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博:边疆书简:南宛河忆事 作者:董浩搜集


《边 疆 书 简:南 宛 河 忆 事》
简介、目录、跋、图说摘录

                                 曲   博

扉 页 题 记

瑞丽江和大盈江闻名遐迩,而与之紧邻、并列两江之间的南宛河,却
鲜为人知——那我就写一本以南宛河命名的书吧!
            ——作者题记:

江 城 子·别 情
                  
为编著《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赴云南边疆采访取证。因极左妖孽专制时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场“两股恶风”——摧残虐待知青、强奸女知青,涉案之广,危害之惨烈,臭名昭著,人神共愤,且迄今为止仍拒不向广大知青赔礼道歉;老妻机场送别,直如夫君此行犹入虎狼之地恐遭不测,担忧焦虑之情溢于形色。吾大不忍,为壮行色奋笔题赠,挥泪而别——

三生恩爱鲛绡结,骤离别,情切切,顾盼依依,子规枉啼血。雄夫万
里且似我,意若水,志如铁。
少年狂想催狂热,半百日,更激烈,冲天一啸,鲸吞残阳绝。环宇云
破莽原小,地平线,待翻页。

2005、6、20  草于成都双流机场;
2006、6、17  补记于川大了然居。

作   品   简   介

山  鬼  篇:
作品描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初,中国大陆极左思潮甚嚣尘上的时代,一群被社会抛入最底层、最蛮荒角落的从成都赴云南支边的知青,在原始大山古森林中修建水电站时,和大山古森林中流传久远的、被逐出山寨沦为“山鬼”的红人遭遇的传奇经历故事;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既简单又复杂,既微妙又清晰,既相互依存,又互为因果,既和谐又难以调和的矛盾和悲剧。亦是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漫长的知青生涯为坚实的创作基础,对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悲凝回望和深刻反思。
作品融传奇与真实;历史与现实;现代社会政治的文明规范,与古朴自然的率真无邪;生命的美好渴望与生存的残酷血腥,等等反衬对比强烈的视野场景于一体……
在宏大的构思中注重细致入微,在事件的生发演变冲撞中,注重人物的内在特性和外在特点相互转换;在营造群体的人际氛围中,注重独特个性特写……是作者亲历的那段颇为传奇、更为悲凝的青春岁月,所沉淀酝酿的一部中篇力作。
梦  徊  篇:
风  物  篇:
南宛河是横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的一条大河。陇川县与瑞丽、盈江两县相邻,南宛河却不知何故,远远没有瑞丽江和大盈江有名。但南宛河确实是一条很大、很美的河,在我心中丝毫也不比瑞丽江和大盈江逊色:因为“南宛”在傣语中是太阳的意思——南宛河是一条太阳的河;还因为在南宛河畔,有我被迫永远丢失在那的八年多的青春,和永远埋葬在那的同学少年。
两部中篇精选自作者前后二十年间,在忠实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更忠实于艺术真实所写的、五十余篇发表和未发表的短篇系列。是作者对在风景最为优美的地方,失落的生命中最为宝贵的年华、最为不堪回首的岁月的祭奠。
“梦徊篇”以感怀,纪实,咏志为主体构想,再现了惶惑无措的“黑五类”懵懂少年知青,在异域他乡精神和物质双重熬煎下的苦闷绝望;和在仅仅是早几年支边、却几乎与当地土著无异的成都老知青前车之鉴的警策下,明知前途无望,仍不甘沉沦为原始蒙昧的简单劳动力,而从心灵到肉体几近于绝望挣扎的自省、自强、自救。
“风物篇”以剖析、刻划边疆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为主线,以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理、政治环境中,形形色色丧失了精神和行为双重自由的悲剧人物群像,构成了一道既具典型、更具个性的边疆风物长廊。
两部中篇由十八部短篇组成,每篇既可绰然兀立读来一气呵成,又可上下融会贯通交相辉映;亦颇具代表性地体现了作者在长年的写作生涯中,“桃李无心,下自成蹊”的无技巧艺术风格之一斑。
供  果  篇:
这是作者倾注三十多年蕴积的知青情结,以全新的角度所写的最为沉重的一部中篇力作。
作品以年届五十天命之年,饱经沧桑忧患的中老年人的目光,越过数十年艰辛时世的人生脚印,回望当年未成年之际的十六、七岁的懵懂少男少女,所经历的不堪回首的知青岁月,和与之一脉相承的漫长的人生苦旅,履痕所到之处,不尽悲凉凝重……
作品由十一部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的短篇组成,描写了一个抗战时期流落滇西边疆的抗日老兵,和九个男女知青的不幸遭遇,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忠实地再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反文明,反人类的极左路线的戕害荼毒下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弱势群体,令人不忍正视的心灵和肉体被摧残扭曲,而又呼号无声的人生苦旅。亦是作者拼足勇气,不惜竭尽心力所写的一部脱稿就不忍回望的作品。
正    文:223220
序 与 跋:12362
附    录:21025
图    说:12813 ( 配图77幅)
    合计字数:272千字
目    录

作者自述:
作品简介:
前    言:
父亲的忌日
引      子:
混进革命队伍
南宛河忆事:山鬼篇
山    鬼
南宛河忆事:梦徊篇
那双眼睛
滇西道上
力的折光
风筝遥寄景颇山
猫    眼
依水翠阁
砖瓦窑·荷塘月
我的“汉阳造”
南宛河忆事:风物篇·上篇
大力士——怀念我和一头牛的三生缘份
老  鬼
“劳动党”
侯   爷
兵痞牛
南宛河忆事:风物篇·下篇
土老爷
宋狗屁
强妹儿
方三妹
老韩头
南宛河忆事:供果篇!上篇
沉积岩
将门老怪
我边疆的“老家门”
供  果
老  狼
梦迴南宛河
南宛河忆事:供果篇·下篇
快乐的大师兄
伍奶子
愣头儿
小白脸儿
“五好战士”小田姑
附    录:知青文论六章
知青、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写在《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出版之际
试论知青运动认识的六大误区——在李建中先生《知青文化概论》首发式上的发言
“知识青年”知识考
“扎根派”现象考
“青春无悔”考
在昆明《飓》书首发式上的发言
后    记:
情怀依旧,荣辱不惊


情 怀 依 旧,荣 辱 不 惊
(代    跋)

二十年前就多有方家同仁对我说:你为何还不出一本写你在云南边疆八年多知青经历的书?
感激之余,是每每报以颔首默然,却并无付之实践的打算。因为当时面对已然时尚的知青文学或文化热,我不想去做谁都可以做的事,而更愿意保持一个观棋者冷静。此其一。
其二,我总感觉以“伤痕”和“反思”为基调的知青文学,似乎已因时代的局限和作家视野的盲点进入了休眠期——如果知青作家在创作知青题材的作品时,心路历程和思想境界不再有质的飞跃,就很难登上新的层楼而容易失之肤浅雷同。
更为重要的是:就广义的农村边疆而言,知青概念的比例份量并不算有多大,多重要。作为知青个体可以只从自己的角度,来回首所谓的第二故乡;但作为一个作家,单纯地囿于知青情感视野,来写所经历的农村边疆,则无疑是狭隘自大。
于是这一写作生命中无法绕开的课题,因之又蕴酿、放置了二十年。
当然不会因此而认同知青题材的写作,已就此走进死角而终结——这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和能力,做如此武断而自负的定论。而是坚信知青文学和文化,正在以强势的劲头突破过去知青作品中常见的槽臼:作为史学有嫌草率,作为文学失之粗糙,作为纪实流于失真,作为社会学有失肤浅。据此,纵观近年来所出的有关知青题材的作品,我以为后知青时代,基于五十天命厚重沧桑阅历之上的,集严谨的史学、绚丽的文学、深邃社会学、严肃的纪实于一体的知青文化,正方兴未艾。
但我终究是在滇西边疆漫长的知青生涯中,因反抗苦难和绝望而走上文学苦旅的。一个当了八年多知青的作家,不给这个世界留下一本关于知青生涯刻骨铭心的经历、的写作不是我个人的事,而更多的是中国数千万知青群体,至今仍不堪灵与肉的重荷的逼迫使然;是那个特定的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激发的民族、社广博的闻见、痛澈心魂的感悟的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何况我从来就认为我会、人性良知和责任的必然闪射。
我因之而庆幸:没有在二十年前知青文学风靡时出有关知青的书。
于是想望这本书出版之后,几多患难战友会欣悦地对别人说:
“你看:这是曲博写的云南边疆的书!曲博是我们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的患难战友!”
就史学、社会学、文学而言,单纯的知青题材无疑是狭隘的。是书甫定,知青情结就此耗尽,毕生的精神魂魄,再无做一瞬回望的勇气矣!

感恩李建中、浬鎏洋先生,对本书的关心支持;感恩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内子李胜宁女士,对我一如既往地理解呵护。
2003、2、1  大年初一初稿;
2005、12、25  再稿;2006、8、18  三稿;
2010、12、16校定于成都了然新居。

配 图 77 幅 图 说 摘 录

图27:“姜案”胜利后,世华兄妹到成都,会见之前未曾蒙面、声援他的成都知青朋友,《飓》书成都副主编、坚定“援姜”的杨国定主持为世华兄妹洗尘。
图28:2006年7月20日,昆明《飓》书首发式之后,姜世华专程到成都看望已然病重的杨国定。恰逢作者53岁生日,国定夫人小毅从世华送的花蓝中摘下一朵给作者别上,以示祝贺。
图68:2008年9月4日,继邱新睦先生、李建中先生前往重庆看望姜世华之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中国当代史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知青文化研究学者潘鸣啸先生,再次前往重庆沙坪区贫民窟看望姜世华。下为曲博闻讯后发给潘先生的电子邮件:
潘先生您好!
非常感恩你能亲临贫民窟看望姜世华!这可是自“中国知青索赔第一案”和《飓》书出版后,在知青朋友之外第一个到贫民窟看望他的文化名人——更何况还是著名的从事知青文化研究的“国际友人”哩!这对姜世华的心态与未来的生活,意义重大。潘先生,你是一个有慈悲心肠的好人,我会记住你的恩德并在佛前为你祝福的。
祝撰安吉祥!
阿弥陀佛!
                      曲  博
                        08、9、9于川大了然居
图69:2008年秋,由建川博物馆发愿,笔者与盈江十三团知青秦进忠、曾一群、邵成英,同建川博物馆副馆长何新勇,经多次协调磨和相关事宜后,由秦幺妹、曾一群与何新勇奔赴盈江,为卅八年前死难的十名女知青上坟,并将旧碑移回博物馆永久收藏。图为秦幺妹、曾一群冒着大雨,在没人高的灌木荆棘丛中用刈刀开路许久,终于找到了死难战友的坟茔。
图70:安息吧战友!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我们这就接你们的墓碑回家,相信你们在天有灵,跟我们一起回家吧……图秦幺妹(后左三)、曾一群(前左二)、何新勇(后中)和盈江农场干部职工,在修葺祭奠后的死难战友坟前留影。
图71:十死难女知青亲属(左)及当年一同支边的患难战友(右),在曲博应建川博物馆和知青死难知青战友之请,撰写的《“三·二四”惨案死难十女知青祭》打印文本上签名。祭文因故未能篆刻于博物馆知青纪念碑上,此录原文以志史实。

“三·二四”惨案死难十女知青祭

公元一九七零年,文革恶风甚嚣尘上,极左妖孽肆虐之际,云南农垦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之名,在各大城市“招兵”,遂使成、渝、京、沪、滇五省、市,十二万一千一百余绝大多数尚属未成年人的中学生戍边,于极为恶劣的生存景况中,毁林开荒种植橡胶及甘蔗水稻等。翌年三月廿四日,原云建兵团三师十三团二营四连(现云南农垦盈江农场岸坎分场)知青栖身的大草棚,煤油灯翻倒失火,因之前农场当局无任何安全防范措施,致到边疆只七天的知青轻伤七人,重伤两人;十名来自成都卅九中,平均年龄仅十七岁零三月的女知青惨遭荼毒,遗体面目全非,焦黑如炭缩至尺余。哀哉!花季少女骤诀人寰,山河恸哭摧肝裂胆,日月黯淡天地同悲。
一九七八年岁末及翌年之初,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倒毙两年之后,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与文革左祸漫延的上山下乡国策,随之如强弩之末更著百弊横生;政府耗资四百余亿,最终买得国家、知青及家长、农村农场、社会的“四个不满意”,早已怨声载道积重难返。十万云南农场知青遂以请愿、罢工、绝食的非常之举,伸张返城权利;执政党审时度势正本清源,顺应历史大潮,亲和民意,力排“两个凡是”阻力,知青运动寿终正寝。
至公元二零零八年,虽数十年来偶有知青前往扫墓,然岁岁无情,人去物非时过境迁,茔地已隐于凄凄荒草,碑石风化漶漫,拱壁塌陷绽裂。当年与逝者共赴国难的战友,亦怆然面对晚景;遥望南疆寂寞荒冢,阴阳两隔,更横断山脉云汉迢迢,纵呵护有意,已心有余而力不足,皆深虑倏尔已睽隔近四十年的同学少年,不久将沦为孤魂野鬼。
有知青儒商樊建川者,显陶朱公之形,达则兼济天下回报众生,斥资数亿首创中国博物馆聚落。承前启后,凝文明古国浩气;继往开来,聚炎黄子孙长风。先生夙愿接十女知青魂归故里安息。及同侪何新勇副馆长,干练果毅,踏实谨勤,与原盈江知青秦进忠、曾一群战友,驱车驰骋数千公里,逆暴雨泥石流而行;于蛮荒山间淫雨泥泞中跋涉筹措,披荆斩棘备尝艰辛,修葺墓室重铸花岗石新碑,隆重祭洒以告苍冥,旋将旧碑接回入藏知青博物馆永久安置。
善哉!此举上承史实天意,下载万千知青心声,集祭奠亡灵、慰告生者、警策后世三者之大悲同体,善莫大焉!
“三·二四”惨案幸存知青战友,对建川先生及其同仁不甚感佩:感其散赀利众之义,佩其菩萨行无畏施之德。籍此祈愿国泰民安,以人为本之立国理念至臻绵延,永绝左祸悲剧。
特为犹记。
            公元二零零八年戊子岁末
            曲   博   稽首谨识
附  录:
收       条

今收到云南农垦德宏分局盈江农场岸坎分场(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三团二营四连)老知青委托曲博转交,为建川博物馆聚落·知青博物馆修建“三·二四”惨案死难十女知青纪念墙,捐赠的现金、文本如下:
一、 人民币现金1930.00(壹仟玖佰叁拾圆)正。
二、 文本:
1、2008年12月10日,“三·二四”惨案死难者家属暨知青战友亲历者、幸存者,在核实《“三·二四”惨案死难十女知青祭》一文与史实无误,观点认可后的签名文本一份;
2、2008年12月10日于三圣乡幸福梅林捐赠现场,死难者家属及知青战友捐赠人名及捐款详目一份;
3、死难者家属及知青战友捐款名单一份。
           受捐赠人:建川博物馆聚落
           2008年1月6日

图72:2008年12月10日:惨案发生卅八年后,死难战友亲属和战友们为在建川博物馆聚落知青博物馆,建立“三·二四”惨案死难十女知青纪念墙募捐签名书影。
图73:2008年11月18日:在建川博物馆聚落办公室,时年五十五岁的笔者,手持平均年龄仅十七岁零三月的十死难女知青战友的学生档案,悲愤交集,欲哭无泪,欲嚎无声。档案袋压头红框内伟大领袖的语录是:“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笔者经逐一排查确切证实:十死难女知青亲属,至今未得到来自云南农垦的任何赔偿和道歉。
图75:2003年8月31日:杨国定主持“赵凡先生功德碑揭碑仪式”。图为仪式前作者与国定战友会务协调。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