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故事
作者:胡发云
|
|||||
古塔故事
春夏时节,它从山顶上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荫中钻出它半截土红色的塔身,惹人生出许多联想。深秋以后,绿荫褪尽,疏朗苍然的枝桠丛中,方显出它的伟岸雄姿。 对于武昌老城的人们来说,洪山宝塔曾是遥远神秘的。那时,辛亥首义的阅马场外,已是一片荒郊了,洪山宝塔连同依山而筑的宝通禅寺宛如深山古刹,善男信女去拜佛燃香,文人墨客去登塔临风,都要作一次十多里路的远足。如今塔寺之下已是一片市井之声。洪山宝塔立在这武昌新城区的商业金融文化科技中心,立在一座座不断崛起的华丽建筑群中,叙说岁月的悠远,岁月的流逝。 儿时,我和几个小伙伴曾计划作一次环游东湖的探险。我们背着食物炊具蚊帐凉席还有一架用来听天气预报的自制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从武昌城出发,登上蛇山,沿山脊走到小东门,游过道教圣地长春观,穿沙湖莲叶中的小道,下午抵达灵济塔下的宝通禅寺。今天二十分钟车路,当初玩玩走走竟花了大半天。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宝通禅寺,第一次那么近地看洪山宝塔。当时,那儿依然很荒僻,整个寺院除和尚以外,没有游人。寺院内林木森森,殿堂中香烟寂寥,被陈年烟尘熏染的佛幡静静地垂悬,大雄宝殿中的佛像多年没有开光了,金漆已经黯然,生出许多黑斑。偶尔出现一两个和尚,又如影子一般无声匿去,仿佛与外面的世界毫无牵连。那气氛对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印象是极深的,至今历历在目。顺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塔下。抬头望去,兀然感到塔是那么高大。风中,塔角上的风铃发出好听的叮咚声。每层塔檐都倔强地生出许多小草灌木,在这只能吮吸一点雨水露珠的砖逢中,它们生活了许多许多年了吧?塔内很阴凉,顺盘旋而上的陡狭石梯,我们一层一层登上去,从每一层的窗口,向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眺望,熟悉又陌生。那时,这片土地上还没有一座高层建筑。北面、东面的沙湖、东湖、珞珈山、瑜家山,西面的蛇山、龟山、长江、汉水,一览无余地铺展眼前。 塔下山腰有两眼水潭,藏在一片古树丛中,我们在潭边歇息,吃着干馒头。突然,我们发现潭水中有一群一群的鱼儿,一排排黑色的脊背在深绿色的潭水中齐齐整整地游来游去。我们把馒头屑扔进去,它们便一起张圆嘴到水面上来抢食。一位伙伴兴奋地提议,我们钓鱼熬鱼汤喝!我们用大头针做鱼钩,用树枝做渔杆,用馒头做鱼饵。这么简陋的渔具,竟童话般一条又一条地钓上来很多鱼,直到将两只铝锅塞满。有人问,这么多鱼,和尚为什么不钓来吃?(那时正是困难时期,一年也难得吃上几次鱼。)有人说,和尚吃斋不吃鱼。有人突然想起这鱼别是和尚养的吧?听说和尚喜欢放生。这一说,大家都紧张了。鱼已钓上来,当然舍不得再放生,便匆匆收拾行装,离开了古塔,离开了古寺,离开了两眼可爱的潭水。 十多年后,我又去了一次宝通禅寺。当时的和尚已不知去向,庙宇倾圮,佛像倒塌,秋日惨淡阳光从洞穿的屋顶泻下来,照在数百年来未曾见过阳光的大殿里。灵济塔显得更苍老了,塔下杂树丛生,塔檐上干枯的草木像老人蓬乱的须发。 又是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去珠海的儿时朋友回汉,邀我同去宝通寺吃素菜,他说在南方常想吃这家乡的名肴。他将小车一直开到大雄宝殿的台阶下。进殿去,满目焕然一新,佛像重塑,殿堂整修,香火缭绕,除了重返佛门的老和尚外,又出现一些二三十岁的新和尚,洪山宝塔重新开放,它未经修饰,依然一副儿时见过的老模样,显得真实而古朴,风铃依然在塔角叮咚,草木依然在塔檐摇曳,如一位曾经沧海的长者,宽厚豁达地看着眼下世事的变迁。 我想,和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六和塔那些名塔相比,洪山宝塔更自然朴拙,也保留了更多的古风古韵。 一日,我从窗口望去,发现再也看不见洪山上那座灵济宝塔,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立在我视线前方,但我知道它就在那儿,它已经在那儿六百年了,它还会在那儿矗立下去。在这日新月异的大都市中,它是一个活着的历史。
胡发云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