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走进团中央机关大门 作者:林小仲


 

 

  1981走进团中央机关大门

1981年上半年,我参加了中国青年报公开向社会招考记者的考试,恰逢团中央青工部部长勾德元、副部长张宝顺从考记者的人选中为团中央选干部,有幸的是他们从众多的人选中选中了我。

1981年7月20日,按照团中央组织部的要求,我从北京市纺织局转出了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从北京市委组织部转出组织关系,带着这些材料,根据他们告诉我的地址,在前门东大街10号楼,我找到了那座十二层大楼。楼门口挂着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的牌子,在楼内传达室我向值班人员说明了来意,值班人员马上给青工部打电话,没想到过一会儿就有一位个子高高的年轻人站在了我的面前。他穿着短袖白衬衫,样子非常干练,他问了我的名字后,微笑着做了自我介绍,原来他就是团中央青工部副部长张宝顺,那时我们都才进入而立之年。

青工部是团中央机关中分管青年职工共青团工作的部门,那时团中央青工部分成工交处、财贸处和街道工作处。我刚报到的那段时间恰逢部长勾德元去党校学习,宝顺热情地接待了我。他才思敏捷,讲话逻辑性很强,说话做事都干脆利索,很有一种大将风度。后来我才知道宝顺二十几岁就在交通部著名的秦皇岛港务局担任党委副书记,而且主管过生产,他是1978年筹备团十大时调团中央工作的。现任国家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当时也在秦皇岛港务局任职,宝顺和黄镇东曾经在一起工作搭档,关系很好。

我在这个机关大楼里开始了一个陌生而又全新的工作。团中央机关干部来自全国各地,有年轻的党政干部,也有各级团委的负责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家都很年轻,思想活跃,性格也大都充满着激情。团中央青年机关特点非常突出,上下午工休时间,为了抢乒乓球台子,为了一个球的输赢,也不管什么部长、处长、还是干事,常常争得像一群大孩子一样。

我们的勾德元部长,那时他四十几岁,他曾担任过佳木斯团市委书记,文革前就开始在团中央工作,是个工作作风严谨、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对我们要求很严。团中央机关对干部的文字要求很高。刚到机关那两年,部里让我写文件,我费了很大力气工工整整用大稿纸抄好送去请部长审阅,待部里秘书给我送回来时,我一看傻了眼,部长老勾用粗粗的黑铅笔把我写的东西全划掉了,然后按照文章要求的思路,在稿纸两侧留出的宽边上,把稿子代我整个重新写了一遍。记得最惨的是我代团中央起草的关于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受打击的报告,除了大标题外几乎一个字都没有用,后来送给部长老勾审阅的稿子退回来时,我不是看为我改了什么,而是看还给我剩下了什么。然而这种高水准的要求,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却极大的磨练了我,不仅仅是起草文件,更重要是一丝不苟的做事、做人。事隔多年,老勾调官园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任主任,我将一篇我写的关于团中央表彰"五小"活动的通报寄给老勾看,他连连称赞写得不错、有深度,也许这是他已经离开了机关给我点鼓励吧。但在老勾担任青工部长那一段,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在工作压力下,我们确实较快的成长为一名较合格的团中央机关干部。

1981年8月,我参加了全国青联的一次全会,在宗教界组担任联络员,这次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同时召开的还有团中央的十届三中全会,那次全会增选陈昊苏、何光日韦、克尤木·巴吾东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是我第一次做为团中央会议的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为会议服务。从那之后,在将近十年的团中央工作生涯中,我为二十几次团中央机关组织的全国性会议担任过工作人员,组织会议活动的本领日渐提高。

1981年11月,我随团中央青工部部长老勾、工交处处长谭志伦等人到河南郑州,参加团中央和纺织工业部组织的"全国纺织行业青年档车工技术能手竞赛大会"。当时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建功(后任黑龙江省人大主任,已去世)正在河南参加团中央组织部一个活动后,也赶到郑州参加了这一活动。王建功披着一件军大衣,因为他在山西当过县委书记、武装部政委,所以他常穿没有戴领章、帽徽的军装。老勾提出要为他写大会发言稿,这位师范历史系毕业的书记说,不用了,你们介绍一下情况,我晚上自己写。当时的纺织部部长郝建秀也参加了大会。比赛场地设在郑州几个大国棉厂里,热闹非凡,对于粉碎"四人帮"后调动全国青工岗位练兵,岗位成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那是我进团中央机关后第一次参加共青团组织的全国性活动,后来我在青工部较长时间负责协助部门分管"全国青工五小活动","青年企业家协会活动",而郑州之行是我熟悉企业共青团青工工作的开始。

我在团中央机关有过很多朋友,他们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同事。青工部和青农部是团中央两大战线部,彼此来往很多,一度还被合并为工农青年部。当时的青农处处长张庆黎(现任西藏自治区委书记)一个厚道踏实肯干的山东人,说话有很重的山东口音。他的处里有个叫柴俊勇(现任上海市政法委副秘书长)的上海人,当时我们都当干事,他调侃地说,"你知道团中央机关的工作分工吗?我告诉你,干事是干事情的,处长是处理问题的,部长是布置工作的,书记是划圈的。"事隔多年后我又提起他这段高论,他矢口否认。

我从1981年7月到1988年2月在团中央青工部工作,1988年2月到1990年7月在团中央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工作,前后加起来在团中央工作了十年。这十年正好是30岁到40岁这段黄金岁月。团中央这个高层次的政治舞台使我大开眼界,我既有收获,也有教训,也学会了一些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团中央机关期间我走访过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家大型国营企业,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

屈指算来我在团中央机关工作期间,团中央先后有过四位团中央第一书记,我有幸目睹过他们日常工作的风采。

韩英,团十大选出的第一书记,来自山西大同矿务局。因为在文革期间坚持抓生产受到周总理的表扬,中共九大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一位个子高高,对人善良的书记。由于文革中的一些遗留问题,他与恢复工作后的一些老干部关系不顺,在机关工作也不顺畅,那时团中央工作多次受到中央负责同志批评。他于1982年12月20日召开团的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调离团中央,到东北地区煤炭公司任职。

王兆国于1982年12月在团十一大上当选团中央第一书记。他是在二汽领导岗位上被中央领导选调上来的,他为人做事直爽,有激情,很有大企业领导者的特点。他声音洪亮,记得王兆国初登政治舞台在人民大会堂做"团结全国各族青年,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前程进军!"的报告时,全场上千代表爆发出多次热烈掌声,当时我在十一大会场组,许多人都为他经久不衰的洪亮嗓音所折服。在机关我们听他在文艺晚会上唱过歌,音色不错,机关团拜时见过他带领书记处全体成员向为团中央机关服务二十年以上的老职工鞠躬拜年。

胡锦涛是在王兆国调中央办公厅任主任后,于1984年12月在团的十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团中央第一书记。他是从甘肃团省委书记的岗位上选调上来的,此前他在甘肃、青海的几个大水电站工作过,还担任过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在团十一大上他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锦涛人很有思想,做事稳重周到,富有理性,为人谦和,重感情。他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后于1985年2月19日任命一大批干部,在那次我被团中央书记任命为"青工部工交处副处长"。书记处刚刚散会,已担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张宝顺跑到八楼办公室先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宝顺还对我说书记处讨论我时很顺利,锦涛同志让宝顺告诉我要好好干。那一次团中央机关任命了二十二名正副处长,现在这中间有许多人都走上了较重要的领导岗位。胡锦涛在团中央机关干部中有很好的口碑。

王兆国和胡锦涛主政团中央时期,恰是团中央的老书记胡耀邦任党中央总书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时,那是我看到的共青团最好的黄金岁月。

宋德福是在胡锦涛调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于1985年11月在团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团中央第一书记。他原来在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处主持工作,是一名守纪律的军人。他当时在团中央书记处中排列靠后,他成为第一书记是机关许多人没有料到的。我于1988年2月调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工作,那年夏天我在日本东京研修,又是关心我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宝顺写信给我,他在信中告诉我,1988年7月5日经团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我被任命为"中日青年交流中心饭店筹备处处长"。宋德福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期间是中国高层政治多事之秋,他有很多难处,但多年机关里不提拔干部,招来不少意见。我在青工部时,大多数处长全是副的,有的人说这耽误了很多人,但也许他有他的难处,好在这都已成为历史。在我们1990年8月远离团中央系统后,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不拘一格提拔了很多干部,机关又恢复了青年机关的勃勃生机。

1981年对我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好人帮助了我,命运在这里升起了新的风帆。

 

  801的故事

团中央机关大楼的801曾是我们青工部工交处的办公室,那间朝东宽敞的大办公室留下我和同事们许多故事。

我刚到机关时工交处加上我共有四个人,谭志伦任处长,还有陕西调来的刘明华、煤矿来的周喜顺。刘明华来自陕西,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每天他都上班最早,把801室和楼道里的地擦得干干净净,他人缘很好,爱讲些我们都不觉得多可笑的笑话。他还有一个毛病爱哭,因为部长老勾批评他他就哭过,哭得部长不知所措,我到现在都不懂男子汉怎么会爱哭呢?后来才知道在家里他上面有姐姐,从小娇惯的。像我这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就自然不爱哭了。他和老实的周喜顺坐对桌,周喜顺腼腆的笑有特点。他们都是从中央团校毕业后分到机关的,后来刘明华为了照顾家调回了西安,现在在西安开发区当副主任。周喜顺后来到北大脱产学习,现在在北京建国饭店任党委书记,我和他们关系不错,但一起在团中央青工部共事时间不长。

我们的处长谭志伦是一个有特色的人,文革中北京工业学院最后一届毕业生,山东掖县人,家里有兄弟姐妹八九个。他来自北京酒仙桥的一个国防工厂,比我大三岁,在801室里他独自坐在靠窗户的一个"两头沉"的大桌子后面。记得有一次部门在801大屋开会,会前闲聊时部长老勾劝谭志伦在婚姻上别挑花眼,要抓紧解决个人的问题。老勾问谭志伦,"小谭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谭志伦顺手拿起桌子上一本《大众电影》,指着封面上的中国女排周晓兰的画像说,"像她这样就行",引得满堂大笑。那件事成了我们日后攻击他的口实。谭志伦那时条件不错,三十岁出头,大学本科毕业,中央机关的处长,一米八几的个子,戴着眼镜风度翩翩,但婚姻上却费了很多周折。一次我和刘明华去劲松看望谭志伦的妈妈,他妈妈还当着我们的面为儿子的婚姻事数落他一通。在后来的年代里,终于有一天我们在三里河大楼里庆祝谭志伦的婚礼,他同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阎明复的侄女、一位很有头脑的解放军总医院的女军医结了婚。很可惜,十年后他们分了手,现在志伦的女儿和她妈妈在美国定居。志伦从处长升到部长颇费一番周折,那时我们拿他开玩笑说,谭处长你老不升官,耽误我们的进步了。后来我随他筹备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中心建成后谭志伦回团中央任了一段宣传部长,后下海去深圳万科当副总,发了财后,现在每天打球,找朋友喝酒,自得其乐。

青工部长勾德元对我们这些新进中央机关的年轻人要求很严,老勾自己学上得不多,但他非常勤奋,悟性很高。多少年后我遇到李冰也曾提起老勾,他感慨地说,老勾看问题要比我们很多人深刻敏锐得多。刚到机关那年,有时坐在办公室里不知道该干什么,我们的处长谭志伦性格也是一个大孩子,不知不觉我们天南地北侃做一处。那时801的门经常开着,对楼道里的脚步声我们几个都很敏感。副部长张宝顺个子高步子大,但走起路来声音不大,加上他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他对我们又比较随便,对于他的到来我们不太在意,只要把手头工作做完了,该看报的看报,该聊天的聊天。而对于部长老勾则不一样,那时在我们眼里他是老同志,多少有些敬畏,他走起路来声音较重,鞋有点擦地的脚步声传来时,我们都会马上停止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就像一群淘气的学生看到老师马上手背后坐好一样。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是刘明华,他当时像801的一个哨兵帮我们观察门外动静。

801的隔壁是我们的主管书记李海峰的办公室。这位书记处的女书记来自大庆油田,她曾是著名的大庆女子采油队队长,团十大、团十一大书记处书记。那时她分管青工部、青农部。她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青工部、青农部的几个女同志常在中午休息时聚在她的办公室里有说有笑,家长里短,谈些女同志爱聊的事情。海峰有时也常来801坐坐,问问大家工作生活情况,她朴实、热情,没有什么当官的架子。有时我看处里或青工部送给部长和海峰的调查报告或请示报告,她在指示时都很尊重老勾的意见。后来李海峰调任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时,我出差到石家庄去看她,她告诉我她自己的体会,她说没有共青团这段经历很遗憾,太长了也遗憾。当时我没听懂,现在我懂了,但是人的命运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己把握的。

青工部街道处是我们801最近的邻居,当时那个处没有处长,只有我们部里两位女同事,沈怡恩原是济南国棉厂的一位党委副书记,魏丽君是一位复员回北京的女兵。当时社会上待业的很多,就业对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所有制观念没有打破、择业观念也没有打破,这个处的工作就是组织城市区、街团组织帮助政府为青年就业做贡献。我和她们俩都能谈得来,小沈来自纺织企业,小魏是北京人,大家都有共同的语言,此外我刚进机关对很多事不明白,也多亏她们的指点。这两个女同胞也时不时对我们801的人和事品头论足,801的人也都让着这两位女同胞。沈怡恩后来去了机关党委,现在在贸促会机关报当书记。

801另外的一个邻居就是书记处书记克尤木巴吾东。他现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任副主席位置上退休,我们那时都管他叫老克。要知道团中央从我们敬爱的胡耀邦书记开始,大家就叫惯了"耀邦"、"克实"、"启立",机关相互间很少有称呼职务的,在团中央没有叫"××"书记"、"××部长"、"××处长"的习惯。老克是维吾尔族,来自新疆大学。他为人热情开朗,有一次是维吾尔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他专门邀请我们801的人去他家吃了一顿他夫人做的维族餐。

离801比较近的还有青工部秘书的办公室,当时的秘书是肖玉兴,他一个人在那间朝阳的玻璃隔成的小屋里,每天主要的任务是取报纸、取文件,然后发放,再有就是处理每天厚厚一堆的基层来信。肖玉兴是河南邓县人,他当年在中央团校学习,老勾为了照顾他们夫妇两人都能留京,将他调到团中央青工部。那时肖玉兴老家来北京的人很多,每个星期一是组织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日子,肖玉兴经常到801向我们打个招呼,他用他那河南口音的普通话说,"小林,我有事下去一会儿,有事帮我办一下"。每次这"一会儿"都中午见。我们常逗他说,你们邓县在全国两件事出名,一拐卖妇女,二制卖假烟,你们家怎么这么多亲戚?其实他有什么办法呢。河南邓县出了一个人在团中央工作也算出了大官了,老乡到北京自然来找他。肖玉兴人老实、待人实在,有一段因为他们家接待人太多,造成很大的精力和经济压力,他们夫妇关系都搞得很紧张。后来我们都离开团中央了,他还在那里干,一直熬到团中央纪委副书记的位置。

青工部财贸处杨涧华也是801的常客,杨涧华是部队大院出来的孩子,有才华、爱写作、爱提问题。那时的他正处在同机关打字员的热恋中,他们处那时只有他一个人,他经常在杂志上发表些文学作品。

801后来又来了杨士秋,杨士秋家在吉林,他是从东北师大毕业后直接分到团中央的。到机关后不久,我们俩一起去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考察企业团的工作。在陕西西北国棉一厂,我俩见到了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她是劳动模范出身,在文革年月中,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被当作政治卫星送到中央,后来又不无委屈地回到西安,但当年的纺织姐妹们对她不错。吴桂贤当时是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在厂里分管共青团工作,那时她已很胖了,但她还兴致勃勃地同初出茅庐的我们交谈企业党团工作。也许从那次就确定了杨士秋日后同西北的缘份,后来他从团中央转业后,先任西安市副市长,现在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士秋是一个工作勤奋,为人厚道的人,多年之后我们仍维系着从801开始那段友情。

青工部在801逢年过节举行过很多次聚餐,大家将办公桌拼在一起,从外面买来熟食,从二楼机关食堂打来饭菜,有时还要在八楼开水间的煤气灶上炒上几个菜端过来,每次都非常丰盛。那时书记处书记刘延东、李源潮、刘奇葆、冯军、洛桑、李克强都曾来和我们一起畅饮同乐。现在这中间的许多人都是共和国的部长和省委书记了,但见面时大家仍然很亲。

有一次部门聚会,当时宝顺已当了团中央书记,部长是李冰。李冰看我用一个硕大的搪瓷缸子盛满了啤酒要和他拿一个较小杯子干杯时,精明的他对我说,你少跟我来这套,他认定我是在用茶水骗他,坚持要和我换杯子,等杯子换过后他发现上了当。在大家起哄下他只好将满满一大缸子啤酒一饮而下,不过这对于当过石油工人的他也算不了什么。多少年后我都为那次用声东击西的伎俩得逞感到得意,因为李冰是个很聪明的人。现在有时我们见到他,问他这位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你主持新闻发布会时为什么老那么严肃,他笑而不谈。但不管他如何严肃,我都能记起和我们一起嘻笑打闹时的他。

再后来801,也就是团中央青工部又来了很多同事、伙伴,他们中有张银喜、陶树生、翟常煜、王剑、马新春、王丽、王长渔、张平义等人,他们中有的人直接来自大学,也有的人来自企业。但那时的青工部无论是老勾当部长,还是宝顺当部长,还是李冰当部长都有一种积极而又融洽的氛围。若干年后也许大家还都记得团中央机关八楼的801室,它留给我们的那份淡淡的却是真实的情谊。

 

  林小仲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6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