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的联想 作者:江南雨


 

 

  关于宗教的联想   


    宗教信仰给予人精神寄托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非常严格的自我约束。

正如有朋友说:“信徒信上帝是对一种至高无上者的敬仰敬畏的。因为有上帝的存在,信徒必需诚实、正直。其他人世的评价,包括人的学问、风度、财富、美丽、甚至于光荣,都不怎么重要”。可是,除了这些外在的东西,还有一些很难拒绝的诱惑,比如情感、欲望等等。而这与上述“财富、光荣”等一样,如果不能拒绝或者被约束,同样也是对神明的不敬。所以从一定程度说,信仰与人欲是无法协调的。

蒙泰尼里之所以一生如此痛苦不堪,就是因为他无法协调这种关系。他在神的面前犯了大罪,而他的那种深重的一生都没有卸下的痛苦,那颗血淋淋的破碎的心,不就是神对于他的惩罚么?神在他的心里,所以一切的惩罚其实都是由他自己来执行的。直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儿子!这,恐怕不是每位信徒都可以承受的吧?他对于信仰的虔诚超过了他对儿子的深深的爱。为了他的信仰,他所承受的那种矛盾折磨、那种痛,常人是难以想象的。而且,他始终是作为那种被审判、被唾弃的形象出现在小说里。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同情他,甚至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至于书里描述的两次让牛虻自己来决定命运,那不是他的虚伪,是他面对上帝和儿子的难以抉择的无奈。那又是一种怎样无形的、无法诉说的内心煎熬!所以甚至,从一定程度说,他的内心的痛苦比牛虻本身更深重一些。当然我是从“人”的角度而不是“神”的角度。

与蒙泰尼里相比,时代背景大约早于《牛虻》近200年的《红字》描述的海斯特,承受的则是一种有形的惩罚。当然,作为惩罚,她也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她还要承受贫困。但是她的耻辱是公开的,她的痛苦也是公开的,她可以公开承认自己的情感,承认自己的女儿。与蒙泰尼里相比,她的痛苦是外在的,有形的,而最后这种惩罚的标志竟然成了她生活中自觉接受的一部分内容。

说这些,并没有任何对于宗教存什么褒贬的意思,也没有冒犯信徒的故意,只是对这两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简单理解而已。

一直希望皈依一种宗教,可以解释一生的坎坷、落寞。让灵魂宁静,让精神得到归宿。可是,总是无法投入。细细想来,觉得自己还是缺乏那一份虔诚,缺乏那一份接受约束的自觉。于是至今没有皈依一种宗教,找不到一条精神的出路,灵魂在黑暗里飘荡、悠游,不知何处是归程。


                                                                        2009-07-21

 

  江南雨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4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