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青精神是红军精神的延续》后的随笔 作者:林小仲


 

 

读《知青精神是红军精神的延续》后的随笔


    近日,偶然读到一篇老知青朋友的网文:《知青精神是红军精神的延续》一文,做为同样是将青春献给了黑土地的知青,很感佩作者能对知青历史做出自己认真研判和评估。现将我所思有感如下:


    一、对历史理解的差异。

何谓红军长征精神?长征是指1934年秋,中央红军在指挥错误导致突围的情况下,被迫撤出江西中央根据地开始了长征。红一方面军九万多人经历长征,历经千辛万苦,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不足万人,表现出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而知青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共和国领导者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十年内乱所致。与红军长征有异曲同工却又有很大差别。1968年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领袖,届时并没有将自己刚出校门的侄子和小女儿送去上山下乡,他们都从文革初期普通的大学生一夜之间变成沈阳军区和解放军报负责人。而那些少数没有被打倒的当权者的子女都可以当兵,即便下乡时间也很短,不是当兵就是上大学,而不用接受什么"贫下中农再教育"。下乡时间长的多数人,大都是政治运动中受迫害者的子女和平民子女。如我下乡的公社,从周总理从美国请回的专家学者子女到开国上将、中将子女,从著名民主人士子女到平民百姓的子女,共同一点其中许多知青父母都是文革中冤假错案被划为异己的人士。


    二、对文革悲剧认识的缺失。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严重危害和灾难性后果早有定论。但时至今日人们看法也不尽相同,我希望能将真实的文革史和文革中的知青史告诉后人。知青上山下乡是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建国以来长期接受阶级斗争熏陶的国人,忽视了人和人的生存权利是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文革中的一千七百万知青生存选择权利被剥夺,完全抛开这一历史的原状,奢谈什么知青精神是红军精神的延续,这容易造成误解。我和我的知青伙伴们不妨重温文革史,再议十年浩劫。两年前上海召开了一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的座谈会。有位年事已高的大学老者在会上娓娓道来,他认为文革中知青下乡,是中央有计划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部署。此言一出在座有知青经历的学者们错愕。有人认为他是从外星来的。我认同磨难锻造人才,但不主张颂扬灾难,更不希望曲解历史。


    三、劫后求生不等同金光大道。

我做为文革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份子,曾经在内蒙呼盟(当时划归黑龙江)的农村下乡九年,且是种田修路,实实在在无奈当了九年的农民。也曾有过三年生产队长和农村入党的辉煌。我1975年、1976年任生产队长时,我的生产队每天日值3.15元,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年能分一千多元。我所在青年点曾被黑龙江省与金训华等在黑龙江日报上刊载树为当时三个知青典型。但知青在农村的奉献奋斗和东北乡亲在我们落难时的庇护,不等同知青上山下乡是一条金光大道。否则就很难找回邓小平纠正上山下乡错误时曾说的几个不满意,即下乡的知青不满意,知青家长不满意,当地政府不满意,国家不满意。也很难解释知青返城的大逃亡的历史悲剧。经历过那段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朋友们,深陷异乡的知青,"我们要回家"是那时知青思想的主旋律,要不然为什么《南京知青之歌》流传大江南北,那支歌牵动着知青们的思乡之情。


    四、莫要用唱红歌方式解读知青下乡。

为什么要将知青下乡同八年抗战、同老八路、老红军相提并论?我做为亲历者看不出其中的必然。至于共和国的领导者中有众多知青,我在一千七百万知青中至多算一般,但也进过中央机关,我也曾独当一面领导过国有企业。被归为知青经历的几位现任国家领导人,两年后很有可能成为党和国家主要负责人。我也曾有幸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同在一个机关的工作经历,他们既是八十年代我在团中央机关时的领导,也是熟悉的同事。但我实在看不出他们的成功和知青上山下乡的必然关系。因为有许多成功者,他们没上过山下过乡,反过来说一些上过山下过乡的人也未能成功。我的结论是知青上山下乡与个人成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我还是赞赏作者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英雄主义精神告诉世人。多元文化,多种视角是现代社会的思维特点,不是一句对与错能区分的。


    五、知青上山下乡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简而言之,我对《知青上山下乡是红军精神的延续》一文,既有认同,也有我的想法。也许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无论对那场运动如何定义,受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长大的我们那一代人,用自己忘我的献身精神,铸就了那一段历史。苦难是否成就了辉煌?牺牲是否迎来了成功?青春奉献是否迎来了祖国的安宁?我相信结论不尽相同。上山下乡仅是一千七百万知青中多数人六十余年人生中的一部分,人生的路如何?既有努力,又要有机遇。既要勤奋,又要有天份。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六、知青社交现状。

日前,我曾写过一篇《浅议当今知青活动》,众多的知青网站、知青杂志、知青文学、知青学术研讨会、知青合唱团、知青联谊会,组成共和国蔚为壮观由共同青春经历组合的联谊群体。但这里也有差异、排斥、矛盾,其表现分分合合,鱼龙混珠,出发点不同,矛盾纠葛、成长经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一而论,在我看来能求同存异一块玩就好。


    七、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与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之不同。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而发生在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只不过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一部分。十年浩劫中,将上千万的只能称为大孩子的中学生赶出城市,赶到乡村,将国家责任又一次转嫁给农村和农民。而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包括作者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知青先进人物,上山下乡是他们职业和理想的选择无可厚非。当然也不不排除阶级斗争暴风骤雨的年代,许多人由于父母遭受政治迫害,被迫作出这一选择。而文革前后知青上山下乡确有很大差别。


    八、人们走过的路都是希望得到历史认可。

话说到这里,知青就是知青,我们何苦去与其它相论,文革中一千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生存大迁徙。它是专制和浩劫的驱使,它是生存和谋生的选择,它是理想和追求的寄托。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知青朋友们,不必过多忧虑历史对自己的评价,我们是被迫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我们是兵败大渡河的翼王石达开的太平军?我们是血染祁连山的西路军的英雄儿女?不是,都不是,其实我们就是我们。我们是文革中被利用过的中学红卫兵,不管你是文革初叱咤风云的老红卫兵,还是1966年底揭竿而起的造反派红卫兵。我们又是曾被社会抛弃的知青,下乡容易,返城难。这一点我认同作者所述,我们是劫后逢生且具中华民族传承的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对于知青中的有识之士,更应该多想的是国家的未来,更寄希望的是我国政治经济的改革、进步和稳定。我们寄希望中国的政治家们,特别有过知青经历的政治家们,勿忘知青岁月,勿忘留住我们青春的那片热土和淳朴的人民。希望他们加快推进建设一个民主、稳定、繁荣、富强的国家。我们都不算老,我们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2010年五月我曾填了一首《金缕曲,知青座谈会有感》:

忆昔闯关东,嫩江畔,知青岁月,书生报国,

旧梦风雪兴安岭,酒醒难忘呼盟。

寒夜里,炊烟农家。四十余载是与非,

朱颜改,依旧少年心。草原恋,任平生。

座中高调非精英,下乡事,文革悲剧,无须再论。

帝王思维成浩劫,何处奢谈公平?

黑土地,幸有亲情。相逢朋辈多侠气,

叹时光,回首悠然中。引千骑,挽雕弓。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彻底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物欲横流、纸醉金迷、贪污蔓延、道德底线失守,也成了社会生活中的顽疾。我很希望我们的领导者能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中华民族需要有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做支柱,知青那代人中的多数为此做出了奉献。但是在歌颂英雄主义时,不要让人感觉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封建专制粉饰。

历史将记住:中国十年浩劫中有1700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绝大多数是中学生,小小年纪远离亲人,在贫瘠的农村,在遥远的边疆,在黄土高坡,在白山黑水,在农田耕耘,在草原放牧,在军垦拓荒,在雨林割胶,那里有知青们的汗水和热血,那里留下我们那一代人忘我献身的青春和理想。

 

作者:林小仲,共和国同龄人。曾在内蒙呼伦贝尔盟(当时划归黑龙江省)下乡九年,北京知青。返城后曾在北京羊绒衫厂,团中央青工部,招商局北京华鹏大厦等单位任职,现任北京雨霖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林小仲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6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