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清明时节(一)——令人窒息的记忆(读张大中组画《女红卫兵》) 作者:董浩


 

 

  写在清明时节(一)

    ——令人窒息的记忆(读张大中组画《女红卫兵》)


    张大中,广州人。油画家。代表作《瑶娃》、《门》、《我们年青的时候》、组画《女红卫兵》。


    清明节了,人们都纷纷起祭扫先人,我想,这种祭扫无非是对已经逝去的人的回忆并寄托自己的情怀,可是对殁于疯狂的法西斯时代因单纯、因轻信或者迷信、盲从而献出青春乃至生命的人,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我想,对她们的惋惜和觉得她们被愚弄的想法是马上会出现人们头脑里的。

张大中油画对于红卫兵命运以及这些红卫兵结局的描述,正表达了人们不由自主地对专制的愚民政策的痛恨。

看看这些稚气未脱、满脸单纯的少女竟然拿着杀人的利器,这是怎样的残忍!是什么人令他们这样的?我想一定不是她们的父母和老师。


    新浪网在07年11月有篇关于张大中的述评

文革期间,他正是十来岁的孩子。当时姐姐正在读书,是红卫兵的先进分子,一帮女红卫兵同学经常来到家里。这帮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身穿绿军装,腰束武装带,有几位还别着把勃克手枪,她们能歌善舞,演讲喊口号好不英姿勃发。面对阶级敌人的时候,原本青春激扬的红卫兵少女,却变成一副威武的姿态,大声训斥甚至用鞭子抽,两种形象截然的反差,带来一种奇异的审美情结,这种情结混合着青春萌动的情愫,在张大中心灵里潜滋暗长。此时张大中对红卫兵姐姐和她的同志们产生敬仰之情,对文革期间的记忆由此刻骨铭心,并成为日后近500幅红卫兵系列创作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也许这些红卫兵的形象使给当年的张大中“带来一种奇异的审美情结,这种情结混合着青春萌动的情愫,在张大中心灵里潜滋暗长。此时张大中对红卫兵姐姐和她的同志们产生敬仰之情……”这种情节在当年的我身上何曾不是如此。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评论:“他笔下的红卫兵,有的手拿旗帜,有的静读《毛语录》,散发着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年人的气慨之余,在精致的轮廓和天真的眼神背后,或潜藏一点年轻烂漫的稚气,或流露一点对生命的疑惑,或渗出一丝对将来的期盼”。

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这些作品中人物的眼神是茫然的,呆滞的,她们对自己的未来是不能自主的,她们不知道出路在哪,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她们知道,她们是没有未来的。这,就是作品之眼。

因为年轻,所以红卫兵对主义是无限崇拜且不允许任何怀疑,因此,对生命的意义同样也是慷慨激昂毫不顾惜。

但是,当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而不再是驯服工具时,对红卫兵的盲从则从满了后悔和反思并以此告诫自己,凡是XXX宣传的,恰好应该相反的去思考。

已经有很多的文字,无数的文字告诉现在的人们,工具从来不是什么推动历史的车轮,最终的结果就像一块抹布一样,被流放被放逐。那句“现在轮到小将们犯错误了。”的上谕尽管使她们觉得困惑。“犯错误”也要排队?但要想“不犯错误”,除了服从被流放和放逐之外还能怎样?所以红卫兵转身为知青,被放逐到老少边穷地区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_他们的劣势和痛苦将以更大的失败出现——他们今后的命运在当时已经被注定。

张大中在不惑之年创作的这些“英姿勃发、青春激扬”的红卫兵的下场。深刻剖析了那个年代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悲剧。

四十年多了,当年的我们都已经进入或不惑或花甲,可本应于我们同老的这些油画中的女孩却永远定格,也许她们有着自己的青春幻想;她们也许是某个小伙子的暗恋对象……

前几天看到一份据说是内部材料(其实。所谓内部材料能到我等手里,这“内部”也就一点也“不内”了),材料罗列了毛泽东建国后的五大“错误”,现摘录其中一点:

五、一个人公然违背宪法,发动“文化大革命”,停止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国务活动达十年之久,操纵红卫兵打倒国家主席刘少奇,以私刑将其关押迫害致死;将共和国元帅彭德怀、贺龙,政治局常委陶铸关押迫害致死。整了一亿人,死了两千万。

可怜,这些被操纵的红卫兵,倘若地下有知,她们作何感想?可是,我们这些活着的当年亲历者却是有悔的。是故,我们告诫自己,凡是XXX宣传的,恰好应该从相反角度的去思考。


                                                                       2011-04-04

       

       

       

       

      

       

 

  董浩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