致使他用剩余的时间在考卷背面写了封发泄不满的信。其中说:“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结果,就是这封几百字的信,让他一举成名。 那时,笔者刚好初中毕业,在大势下,正在准备下乡插队。从广播里听到这件事和张的信,受到鼓舞,张铁生成了我的英雄。本来嘛,不平则鸣,张铁生当时感觉不公,有怨气,发泄、申诉一下,没有错。他那封信,条理清晰,很有道理,有分寸,文笔也好(如按作文打分,应不错)。虽未曾谋面,但我觉得他有抱负、有能力、有良心、又有文采。这些年他的经历证明笔者的估计不错。至于张铁生随即被当局推成了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以后星移日转,又锒铛入狱,那都是政治使然,社会的悲剧。在那个年代(不光是那个年代)类似的悲剧很多:陈永贵、孙玉国、李庆霖、王座山、、、,从广义上讲,林彪、江青也属此类。提起小靳庄的原党支部书记王座山,七四年批林批孔时,江青突然带着菲律宾总统太太驾临,据说惊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将地里的庄稼承包给了解放军,不长时间就把小村儿办成了诗社。老贫农魏文忠的佳句“贫下中农不信邪”至今我还经常引用。七六年夏,我去小靳庄参观,只见到了也算有名的铁姑娘队长,她主动与我握手,记忆中那是个略带羞涩、可爱的姑娘。话说“四人帮”倒台后,天津市责令王座山交待勾结、投靠的罪行,他不服,理由是:要不是你们天津市委把江青往小靳庄领,我一个农民上哪儿去投靠(不是原话)?! 再回头说张铁生那张白卷的意义和影响。那年10月29号我们四十个同学到武清县的后河淤村插队,后河淤是货真价实的学大寨先进典型,干部廉洁,社员肯干,鸡鸣即起,日落方休。平常就三出工,晚上经常不是学习就是加晚儿干活儿。在那样的环境下,知青们别说没时间和精力,就是有,拿着文化书本念,将难获取村民的信任,从而影响日后的选调。最终,除了笔者被推荐入“社来社区”农业班学习外,全知青点其他无一人有机会进入正规大专院校深造。想来我的这些同学,很多都是中学里的学生干部、学习委员和课代表,至少也受过较完整的初中教育,当年如有机会复习参加高考(遗憾选调后,七七、七八两届高考已过),结局绝不会是这样的。但“这代人自有这代人的风骨”(见凤凰网知青文选王宝新:[感慨人生、好好活着]),没有正规学历,同学们也都没有气馁,一直坚强地奋斗着,干得不错,还要活得精彩!大家经常聚会,互相关心、帮助,又开拓了凤凰网上“后河淤知青”家园,快乐无穷! 文革结束后,豫剧[朝阳沟]重演,周扬观后曾发慨言:不管时代和(知青)当事人已经或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当年那种为国分忧,吃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让人怀念的(大意)。不幸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不少我们的知青战友已落入社会的弱势群体,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府是有责任的,他们在困难的时刻为国家受过难,现在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应象服过役的军人一样得到适度的补偿。 那段经历,苦、辣、酸、甜,我们自知,是磨难,也成财富。在这里也祝铁生兄安好,有空时把还未说出的话讲出来或至少记下来,不为自己辩护,也给知青历史留点真实。 2009年11月1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