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78年的那次高考
作者:孙尔台
|
|||||
回忆1978年的那次高考
我的哥哥是老高二的学生,在农村时就是公社的文化站站长,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是踌躇满志,随后毅然放弃了无线电零件厂车间主任的职务,考上了淮阴师专。哥哥上学后告诉我,他同班的同学中就有不少是初中生,初中生只要报名时填一个相当于高中就行了。所以他叫我赶紧复习,参加78年的考试。 要想高考,首先要确定文理科。从内心来讲,我想考理科。因为我喜爱光学,喜欢搞半导体,在计量所又学会了修理电桥和电位差计,所以觉得自己是个搞技术的料子。但我的数学是不行的,只学到二元二次方程,连三角、几何都没学过,更不懂什么高等数学,如果想考理科就必须补上。于是我就一边看历届的数学试卷,一边对照课本学习。就是林彪说的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急用先学,争取立竿见影。经过三个月的突击,我就把包括高等数学在内的中学数学课程全部学了一遍,接着又去看物理和化学。虽然我哥哥说化学是最好学的,只要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就行了,但我还是觉得越学心里越慌,越学越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到了临近考试的时候,我还是下了决心弃理从文。 因为时间已经相当紧张了,政治、语文是没办法准备的,只能看临场的发挥。历史、地理是要背的,可我那时连一本像样的教科书都没有,好不容易才在新华书店找到一本《中国近代史史话》和一本介绍地理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就当作教材来用了。外语的自我感觉最好,因为我插队时一直收听上海台的广播英语课,能读批林批孔的社论文章。加上前几个月突击学习数学的成果,估计多少能拿到一些分。当时我的全部家当和看家的本领就是这些了。 当时报名还必须经过单位同意,一度矛盾很大。1977年南汽的工会主席就曾因为阻止青工报名而被免了职,所以后来各单位的领导就不敢再阻拦了。但我也不敢张扬,还得掂量着给自己留条后路。尽管晚上要学习,白天还是坚持上班,还忙得不亦乐乎的。计量所的胡所长非常好,他知道我的想法后,就叫我注意休息,最后还让我脱产复习一周。还和我约定,如果考上淮阴师专,毕业后最好还是回到计量所来。这就让我彻底地丢掉了后顾之忧。 县里的高考报名点就设在县体育场,我去报名时已经接近了尾声,已经没什么人来报名了。我就按照哥哥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在学历一栏中填了个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回到单位盖个章就通过了。我原来的班主任何老师也来信告诉我,南京市人事局已经委托南师办了一个中文师资班,将来是面向机关分配的。何老师在信中一再提醒我,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了,就是考上了南大,将来还可能会面临全省分配,弄不好还会回到原来的公社去。于是我听从了老师的意见,就填报了这个师资班。 考场设在淮安县中内。第一门考的是政治,因为是时隔十多年后第一次进考场,我一开始紧张得手都有点发抖。等到考语文时,心里才平静多了。那次的作文是把谷牧的一篇讲话结构调整一下,我觉得很容易,没费什么劲就完成了;历史、地理也还比较顺利。数学对我来讲确实是相当难了,只有第一题中的第一个因式分解是我学过的,其余的都只能靠蒙,能做多少算多少。 成绩公布后,我的语文、历史、地理都在七、八十分上下,也算是个中等水平;政治就差了,只有68分。最惨的一门竟是原来最有把握的外语,只考了35分。幸而那年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成绩不计入总分,考多少都无所谓。而让我最感到意外的是数学竟然考了49分,真让我喜出望外。因为这宝贵的49分完全是我在两三个月内临时抱佛脚,而且是无师自通地学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49分,或者说如果少了几分,说不定我就没戏了。因为当时有十多年的毕业生积在那里参加高考,但全国只招28万人,比现在招的研究生还少,所以录取率相当的低,我们淮安县大概只有二百分之一。 凭着半年的拼搏和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南京。正如班主任老师事前所说的,我们这个班的名称中果然多了一个括号,括号里有“南京”二字,全称就是南京师范学院(南京)中文师资班。学生清一色地全是老知青,全班只有一个18岁的应届生,年龄差距很大,几乎就是两代人。 两年后,经市人事局分配,大家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人生。此后我的学历就一直是这个大专,尽管在党校工作时可以去读本科,包括读研究生,但我似乎已经没有了那个兴趣。而且我觉得自己的真实水平就是大专,没有什么遗憾的,也不必强求。如果要强求的话,就是要强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仅此而已,就已经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孙尔台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