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联想
作者:heart1950
|
|||||
《潜伏》的联想 《潜伏》这样的电视剧在令普通民众不胜唏嘘之余,也道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弱胜强的成功法宝:完美正确的“革命理论”与功效卓著的“组织形式”,以及绝对少不了的理想主义者的“牺牲精神”。 何谓革命,且看一些智者给它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言:“革命成功有两个途径,或以武力或以诈取。”萧伯纳在《革命者的箴言》里称:“革命从未减轻暴政的沉重负担,它只是将这重担换了一个肩膀。”鲁迅在《忽然想到(三)》说过:“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最权威又实用的要算列宁推崇的《革命者手册》了:“革命者必须抛弃掉身上的一切感情。他的惟一的热情只有两个字:革命。为了革命胜利,他可以同一切社会公认的道德法则决裂。……如果饥荒、水灾、地震能促进革命胜利,那么让饥荒、水灾、地震来吧;如果同盗匪结盟能加速革命胜利,那么不妨结盟吧;如果人民不觉悟,设法加重人民的苦难,促其起义……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家组织在关键时刻搞一次成功的密谋,可以夺取国家政权……革命者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全力培养一代新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大多数旧居民都要被消灭掉,以免妨碍新一代俄国人全速奔向社会主义光辉未来……”有着完美理论为口号又有着行动缜密诡异的“组织原则”,以这些革命理论为象征的“组织”终于造就了列宁主义的苏联,也造就了斯大林的革命大清洗,更造就了毛泽东不断革命的阶级斗争运动。既然“为达到目的可以不计任何手段”,那么每个党员和“用党员要求”的群众都应该为“组织”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方式的革命,其“成功率”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成反比,寿命则与其野蛮落后成正比。 至于人的理想主义献身精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一改“只讲革命不讲人情”的原则而与时俱进,变成了向人们索要看不见的尊严而不是连蝼蚁也舍不得的生命。这种类似病毒变异的社会价值观念,能否研究出有效的治疗血清,则是对当今正面政治家政治智慧的考验。 2011-7-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