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席看人
作者:老城
|
|||||
隔席看人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来电话,邀请我和先生参加一个陕西乡党的聚会,祝贺陈忠实的《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地点在西单六部口附近的一家饺子馆,老板也是陕西人。 我不是陕西人,可我在陕西呆的时间比许多正宗陕西人还长。正因如此,使我很难摆脱那种黄土情结,就把自己当成老陕了。我们到时,包间已被占据了“半壁江山”。不知道闯京城的陕西老乡究竟有多少,总觉得那片黄土地上养育的人很容易成为文化精英。放眼打量,见过的少,不认识的多,两位漂亮女士正像发牌一样散着名片。我没有名片,又有滥竽充数之嫌,便找一个角落坐下,正好看人。 来宾中最熟的,是与我们为邻多年的郑欣淼,故宫博物院院长。当年在西安时住同一座筒子楼里,斜对门儿;来北京后居方庄,隔街相望;最近搬到南城,又是近邻。郑先生身为官员,兼做学问,著有《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批判》等书,对鲁迅很有研究。 引人注目的陈忠实不引人注目地坐在一旁与人交谈,声音低低的,目光幽深,脸上挂着沉思,丝毫看不出获奖后的喜悦与倨傲。他给我的印象就像那部回肠荡气的《白鹿原》,很厚、很纯。 人将到齐时,周明夫妇姗姗来迟。周先生和我们最熟,他古道热肠,人缘极好,是一位文坛大侠。我因业余时间喜弄文墨,经常向他讨教,故以“老师”呼之。每次见面,他总是提醒和鼓励我多写,也使我常为自己眼高手低、光说不练而汗颜。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锲先生也专程到场,向陈忠实表示祝贺。以前读张锲作品,总感觉一种浩然之气在文字间激荡,人如其文,张先生身材伟岸,仪表堂堂。据说由于他长相酷似毛泽东,某次出国访问,竟被当地商场职员围着要求合影。 席间很活跃的白描,也是一位不断在文坛上弄出响声的陕西籍作家。他的《苍凉青春》和《遭遇昨天》,以旁观者的身份,近距离审视了当年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流露出一种令人感动的人文关注。可惜我没有读过他更多的作品。 因《骚土》和《僚人》走出关中的老村也在座。话不多,口音极重。他似乎是一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怪人。他的书我只读过一部,绝对的黄土味。 隔席相望的,还有北京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田珍颖。田大姐是我早就知晓,一直想认识的人,可惜当时竟不知是她,没有请人引见,错过机会。 文人之外,还有一位活跃人物,专事文化名人摄影的年轻摄影师魏德运。小魏人虽狂了点,口口声声说要拿作品说话,但片子的确也拍得漂亮。他善于捕捉人物的瞬间仪态,特别会用光,角度也极美。我最喜欢的一张,是季羡林先生的肖像。画面上季老端坐书桌前,一只白猫从他肩上跃下,一动一静,一明一暗,镜头语言精湛。而摄影家用的武器,竟是一架国产旧“海鸥”。当场就有一位发烧友说,你用这种机子都能拍出好照片,我们真该跳楼了。 一个晚上的看人、听侃,眼睛耳朵都不得闲。其实我一向也是好为人师的,但在人皆为师的场合,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沉默。遗憾的是,另一次聚会认识的两位陕西“帮兄”,作家阎纲和诗人雷抒雁未到场,否则可看、可听的更多。 最后举杯时,老村说,《白鹿原》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