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兰卡 作者:黎京


 

 

  小议兰卡


    开篇

当我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时,尽管身临其境,往往会感到茫然。其实这样的感觉已经经历过若干次。

很多喜欢旅游的朋友们习惯在行前做很多功课,查阅资料丰富自己,以便于亲身经历时不会感到知识的缺乏。我则不然。每次行前很少去寻找有关资料,而是每到一处,尽量抓紧时间拍照,所以每次回来都要面对几千张我留下的影子恢复记忆。然后再在网上查找资料,这时会发现,在我照下的相片中会出现“奇迹”,无意中留下的影子里面很多都是千古遗迹,并有着自己的故事。

故事很多,传说都不太相同。不知道是否因传说之所以保留千年,且多是口口相传的缘故,所以被附加进去很多演绎的成份,经过传播者美好想象,这些故事有得绚丽,有得凄美,有得悲壮,有得震撼。我总有一种感觉,仿佛千百年前的世界上演出的故事里面,人们的肤色、语言、文化相差很大很远,但故事里面所说的情节却太多雷同,无论是民间爱情还是皇权王位的争夺,从形式上看太多近似。直到近代。于是我便得出一种很武断的结论,人类在轮回中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尽管有前车之鉴。可能千年前的人性与现在的人性因轮回的关系并没有太多变化。所以说,我是相信轮回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雷同。

道路从无到有,是被人反复践踏出来的。远古时还没有人类时,路也是存在的。那是野兽们走出来的。当然,必须会有既定目标。比如旷野中的一滩水洼,那是生物生命的源泉,也会因此被前来饮水的不同类生命踩踏出弯曲不规则的小路。再比如动物们的迁徙,为了生存,因四季变化匆忙行进在觅食的“道路”上。从狭隘意识上讲,这也是一种轮回,反复。

又扯远了。

有朋友说,意识流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适合。也许是因阅历太多吧,再加上慢慢进入痴呆,所以延续思维比较困难。闪出来的,人生经历经验出的武断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思维的火花更容易绽放的缘故吧。

有点感觉像是回光返照。还是返回说兰卡吧。

在寻找斯里兰卡历史的过程中,看到过一些网上的介绍,感觉很不负责任。看完了等于没看,想知道的事并没有比之前更多,反而多了些糊涂。

在一处名为——万国流行网(http://wghot.wwwwang.com/)的地方发现一篇较为详细的介绍。搬过来以增加更多了解:

斯里兰卡是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般称为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是位于南亚的印度亚大陆“印度半岛”的东南与保克海峡相望的共和制国家。斯里兰卡的的首都是魅力之城科伦坡。

1948年2月4日,作为英国自制领域的锡兰独立了,1972年改名为斯里兰卡,成为英联邦加盟国、从1978年到现在一直使用这个国名。人口约2022万“2006年”。斯里兰卡是个岛国,现在这个国家所在的岛屿被称为锡兰岛。把国名改为斯里兰卡的女皇的名字。另外,70%的国民是佛教信徒。

上面是原文,可见编辑之粗糙。难怪,这样的文字大多是从别的地方转来的,可能因是转载,文字上没做任何修改。但是作为宣传资料,里面含有很多误导成分。比如,把国名改为女皇的名字就很莫名其妙。因为在其后的介绍中又这样写到:斯里兰卡在希腊语中正确的意思是“乐土”、“光明富饶的土地”的意思,在梵文中为“岛屿”之意,故斯里兰卡又可说是“光明之岛”或“辉煌之岛”。

国名的由来

在我最初的记忆中,确实以前那里一直是叫锡兰的。找到郑于中先生博客里面一段相关文章,转来。这类史料,还是人家写得要比我好,真长知识。

附:漫谈斯里兰卡的国名

作者:郑于中| 2009年08月21日

本文地址: http://zhengyuzhong.blshe.com/post/3183/428829

摘要

南亚印度次大陆南端附近有一岛国,该国国名的汉语译名现为"斯里兰卡"。该国的僧伽罗语原名是由两个词复合组成的:"斯里"在僧伽罗语中是一个源于梵语的词,其音与义都保持了下来,基本意思是庄严、尊敬、优美、吉祥等,用来修饰物、事或人。"兰卡"是"斯里兰卡"这一国名中的主体。斯里兰卡正式宣布其国名为"斯里兰卡"是在1972年。当时以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为领袖的自由党与平等社会党及共产党联合执政,起草并通过了一部宪法,在宪法中正式命名该国为"斯里兰卡社会主义共和国"。

独立前斯里兰卡是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到1972年前其国名一直还使用英国殖民时期开始使用的Ceylon(我国汉语音译为"锡兰")。

根据迄今知道的史实,在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之前,希腊人已知道兰卡岛了,他们称兰卡岛为Taprobane。

在我国的史籍中,斯里兰卡的国名有两个是很明确肯定的:一是法显法师在其《佛国记》中的意译名"师子国",另一是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用的"执师子国"及其音译名"僧伽罗"。此外,还有两个国名也很值得注意:"新檀"和"己程不"。

正文:

南亚印度次大陆南端附近有一岛国,该国国名的汉语译名现为"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是僧伽罗族,所操语言称为僧伽罗语。笔者在《亚非》丛刊总第三期上发表过"僧伽罗考"一文,叙述了僧伽罗民族及其语言,也讲到斯里兰卡的一些国名。汉译名"斯里兰卡"正是僧伽罗语中该国名的音译,实际上我们是从其英语译名Sri Lanka音译过来的。

从其英语译名中,细心的读者也能看出:该国的僧伽罗语原名是由两个词复合组成的。"斯里"(正确的发音英语应音译成Shree Lanka为好,因为僧语中所发的音素不是s而是sh,现在斯里兰卡的英语报刊也有开始使用Shri Lanka,还为此展开过辩论。)在僧伽罗语中是一个源于梵语的词,其音与义都保持了下来,基本意思是庄严、尊敬、优美、吉祥等,用来修饰物、事或人。我国早期佛教书籍中该词音译成"室利"或"尸梨"的。如东晋西域僧人室利蜜多罗,简称"尸梨蜜",意为"吉友"。斯里兰卡有座名山,叫"斯里巴达",汉语意译为"佛迹山",也有人汉语意译成"圣足山"。"巴达"是"足"的意思。相传佛陀曾访斯里兰卡,在该山峰上留下了足迹,所以尊称为"斯里巴达"。印度的印地语也源于梵语,印度已故总理尼赫鲁也被尊称为斯里·尼赫鲁。"斯里兰卡"国名中的"斯里"也就是取这类意思:庄严、尊敬、优美等等。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斯里兰卡"这一国名中的主体是"兰卡"。"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是一名词词根。在僧语习用中,名词根也可作名词用,所以"兰卡"也可作名词用。但一般都加名词后缀"阿瓦"(awa),成"兰卡瓦"(Lankawa)。僧伽罗人日常使用时,尤其是在口语中,一般都用"兰卡瓦";在严肃的场合才使用"斯里兰卡"。所以在汉译简称时最好使用"兰卡",比"斯国"等简称更符合原文。

由于僧伽罗语在语源上又与巴利语有密切的姻缘关系,不少僧语词汇源于巴利语,或与巴利语中相应的词汇极其相似。"斯里兰卡"有其相应的词根Siri Lak(汉语可音译成"西里拉卡"),其名词为Siri Laka(汉语可音译成"西里拉咖")。巴利语Siri与梵语Sri意义相同。斯里兰卡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史是编写于公元四世纪的"Deepawansa"(汉语意译为《岛史》),是用巴利语韵文写成的。在该史书中,就出现了"Lak"一词,用来称呼僧伽罗人世代居住的"兰卡"岛。另一部史诗"Mahawansa"(汉语意译为《大史》),编写于公元六世纪,也是用巴利语韵文写成的。书中也出现了"Lak"岛的称呼。但是在这两部史诗中,"拉卡"一词都没有作为国名出现过。我国高僧法显于公元四世纪在斯里兰卡居住两年从事考察和研究,后编写了《佛国记》。他在书中只使用了"师子国"的国名,书中却从未出现"拉卡"等音译词。"拉卡"或"兰卡"作为国名在兰卡的史籍中迄今没找到任何正式的记载。

我国的有些书报介绍斯里兰卡这一国名时说它有"光明"的含义。在斯里兰卡,有些人也持这种看法。据笔者所知,在僧伽罗语中,或在梵语和巴利语中,"兰卡"或"拉卡"两词都没有"光明"的意思,兰卡的重要经典著作都没见有这种释义的。

我国所译佛经中有一部名为《楞伽经》的梵语佛经,全称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据该经所注,"楞伽",山名;"阿跋多罗"为梵语音译,其意译为"入"。该经名的意思是佛陀入此山说的宝经。我国玄奘法师在其《大唐西域记》中写了这样一段注释:"(僧伽罗)国东南隅有骏伽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骏伽经。旧曰楞伽经,讹也。"我国信奉大乘佛教,《楞伽经》奉为重要的佛经之一。斯里兰卡信奉上座部佛教,其三藏经中没有《楞伽经》;但前面提到的《岛史》和《大史》都叙述了在僧伽罗人的祖先从北印度移民到兰卡岛之前,佛陀曾三次访问过兰卡岛,其中有一次将其足迹留在今称为"斯里巴达"的山峰之上。这也许就是大乘佛教所信奉的《楞伽经》的由来。玄奘法师提到的骏伽山,可能就是如今的"斯里巴达"(佛迹山)了。这一切也许是由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但是"骏伽"、"楞伽"都是僧伽罗语中Lanka的汉语音译。不过"骏伽"、"楞伽"在《大唐西域记》中都不是国名,玄奘法师用的国名是"执师子国",是"僧伽罗"一词的意译。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描写了古印度阿逾陀国和楞伽国之间的战争。斯里兰卡有些学者认为该史诗所述的楞伽国(是一岛国)就是如今的斯里兰卡。他们还引证了一些兰卡的地名作为旁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亚非》丛刊总第六期上邓殿臣写的"《罗摩衍那》与斯里兰卡"一文。)不过兰卡一些较严肃的学者认为那只是民间传说而已,不足为凭。然而兰卡的学者都认为印度人称呼他们的岛有两个名字:兰卡和僧伽罗。这与玄奘法师在印度了解到"僧伽罗"这一国名及"骏伽山"和《罗摩衍那》中的楞伽岛国基本上是相符合的。

斯里兰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泰米尔族,操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泰米尔语。"兰卡"在泰米尔语中音译为Ilankai,显然是Lanka音译过来的。

斯里兰卡正式宣布其国名为"斯里兰卡"是在1972年。当时以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为领袖的自由党与平等社会党及共产党联合执政,起草并通过了一部宪法,在宪法中正式命名该国为"斯里兰卡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这之前,斯里兰卡虽已取得独立,但仍是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其国名一直还使用英国殖民时期开始使用的Ceylon(我国汉语音译为"锡兰")。根据上述宪法,斯里兰卡不再使用"Ceylon"这一英译名,正式规定其英译名为"Sri Lanka"。1978年统一国民党执政,通过宪法,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仍为"斯里兰卡",英译名仍用"Sri Lanka"。

英国殖民时期开始使用的"Ceylon"这一国名,在僧伽罗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在英国殖民时期到1972年前,在僧伽罗语中一直平行地使用"兰卡瓦"(Lankawa)这一国名。Ceylon也许是Sri Lanka的变音译名。另有一种说法是:英语中的Ceylon来自于荷兰语Ceylan, Ceylan则来自于葡萄牙语的Ceileo。又说Ceileo来自于Sinhala-dvipa(意为"执狮子岛")。(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在英国人之前曾自16世纪起先后入侵并统治斯里兰卡的沿海地区。)

根据迄今知道的史实,在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之前,希腊人已知道兰卡岛了,他们称兰卡岛为Taprobane。有些英语文献中对兰卡岛的称呼就用Taprobane。该词源于梵语词Tambapanni,意为"铜色手掌"。据《大史》记载,僧伽罗人的第一位祖先维杰雅王子及其随从登上兰卡岛时,他用手掌触地,手掌呈古铜色,该登陆地点被命名为Tambapanni。

在我国的史籍中,斯里兰卡的国名有两个是很明确肯定的:一是法显法师在其《佛国记》中的意译名"师子国",另一是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用的"执师子国"及其音译名"僧伽罗"。此外,还有两个国名也很值得注意。据孙福伟所著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一书及魏治臻所写的"从《岛夷志略》、《真腊风土记》看元朝有关世界民族的记载"一文所引证,我国唐朝的杜环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随镇西节度使高山芝西征,在坦罗斯(现哈萨克东南江尔布城)被阿拉伯军队所俘,后流寓阿拉伯一带,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自波斯湾由海路回到广州,将沿途见闻写成《经行记》。该书早失,现在只存有《通典》所引用的1,511字。杜环曾经过兰卡岛,他根据阿拉伯人称呼为"新檀"。另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国名是"己程不"。我国史籍《汉书》六、志[三]有这样一段记载:"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内、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据孙福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所述,黄支位于南印度东岸迦那调洲(今科罗曼德)。斯里兰卡佩拉台尼亚大学历史学家K·M·M·维腊科曾考证过《汉书》中上述记载并写了论文"中斯关系起始的新日子"。据他的考证,《汉书》中上述记载的"己程不国"是Sihadipa或Simhadvipa(意为"狮子岛")的音译名,指的就是如今的斯里兰卡。汉平帝在位于公元1-6年,因此可以说中斯关系可追溯到公元元始。

从斯里兰卡国名的上述漫谈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兰卡岛上居民的简史以及兰卡与印度、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之间关系的简史。


(二)

斯里兰卡共有个四个首都,前面两个只保存下城市的轮廓。尽管是轮廓,也展示出兰卡人民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尤其是很多建筑是砖木结构,其实这类建筑的整体结构技术含量要比钢筋混凝土的要求更高。在那个时代,可以推论兰卡工匠们在建筑结构学和材料力学都没有成为学问时,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计算能力。曾经盖过房子,插队回来分配在建筑施工队做瓦匠,所以对建筑情有独钟,看见那些废弃的砖基础,就会不由去想象屋子的整体该会是什么样子的。可惜的是,两千多年过去,任何砖木结构的房屋都不可能保存到现在。

曾经有人感叹外国人对文化古迹的保存。人为的保护是一个方面。我在土耳其时就有过一些想法。虽然经历过很多朝代的变迁,可是有些千年前建造的教堂却能保留至今。比如索菲亚大教堂,那是座公元七世纪时的建筑,如今是国家博物馆。而中国却没有几座历史上的宫殿保存至今的。可能最古老的也早不过明吧。我孤陋,也许还有更早时期的,为数不会很多。一是战乱,再有就是天灾。过去打仗,进城首先就是放火烧掉过去的建筑。当权后再建新的。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回到兰卡,兰卡的第一个首都,建立于公元前五世纪。

阿努拉达普拉古城

一般旅游,无外乎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间徘徊。有时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旅游会是分隔的,有时却联系在一起掰扯不开。在斯里兰卡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就是这样。

阿努拉达普拉古城始建于在公元前5世纪,被看作佛教之都。那时很多现在的宗教圣地连影子都还没有。

在那座城市中有一棵两千多年的菩提树,相传是取自释迦牟尼觉悟时那棵菩提树的幼苗。

想从网上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却发现凡是提及这棵圣树所用的词汇几乎全都是一样的:

圣树Bo tree由小树苗长成,佛教最初由此获得启迪,是历史记载的最古老的树。附近有黄铜宫殿的遗址和高耸的Ruwanveliseya Dagaba。其他景点包括Thuparama,Jathawana,Abhayagiri,Lankarama和Mirisavatiya在内。坐佛,庙宇,宫殿和公园,所有这些都是斯里兰卡人值得自豪的富有想象力的证据。Mihinthale,佛教的摇篮,与公元前247年把佛教介绍到该岛的Arahat Mahinda有关。这里的宗教和艺术,建筑,雕刻和雕塑,绘画和碑文等都已经历经了15个世纪的洗礼。其中月长石是所有建筑和神殿建造的基本,是以Isurumuniya爱好者而著称的岩石雕刻。建于3世纪的Kuttam Pokuna,佛的Aukana雕像等都是保存很好的纪念物。(http://www.hotours.com.cn/ch/city_view.asp?ArticleID=343)。

看了几遍也没明白这篇介绍有什么具体内容。即便是曾经到过那座寺庙的我,也还是没有得到所需要的资料。

想起一个笑话,也是我亲身的经历。在草原那些年,每周的晚上都会组织学习,牧民骑马来通知,晚上在某人的蒙古包中开会。其实就是念一些过时的报纸上写的消息。再不然就是读毛主席语录。然后是讨论。蒙话能听懂的不少,会说的不多。也就是带着耳朵去听牧民开会。那时兵团已经组建,连一级是派来的现役军人。指导员是蒙族。一晚,我们牧业组在排长恩布赫家政治学习,指导员是理所当然的翻译。那天好像是有最新指示,也就是毛主席的最新语录发表。当知青念完从广播中听到的语录后,指导员一本正经的翻译:奥道(现在)毛主席语录翻译个呢(个呢是叹词,没有具体的意思)。话音刚落,蒙古包里所有的人都大笑起来,只有指导员一人傻傻的看着大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而后在另外一篇介绍中感觉自己明白多了。

这是斯里兰卡仅次于佛牙的国宝-大菩提树。2000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来到斯里兰卡弘扬佛教,带来了当初佛陀释迦牟尼静坐7天7夜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的一根枝干,这根枝干被栽种于阿努拉德普勒,经过两千多年,他已然枝繁叶茂。而释迦牟尼成道的那棵菩提树,却已经枯死,据考证,今天在印度释迦牟尼成道之地菩提迦耶栽种的,反而是几百年前从斯里兰卡移栽回去的,应当就是阿努拉德普勒菩提树的分枝!阿努拉德普勒城就以这株菩提树为中心发展起来,成为昌盛一时的政治、宗教首都(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c7d3a0100nava.html

阿努拉达普拉古城的密林中遍布着古迹和古塔,占地面积极大。我们乘坐旅游车前往。道路泥泞崎岖,司机在勉强可以通过的小路上开得很慢,在树林间隙可见大片曾经的辉煌,只留下基础部分裸露在葱绿间树影遮掩下,布满泛着青绿色的苔藓。两千多年前的建筑,尤其是修建在热带雨林中的宫殿,砖木结构能够保存到如今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像玛雅古迹是用巨大石块堆垒而成的金字塔,即便是被雨林中热带植物掩埋,发掘出依旧保存很好。阿努拉达普拉古城保存下的多是遗迹,其实就是痕迹。有几座保存下来的白塔也可显示出当年壮丽的景观,围绕着白塔四周是规模不等的建筑遗址。也可能是皇家花园。

下面这段文字也是从网上找到的,与前面的大同小异。里面提到了三座水库。我们只是从旁边经过,唯一一次离得最近时,天在下雨,没有照相的机会。水库很大,不过当我站在水库的边上时,突然闪出一个可怕的念头,假如溃堤,将会是一场灾难。因为水库沿岸的堤坝几乎都高于附近的民房。第三天,也就是我们离开这里还在去康提的路上,导游告诉我们,两座过去的首都发生洪灾,还死了人。因为雨水太大,水库满了,只好开闸溢洪。

……鲁梵伐利塔("大塔")、祗陀林佛塔、都波罗摩塔、阿巴耶祗利寺,有着精雕细刻的双池塘,有公元4世纪的坐佛大石佛,高2米余,举世闻名,城区有古代修建的复杂灌溉系统,遗迹至今犹存,包括古水库3座:一为公元前3世纪修建的帝沙水库,二为公元1世纪修建的×(奴手,上下结构)伐罗水库,为3座水库中的最大者,今尚为城市居民提供用水;第三座为婆娑瓦库拉玛水库,相传建于公元前505年。在帝沙水库岸边有摩利沙伐帝佛塔,塔形略如覆桶,塔基直径51.24米。古迹中尚有王家乐园,古称"兰摩苏·乌耶那",意为"金鱼公园",园内有避暑别墅、凉亭、游廊、人工湖和浴池等。城东约13公里,有斯里兰卡佛教摇篮密兴多列圣山。


(三)

斯里兰卡有四个首都。不过有三个已成历史。

阿努拉达普拉是第一处首都。新的考古发现,这座古城建成的年代在公元前5世纪,在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后,由于南印度人的入侵导致毁灭迁都到波隆纳普沃。也就是斯里兰卡历史上的第二个首都。看资料是这样写的: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993年,继阿努拉德普勒毁灭之后,波隆纳普沃成为斯里兰卡的第二任首都。波隆纳普沃古城保存了考拉斯时期的婆罗门教遗址,还保存了12世纪帕拉克拉马一世时期的城市花园遗址,这些建筑遗址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

波隆纳鲁瓦,位于斯里兰卡的东北部,距首都科伦坡210多公里,西北距阿努拉达普拉90多公里。公元10世纪末,阿努拉达普拉衰落后被波隆纳普沃因取而代之。

波隆纳鲁瓦,鼎盛于11至13世纪,建筑规模宏大。古都的大型人工湖波罗迦罗摩海建于12世纪,系波罗迦罗摩巴忽大帝把小型盘陀灌溉水库拓建而成,面积24平方公里,堤岸长13公里多,高12米,灌溉面积70余平方公里,湖水清澈透底。岸边立有一巨大石像,高3.5米,建于12世纪,据传为波罗迦罗摩巴忽的雕像,静立海边,双手在胸前持一轭,以示主权。

海的北端东岸有波罗迦罗摩巴忽王宫遗址,宫城呈长方形;宫中大殿遗址长30米,宽12.6米,现有遗址2层。据说这座宫殿原有七层。

殿南是具有8瓣莲花的石造皇家浴池,名为鸠摩罗池。

浴池侧面为皇家楼阁,阁中有石雕柱,阁门立狮,并以精美的月亮石为半圆形台阶。王宫大殿以北,有众多佛殿、碑塔,还有睹波罗摩寺、伐多达祗殿、尼散迦?罗多?曼陀波阁、沙特摩诃?普罗沙陀塔、罗马和曼陀帕雅寺等等古建筑。宫墙外还有楞迦帝罗迦殿、兰拘特?毗诃罗塔、吉里毗诃罗塔、伽尔寺、达米罗大塔等都是举世闻名的胜迹。

著名的睹波罗摩舍利塔建筑规模宏大,目前拱顶尚存,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动物的浮雕。圆舍利殿建筑精巧典雅,是古都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物之一。梯级雕有传统的月形石和守护神。起步板上布满了手舞足蹈的侏儒。长8米,宽1.8米的“石书”是斯里兰卡现存最长的古代铭文。

斯里兰卡皇权的象征是谁掌握了一颗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谁就是王位的当然继承者。由于外族和殖民者的侵入,佛牙舍利也被不断的转移,所以兰卡有很多座舍利塔,也许那里曾经就是安放佛牙舍利的地方。

伽尔寺一坐一卧一立的大型群雕佛像,是波隆纳鲁瓦时期的典型作品。伽尔寺还有一座大型深浮雕。它是古代僧伽罗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成于9世纪。

佛像是沿着山崖雕刻的,可以看到清晰的身体岩石的纹路。

一直没搞清楚这座大塔的正确名称。

遗址分城内和城外。据导游介绍,富人居住在城里,贫民居住在城外,从这里开始是分界线。可能也是原来的一座神庙,建筑坍塌后里面的神像依旧固守在这里,保佑地方水土的平安,所以一直有信徒前来祭拜。

       
                这是斯里兰卡仅次于佛牙的国宝——大菩提树

       
               鲁梵伐利塔("大塔")

       

       
               波罗迦罗摩巴忽王宫遗址

       
               佛像是沿着山崖雕刻的,可以看到清晰的身体岩石的纹路。

       

       

       
                蓝色的是斯里兰卡男人们穿的裙子。


 

  更多精彩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

(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6483c0100pj4b.html

(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6483c0100pjv2.html

 

  黎京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4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