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岗:从来没有见她停过步
作者:昭昭搜集
|
|||||
从来没有见她停过步 作者:宋红岗
北京,阳光灿烂的天安门广场。陈朋山——十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和她的几个同学一起向伟大的首都告别。她们深情地望着养育自己长大的雄伟城市,望着这雄伟的广场。过去在这里,她们曾经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今天在这里,她们立下了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前进的坚定信念。她们兴奋地谈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谈着祖国的草原。
草原,辽阔无边的西乌珠穆沁草原。正值夏末秋初之际,天高云淡,百花盛开,水草丰茂,牛肥马壮。巴勒格尔河水在一路奔流欢唱。身着鲜艳的蒙古袍,手举忽拉拉迎风展的红旗,一支马队从远处向大路边奔来。贫下中牧在激动地迎接来自首都、来自毛主席身边的知识青年。 柴尔色楞是巴勒格尔大队的支部书记,是多年的队干部了。他向陈朋山伸出有力的手,高兴地说:“毛主席信任我们,把你们从北京送到我们身边。我们一定得担好这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担子,让你们一个个都长成草原上的雄鹰。”
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场上,马拉打草机、搂草机在奔忙。知识青年们冒着夏末秋初的骄阳,满头大汗地挥舞着钢叉,堆起了一堆又一堆高高的草垛。柴尔色楞和他们一起干着。知识青年们的这股子热情,让他在高兴之外,又敏感地觉出了一个问题:毛主席说过阶级斗争是青年的一门主课;我们贫下中牧的责任,首先要帮助这些青年上好这门主课。
银色的月光,洒满了寂静的草原。打草场上的牧民和知识青年一起围坐在明亮的月光下。人们的神情都十分严肃。一个老牧民正在讲着过去。随着翻译的声音,陈朋山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乌珠穆沁草原解放的前夕,草原上流窜着一支以霍图龙嘎为头子的土匪队伍,掠抢牛羊,杀害牧民,无恶不作;霍图龙嘎手下的土匪排长加木萨,在一次战斗中举枪对我解放军战士射击;解放后被关在监狱中,装病;加木萨装病被释放以后回到巴勒格尔大队,八年来为了躲避群众监督一直装病在地下爬行,等候变天;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群众发现他完全可以直立行走,强迫他接受监督劳改…… 活生生的事实,在陈朋山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她想起了列宁的一句话:“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在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行动。……他们在遭到第一次严重失败以后,就以十倍的努力、疯狂的热情、百倍的仇恨投入战斗,为恢复他们被夺去的‘天堂’、为他们的家庭而斗争……”加木萨这八年的爬行,不就正是“十倍的努力、疯狂的热情、百倍的仇恨”在准备着把复辟希望变为复辟行动吗? 知识青年们回到自己的蒙古包里。陈朋山对伙伴们说:“我们来到草原上,首先不是关心队里阶级斗争的历史和现状,注意的只是好好参加劳动。今天贫下中牧给咱们上了第一课。以后,咱们可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把这一门课上好啊!”
贫牧那木吉拉家的蒙古包扎在一座棚圈的前面。其木格阿妈扶着门框站在蒙古包外,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正向远处跑去。远处来了一辆轻便小马车,那木吉拉把陈朋山接回了自己家。那木吉拉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复员军人,在辽沈战役中负了伤,来到巴勒格尔队落户,今年五十岁了。虽然身体不好,可还为队里放着一群改良牛。 第二天一早,那木吉拉和陈朋山站在棚圈旁,看着改良牛犊,交谈着:“咱们这儿的本地牛个子小,出奶也少,每年给国家贡献也少。这群改良牛是三河牛,将来长大了个子大,产奶多,为国家多贡献还得靠它们。就是现在还不适应咱内蒙的气候。不论有多少困难,咱也得放好它!”陈朋山体会到,那木吉拉阿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可却言浅意深;阿爸的话,正符合毛主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的思想,正符合“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贫下中牧的高尚品德,要好好去学习呀!
夜晚,在那木吉拉蒙古包里的小油灯下,不懂汉语的其木格阿妈在给陈朋山当老师。一本蒙文的毛主席语录放在桌上,两个人比划着、讲着、写着。陈朋山终于弄懂了阿妈写的那几个字,她学着也在纸上用蒙文写下了“毛主席万岁!”贫下中牧对伟大领袖的无限深情感动了陈朋山,她把这一行字牢记在心中。 以后,多少个夜晚,陈朋山总是在油灯下向阿妈学蒙话,学蒙文。 冬天到了,那木吉拉的病又复发了,队里让他到外地去治病。支部书记柴尔色楞对陈朋山说:“阿爸不在家,这改良牛你一个人还放不了,交给别的人放吧。”陈朋山说:“队里劳动力本来就不够,我哪能把困难推给别人呢?这群改良牛放好了,就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困难再大我也保证让它们安全过冬。”陈朋山得到了支部书记的信任。 每天,只见陈朋山早出晚归,扫圈,饮牛,忙个不停。
一个隆冬的早晨,陈朋山把牛群放出不远,天变了颜色,天地间一片昏暗,草原上特有的白毛风刮起来了。她忙把牛群赶回圈里。一数,少了一头小牛犊。 风刮得更猛了,雪片铺天盖地而来。“改良牛是队里的宝贵财产;小牛犊在风雪中找不到家会冻死;新牧民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一个又一个念头闪过她的脑海。陈朋山毫不犹豫地向暴风雪中冲去。 迎着风,冒着雪,艰难地迈出了一步又一步。几步以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找牛犊是这样的困难。陈朋山在风雪迷漫之中仔细地辨认着,寻找着,蒙古袍上结了一层冰甲,脸颊上冻起了水泡,手和脚僵硬了。这样在风雪之中一直搏斗到将近黄昏,她才在一个草丛中找到了冻得不会走了的牛犊。 其木格阿妈赶来了,帮助陈朋山用牛车把牛犊接回家里。阿妈心疼地给陈朋山冻伤的脸和手上涂药。 住在一个浩特的牧民听说了,都来看望。一个牧民说:“咱朋山可真像个牧民了。” 这天晚上,陈朋山又坐在油灯下,面前放着笔记本,本子上写着:“像个牧民?是个牧民?”她正在想白天发生的事,为什么说我“像个牧民”,而没有说我“是个牧民”呢?这说明我的思想、行动还和贫下中牧有差别,改造思想是个长时间的事儿,……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春风染绿了无边的草原,阳光普照大地,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色。 陈朋山经受了草原上第一个严冬的考验,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一群改良牛安全地渡过了冬天。
陈朋山和知识青年小马、小王,一起包了一群改良羊,开始独立地劳动。 古勒格阿爸是有经验的老牧民,知识青年把蒙古包扎在他的蒙古包旁,拜古勒格阿爸为师。陈朋山这一天的日记中写着这样一首诗:“鹅毛飞雪迎春到,抗灾保畜传捷报。手握羊鞭满心暖,眼望羊群心欢跳。”
“只是把蒙古包扎在贫下中牧家旁,如果思想不靠近贫下中牧,那也是什么都学不到。”陈朋山常这样对知识青年伙伴们说,她总是利用轮到她夜里看羊白天休息的时间,到附近牧民家请教:什么草羊吃了上膘?遇见狼怎么办?羊一年四季容易得什么病?…… 陈朋山知道羊在夏天多走路容易掉膘,就常常宁肯自己不回蒙古包喝茶、吃饭,冒着酷暑、赤日,守在羊群边一整天。羊吃草,她学习。她在日记中这样写自己的牧羊生活:“花海绿浪夏日天,跨马引羊到山尖;山风吹散暑日热,羊边勤钻马列篇。”
整整一年,陈朋山在牧民群众中,在艰苦劳动生活中,磨炼,成长。剪毛,洗羊,灌药,配种,放牧,下夜……样样拿得起来。 秋天评比中,陈朋山她们放的羊评上了一等羊。
在一次知识青年生活会上,支部书记柴尔色楞正在给大家讲一件事:“那天傍晚,乌云黑压压的上来了,我惦记着陈朋山她们的羊群,忙骑马往那儿跑,半路上已是狂风大作,大雪弥漫了。跑到她们蒙古包那儿,看到的事却让我愣住了:羊群圈在羊笆里,陈朋山正忙着把自己的被子、褥子、毯子搭在迎风的羊笆上,给羊群遮风挡雪。我心里一下子热乎乎的。走进蒙古包一看,这么冷的天,却压着炉子。我问小马:‘这么冷还压火?’小马说:‘陈朋山嘱咐了,羊粪不能多烧,每天早上我们把羊粪扫起来堆着,傍晚羊进圈前把羊粪撒开,这样羊就不会爬在冻地上,不容易掉膘。这是古勒格阿爸教的!’听完小马的话,看看还在外面忙着的陈朋山,我这心里感动极了。你们知识青年可真该好好向陈朋山学啊!”
这一年冬末春初,草原上的雪格外大,深深的雪层封住了道路,覆盖了草场。秋天打的草又快用完了,牲畜的饲料发生了困难。 草原和北京心连心。毛主席党中央派来的飞机展翅飞翔。茫茫雪草上,飘动着点点火一般的红旗。飞机投下了大批的粮食、生活日用品、饲料。贫下中牧眼望蓝天,心向北京,欢呼着,跳跃着。“毛主席万岁”的声响震荡在千里雪原上。 陈朋山望着空中的银燕,心情不能平静:毛主席时刻关心边疆人民,派飞机给我们送来了救灾物资,可我们为祖国做了些什么呢?牧业经济是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是“脆弱”的呢?
带着一串问号,陈朋山到牧民中去作调查。一个叫音布的老贫牧告诉她:“过去咱这儿种过一些饲料,也打了不少,能给队里的牲畜吃上半个冬天。可后来不知哪里吹来一股风,说什么‘千条万条发展牲畜第一条。’就把这事儿扔下了。”柴尔色楞也告诉她:“咱们牧业要想为国家多做贡献,就得执行‘稳定,优质,高产’的牧业发展方针。这三条,离了解决饲料问题,离了草原基本建设,都不行。” 东家走,西家串,在和群众的交谈中,陈朋山对牧业经济怎样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大队部的会议室里开着社员大会,陈朋山正在发言。她从毛主席派飞机送救灾物资谈起,讲到了牧业搞单一经营的害处。最后说:“不是牧业经济有脆弱性,而是过去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只追求牲畜数量,不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自力更生解决饲料问题,不搞草原基本建设,这都不符合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过去的错误路线造成了牧业经济的脆弱性。今天我们就要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建议队里重建饲料地,我报名到饲料地去。” 队里接受了她的建议,并选她和音布负责饲料地工作。
牧业队里种过地的人没有几个,陈朋山也从来没接触过农业生产。种地的劳动,也要比放牧重。饲料地工作的担子可不轻啊! 饲料地知识青年宿舍里,亮着灯光。陈朋山把才调到饲料地的社员召集到一起,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她仔细地给大家讲大寨贫下中农在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中成长的英雄事迹。在广阔的草原上,在贫下中牧的心中,树起了大寨人的英雄形象。
饲料地的社员一共只有十来个人,为了保护地里的庄稼不受牲畜的侵害,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春耕前在五百亩地的周围挖起了一米宽一米深的护田沟。陈朋山和几个知识青年在沟边上用白石子砌了一行大字:“学大寨人,走大寨路!”
陈朋山又像才接羊群时那样,迈开双脚,到一些种过地的牧民家去学习:什么时候开犁,什么时候锄地,什么作物怕旱,什么作物生长期短……在饲料地把生产安排得有条有理。 顶着星星出,披着月光回。早晨别人还没起身,陈朋山已经在井边提水饮牛了。傍晚,地里人走光了,陈朋山还在地里转悠。晚上,又组织大家学习,安排生产……眼熬红了,身子累瘦了,整个饲料地却生气勃勃。
工作对陈朋山来说,是越多越好。她还自觉地担任了保管员,记工员。看她把农具保管得多好!看她把账目记得多清!
春天的草原,干旱多风沙。陈朋山发动饲料地的大人、小孩、妇女搞绿化。这儿的草原上第一次见到了树。
盛夏的中午,骄阳似火,社员们都回家休息了。只有陈朋山一人还在麦地里不顾一切地练习锄草。为了熟悉农活,加快锄地速度,她已经好几个中午不休息了。
莜麦长得快有一人高了,绿油油的散发着清香,吸引了附近的牛群。有的调皮的牛竟跳过护田沟吃起来。为了保护麦田,陈朋山和几个知识青年组织起来,白天干完了一天活以后,夜里主动到地里去轰牛。 没有月亮的夜晚,秋雨绵绵的夜晚,总是陈朋山抢着到地里去。
蘑菇,草原上的特产。雨后的山坡上,到处是一个又一个深绿色的“蘑菇圈”(长蘑菇的地方,草的颜色比较深,而且是一圈一圈的)。饲料地个别的社员思想落后,热衷于到山上采蘑菇卖钱,影响了集体生产。 晚上的学习会上,陈朋山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大家讨论,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批判了这种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陈朋山认识到:这个问题说明今天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小生产的残余存在,这些小生产就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温床。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思想工作,战胜旧社会遗留下的恶习,引导原先的小生产者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不断前进,而不要后退一步。
麦田翻动着金色的波浪,饲料地一派丰收景象,人人挥镰收割忙。陈朋山更是一股劲儿地往前闯。脚被割破了,走路疼得一拐一拐的,可谁也别想劝她休息。在丰收景象的鼓舞下,她的日记中又出现了诗:“山顶果红草籽圆,牧工精育饲料田;麦海滚滚翻金浪,丰收喜悦满心间。” 在莜麦丰收的同时,饲料地还收获了不少菜:土豆、白菜、萝卜、蔓菁、卷心菜……巴勒格尔河边第一次收了这么多的蔬菜。 为了让牧民能吃上新鲜菜,陈朋山带着脚上的伤,赶着牛车,把自己种的菜运到几十里远的浩特和打草场上。
饲料地粮菜丰收,打草场草垛如山,远处的羊群像片片白云在山间浮游,健壮的马群、牛群在河湾中戏闹。秋天的草原,到处是丰收的景象。陈朋山望着这生活战斗了两年的地方,心里格外激动。她已经得到了广大贫下中牧的信任,被选进大队领导班子。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她又踏入了新的境界,准备迎接新的考验。
在一打三反运动中,陈朋山到公社参加查账的工作。为了查证落实一些问题,她骑着骆驼翻山越岭,冒严寒踏积雪,到各处去外调。艰苦的工作,她总是抢着去干。在经济战线上,为了打击资产阶级的进攻,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她甘愿吃苦、受累。
在队里,陈朋山负责青年团、妇女、知识青年工作。工作很多,可没一件是“挂名”的。 她组织知识青年为苦大仇深的老贫牧写家史; 她帮助担任赤脚医生的知识青年克服思想上技术上的难题; 她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上山打草堆草;组织妇女学习……
陈朋山在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上前进,不断挑起一副又一副革命重担。贫下中牧信任她,又选她担任了大队会计。 思想保守的人说起了风凉话:“妇女当家,十赔九差。”“汉族姑娘哪能当得了蒙族牧业队的家!” 当牧业队的会计,困难的确不少。用汉文记账牧民和别的队干部看不懂;蒙文,对于陈朋山来说,还只认得一些,不会写。两年以来,陈朋山已经有了这样的体会:每挑起一副新的担子,伴随而来的总是很多很多的困难。克服了这些困难就会挑着担子前进一大步。面对贫下中牧的信任,她勇敢地接过了重担,决心为贫下中牧当好家,理好账。
陈朋山向蒙文进军了,蒙文的《毛主席语录》、《红旗》杂志每天念个不停,见了有文化的牧民就请教。几个月的功夫,她就学会了用蒙文向社员公布账目。 有人到了巴勒格尔大队,问起“会计办公室在哪儿?”社员们笑着指着陈朋山的挎包。原来,陈朋山从来不坐办公室,她的“办公室”就随身带着——一个装着账簿、算盘、印章的大书包。她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干活,晚上就在哪儿记账、算账。
“巩固集体经济,节省开支,发展生产……”在陈朋山的日记中,经常见到这些字眼。这是她一心想着的大事儿。 队里一些社员欠款过多,影响集体经济发展。陈朋山主动给这些社员做思想工作。宣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帮助他们做好计划,逐步还欠款。 那木吉拉孩子多,劳力少。为了减轻集体经济的负担,陈朋山把自己节余的钱送去,使队里能有更大的力量发展生产。
结账的过程中,陈朋山发现队里合作医疗开支过大。 她找了赤脚医生一起研究,原来是赤脚医生图省事,爱用西药,忽视了中草药。赤脚医生为难地说:“一个人跑东跑西,看病还顾不过来。哪有功夫采药呀!”陈朋山说:“咱们发动群众试试看。” 为了节省队里开支,推广中草药,陈朋山一个人跑到很远的深山里,照着书上的画的样子,一边观察,一边思索,一边仔细地采药。一个种类一个种类地寻找,终于采到了不少草药的样品。她又到各个放牧的牧民家去宣传讲解,教给妇女、小孩认药。社员很快就发动起来了,掀起了采药的高潮。很短的时间就采了几百斤草药,解决了合作医疗中缺药的问题,也节省了队里的开支。陈朋山对赤脚医生小马说:“咱们开始只是想着‘试试’,这说明咱们对群众对待新生事物的热情估计不足,还没有把群众看成真正的英雄。以后可得好好向群众学习呀!”
又到了每年搭棚盖圈的季节了。 陈朋山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队花这么多钱,年年搭棚不见棚?当会计,不只要想着节省开支,还要注意队里建设中的路线斗争。 干部会上,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过去搭棚盖圈,是当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来完成,报上数字就行了。没有认识到这和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关系,没有认识到这是执行牧业生产‘稳定,优质,高产’发展的正确方针。这样,就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年年请外地人干,来包工的人带着资本主义思想,光想着赚钱,盖的棚质量很差。”另一个干部说:“可不是,去年我们浩特的棚第一天完工,第二天就塌了。” 会后陈朋山带头参加了搭棚盖圈的劳动,劳动力不够,就发动妇女、小孩,不几天,就搭成了质量很好的棚圈。
一次大队通知大队干部在第二浩特开会。陈朋山头天正好在第二浩特。她正准备到饲料地去。牧民劝她不要去了,等半天就开会了。可她想:“怎么能让自己的生命有半天是空白的呢?”她骑上马,跑到几十里远的饲料地干了半天活,又赶回第二浩特参加会议。 陈朋山就是这样当干部的。
没有什么特殊的事儿,陈朋山从来不回北京探亲。这年冬天,陈朋山要回北京去,原来是她又有了一桩心事:柴尔色楞的七岁的女儿金凤得了小儿麻痹症,一条腿萎缩了,长大了怎么参加建设牧区呢?陈朋山带了小金凤到北京去看病。一路上她怕小金凤的腿疼,上车、下车、住房、买东西,总是背着她。在北京陈朋山跑了很多医院,终于使小金凤的腿有些好转了。她带着小金凤回到家后,牧民感动地说:“朋山可真是咱牧民的好‘呼很’(女儿)呀!”
一九七四年初,陈朋山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被选为盟团委的常委,大队党支部的委员。担子越来越重,前进的步伐从来没减过速。 巴勒格尔队的贫下中牧,都热情地赞扬:“草原上再好的骏马也有歇脚的时候,可是咱们的陈朋山,从来没有见她停过步。” 是的,陈朋山在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从来就没有停过步,她在继续前进!
(写于1974年,经编改后在人民日报发表)
宋红岗 女,北京女四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 1968年8月赴西乌旗阿拉腾郭勒公社插队。1970年8月到旗委宣传部工作。1976年调到阿巴嘎旗委宣传部工作。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3年分配到经济日报工作,曾任农村部副主任、特刊部副主任,高级记者。现已退休。
——选自内蒙北京知青诗文集《扎洛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