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悠悠风雨亭
作者:孙尔台
|
|||||
古道悠悠风雨亭
徽州古道的修建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古道所占用的土地大多由沿途各户捐献,当地人把这种捐赠戏称为输田,以表示自己心甘情愿地把土地输给国家,造福于社会。沿途数百座亭、桥也大多由民间捐资修建。 为了探访古道,我们驱车数十里上了石台县的榉根岭。据当地的作家朋友说,这里的古道七十年代时还在使用,直到新的盘山道开通后才彻底废弃的。在一处茂密的草丛中,我们终于见到了古道的真容。古代所谓的大道,其实是由一块块宽不过一米的石条铺成的。石条上刻有防滑槽,显得很厚实。由于长年踩踏,古道大多陷入土中,又为杂草所淹没。如果没有人指点,一般人很难找到。也很难想象到,这条普通的山道就是曾经闻名皖南,成就了数十代徽商经济繁荣的池徽大道。 沿着古道往下走二三十米,有一处风雨亭的残垣。亭子约四五米见方,全部用石料砌成,基础十分厚实,但顶部已经坍塌,仅存四壁和前后的门洞,四周爬满了藤蔓,在外面是绝对看不出来的。亭内的石壁上残存着一块褐色的石碑,上面刻有“继保亭”三个大字和一段碑文。从碑文上看,此亭的捐建者是一位王氏妇人,王氏在碑文中写道:听说古道十里一亭,是供人休息和避风雨之所。榉根岭是池徽大道的必经之处,但一直没有避风雨的地方。我的丈夫和姑子曾经商议过,应在此处建一个风雨亭。不料他们虽有此志,但寿不长,已相继去世。我思量再三,如不实现他们的愿望,不仅他们的亡灵不得安息,对幼子的成长也不利。所以我特地请来工匠修建了这个亭子,一是为继承丈夫和姑子的遗志,一是以此保佑幼子的平安,云云。最后的落款是“光绪十四年孀媳王氏敬立”。 碑文亲切自然,犹如王氏在轻声慢语地叙述家常,告诉你何谓继保,以及继保亭的来历。时值黄昏,夕阳西下,置身于荒芜的残垣之中,一种对王氏乃至对徽州女性的崇敬之情不禁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细细想来,徽州地区妇女多牌坊,必有缘故,大概也并非只是一个贞洁所能代表。就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两位徽州女性就都是可敬之人。王氏的姑子可能是一生未嫁,但无疑是经营家业的能手,在家里有相当高的地位,否则弟媳不可能对她如此的恭敬。王氏本人也有过人之处,在亲人相继过世,大厦将倾之时,依然支撑起这个家,并且最终完成了丈夫和姑子的遗愿。当然,她的人生道路还很长,还要继续走下去,还要把幼小的儿子抚养成人。王氏立此碑显然不是在标榜自己的什么贞洁,只是在重申自己对生活的信念,是在向多舛的命运挑战。这样的女性是何其的伟大啊! 由此我又想到,中国古代有很多精明贤能的妇女,内能当家、外能主事,但迫于封建的法理,她们的地位却始终得不到承认。就如同这座继保亭的建造者,做成了多少男人不想做、不敢做的事,做成了多少男人想做却又做不成的事。但在做完这项功德无量的好事之后,她只能在石碑留下“孀媳王氏”的字样。究竟姓甚名谁,自然已无法考证,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历史上的一件憾事。 古道悠悠,往事越千年。小小的风雨亭,凝结着徽州女性的智慧与美德,诉说了徽州的历史与沧桑。但愿这位王氏在九泉之下有灵,能够得知她的继保亭和碑文至今尚存,并有后人在细细地品味和解读。果能如此,她的心里多少会得到一点宽慰吧。 如今,一切曾经的光环都早已褪尽,古道和风雨亭都已进入了需要后人精心保护的风烛残年。幸而榉根岭已将它们载入史册,并且以最自然的形式给它们以无尽的呵护,这无疑是对历史和先人们的最好怀念啊! 愿它们永远与皖南的绿水青山同在。
孙尔台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