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一):双胞胎姐妹 作者:怿馨


 

 

记忆碎片(一):

  双胞胎姐妹


    前几天,在一位博友的博客里,读到几篇博友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文章,我仿佛捡到了一把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很多零星的记忆碎片被串连起来,历历在目。

这位博友说:情绪记忆中,气味,口味和声音是一种奇特的媒介。这句经典的话就是我的钥匙!

 

(1)

先说气味引起的嗅觉回忆。

每当我闻到幽幽的腊梅香味时,就会想起一个特定的场景和氛围,那是我家老房子附近一座公园里半月亭后面的假山上的一片腊梅林,而且一定是雪景,琉璃世界暗香浮动,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景象啊!在这个特定的景象中还必须是有我的妈妈在场,当时妈妈和几位拳友刚练完一套拳,在半月亭里休息、聊天。我和妹妹(我们刚念初中)到后面腊梅林里,捧着洒落在地的梅花,馥郁的花香,使我们情不自禁把花朵送到鼻子下面尽情地吸、嗅,妹妹干脆将一朵花塞进了鼻孔。后来妈妈见了,责怪我们怎么捧这么多花,妈妈以为我们是从树干上采摘来的。妈妈还提醒妹妹不要把花朵放在鼻孔下,会引起花粉过敏的。从此每当腊梅飘香时,我和妹妹都会想起那一幕。只是妈妈永远也闻不到腊梅的幽香了。

再说说口味引起的味觉记忆。

汉口的老万城酸梅汤口感很好,和我小时候吃的冷饮水差不多。那时候只有在工厂里做工的才有冷饮水吃,而且是香味浓郁、酸甜适口的酸梅汤,爸爸妈妈都是老师,享受不到这个待遇。邻居的赵家姆妈时常会分些给我们喝,一小杯冰镇酸梅汤,我们姐弟四人一人一口就见底了,每次喝完后,我咂着嘴,回味着,心里就想,以后长大了,要喝它个够。在我的记忆里,冰镇酸梅汤是最好喝的冷饮。我现在家里总备有老万城的酸梅膏(浓汁),想喝了就用十份冷开水调兑了(我胃不好,不能喝冰的),喝一大口,不马上往下咽,含在嘴里,让满口留有酸梅汤浓郁的味道,好适口哦!

三年自然灾害,那时我还小,在上托儿所,没有记事,所以我对饥饿没有印象。当时爸爸的一位同事常常给我们粮票接济我们,在老家的祖母来我们家帮助带我们姐妹,祖母来我们家后就再也没有饿过肚子(爸爸到现在还会念叨起那位心地善良的女教师)。

记得小时候,我和妹妹因为胃口不好,一碗饭要吃很长时间,而且常常会剩饭,或者吃完饭后,碗底留有很多饭粒,爸爸就会教育我们。爸爸当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当你饿得两眼朝上翻的时候,什么都吃!这样一碗饭可以救条命啊!(爸爸最饥饿的时候是在朝鲜战场上,由于供给跟不上,常常有战友饿得晕过去。这些也是到现在爸爸才说的),爸爸还特地买了张《比比谁的碗底干净》的宣传画,贴在饭桌前的墙上,从此我们姐弟四人吃完饭就把碗底亮出来和宣传画上的小女孩比比谁的碗底干净。

昨天是七夕节,也是女儿节。我们做女儿时,没有女儿节,那时候连过年都要称“过春节”,而且还要加上“革命化”的定语。

我们是在大.跃.进的年代出生的。该上学时,就停课闹.革.命,新发的语文课本还没来得及翻看就交上去,再发下来时,课本里的书页被裁剪、还粘贴了油印着语录的纸张,我和妹妹会将粘贴的地方慢慢剥开来,看里面的内容,一边看着,一边真怕会中毒,因为那是毒草啊!后来的教科书干脆就是“红宝书”。

那个年代有本小说那真比过节还要开心,书都是几个爱读书的人共享的,大家互相传看,因为要抓紧时间,想轮转得快些,能多看些,很多时候一本书是几个头凑在一起看的。看书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人这一页已看完了,只好等其他几个看完才翻下一页。有时看到精彩处需翻页了,性急的人把这一页拎起来歪着头看后一页,这样一不留心,把书页扯下来了,那她就被取消看这本书的资格了。

我好多书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看完的。我和我的同桌(女同学)经常是合看一本书的。我们的座位在课堂的中间第一排,与讲台上的老师离得最近,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我俩只好把书放在两人的膝盖上、额头伏在课桌上,我是坐在左侧的,由于长时间的右斜视看书,我的两眼视力相差很大,右眼1.2、左眼看视力表上最大的E都是模糊的,只是记得E的开口方向朝右。

现在我可惨了,左眼近视、右眼老花,看近处用左眼、看远处用右眼,整个就是一目了然。几年前,我有副近视眼镜(在家里看电视用的),右眼镜片是平光的,用着用着,右眼镜片脱落了,我想反正不影响看东西,就没有去配。这样省了我不少事,不用擦拭镜片,右眼痒了,我都不用摘眼镜直接就可以揉眼睛。这个动作被我的侄女、侄子(他们从美国回来度暑假)看见了,他们先是搞不明白,后来知道我那右眼镜没有镜片,侄女说:“孃孃老搞笑的”,小侄子回他外婆家学舌,他外婆听了不信,说小孩子乱说的,就打电话来求证,她不相信她外孙的孃孃会戴只有一块镜片的眼镜。

 


(2)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看见山(真实的山)是在我八岁时,那时文.革刚开始,我和妹妹刚进小学就遇到停课闹.革.命,我们随叔叔婶婶回祖籍温州,当时海上大雾笼罩,我们乘的轮船在海上抛锚停泊了三天三夜。当大雾褪尽,我踏上甲板往外一看,只看见眼前一大片郁郁葱葱的(山),“这是什么呀?”我好奇地问叔叔,叔叔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我用两只胳膊往外使劲地划了很大一圈,指着眼前的青山问:“这是什么?”叔叔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山呀!小傻瓜,怎么连山也没有见过?”我心里想,我怎么会看见过山呢,上海根本就没有山!从小到大,我一直为上海没有山而感到极大的缺憾。

那时的温州,武斗还没有开始,比较太平。我们在叔叔或姑父的带领下到处走走,到乡下去玩玩。我堂妹的外公家是在半山腰,他家的后门紧挨着山,我一下子就有了开门见山的感觉。他家是烧灶头的,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烧火用“擀面杖”(李玉和说的)吹火,当时我傻傻地问:“干嘛要用擀面杖吹气啊?”老人笑得满脸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擀面杖怎么能吹啊,那是实心的,这里边是通的,来,试试吧?”我接过来鼓足了腮帮子,使劲吹气,一点反应也没有,反而被呛得咳嗽了起来。

第一次看见马在马路上走,第一次乘大轮船,第一次坐小汽轮(电影早春二月开头时,萧涧秋坐的小汽轮),像火车似的,在机动船的后面拖十来艘带船舱的拖船,从温州到瑞安要行驶四个多小时,蛮厌气的。还有第一次看到当时温州人家用的马桶是带马桶箱的。小孃孃家的马桶箱是放在床的里档,那种带帐架的大床,还挂着布帐,外档的床横头横过去挂一块布幔,使在里边如厕的人有个私密的空间。有的马桶箱没有底部的(马桶是放在地上的),带箱盖,还有小抽屉,可以放手纸,做得很考究。当时我看到这只四四方方的箱子放在那儿,还以为是上海人家里的夜午(壶)箱(床头柜)呢。

让我最开心的是,那年温州地区大黄鱼丰收,有我大半个人长的大黄鱼(十几斤重)卖一毛八分、一毛七分一斤,都是刚打上来的,黄灿灿、银闪闪的。天天吃大黄鱼,当菜吃、当点心吃。祖母把黄鱼用黄酒蒸了给我们当点心吃;把黄鱼的胶取出来隔水蒸,等它冷却后就冻起来了,切成有棱有角的粗条,拌点酱麻油给我们当零食吃,我和妹妹特别喜欢吃这种“玻璃”(因为是全透明的),直到现在,孃孃和表姐提起这事,还会问我们,“玻璃”好不好吃,孃孃说也就是那年大黄鱼“疯”收,在那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过。现在大黄鱼几近绝迹了。
那段日子真的很开心。等我们回上海后,孃孃写信来说,温州武斗开始了,而且打得很凶。
接下来我们家里也开始遭殃了,爸爸被揪斗、关牛棚。在住家周围,走廊、大门内外、墙上地下,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大幅标语,爸爸的名字被写得歪歪斜斜,上面都用猩红色打了叉。我和妹妹不敢出门,怕面对这些大字报、大标语,不敢去上学。

我们天天为爸爸担心,看见外面吵吵闹闹地斗人、游街,不敢看,内心深处非常同情那些被批斗的人。因为我知道爸爸也是这样被揪斗、受着同样的罪。

再后来,爸爸天天和那些地、富、反、坏、右站在一起,对着m像早请示、晚汇报。弟弟尚小,调皮、不懂事,常在外边生出事来,人家的孩子专门等我爸爸回来,谩骂爸爸,用小石子扔爸爸、朝爸爸吐吐沫。我和妹妹把弟弟拖回来,告诉他,“要懂事,别在外面和人家吵,人家会骂爸爸的呀”我们管着弟弟,不让他在外惹事生非。

我们在学校里受歧视、遭白眼,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被辱骂被吐口水。一次,和同学一起聊天,正聊得起劲的时候,会有一个同学走过来,把我往边上一推:“侬阿爸是美-蒋特务,侬有啥发言权啊?靠边!靠边!”这时我和妹妹会愣在那里,感到惶恐和孤独。有的老师也会因为我们家的成份复杂,而歧视我们。有次,不知妹妹错在哪儿,那个老师把妹妹叫到办公室里谈话,我站在办公室门外等着妹妹,过了会,另一位老师推门进办公室,刚好妹妹从里面出来,她看见我就朝我笑了笑,快步走出来,此时,身后那个老师用很严厉的语气叫妹妹回去,结果又训了妹妹一顿,最后妹妹噙着泪慢慢地走出来。

在小学里,喜欢我们两姐妹的老师,要么成份不好要么本人是右派,但他们都是很有本事的老师。有位算术老师在讲解除法的横式和竖式时,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解释,她说,我原来是头朝左躺着的(横式,被除数在前、除数在后),现在我要爬起来了(被除数在上、除数在下)。这样,我永远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这位慈祥、睿智的老师。这些老师被剪了阴阳头、挂着大牌子游斗于各个教室,我不敢看这些老师,不愿看到他们愤懑、绝望的眼神。

有时候星期天出去玩,在公交车上,有的叔叔或者阿姨用手摸着我的头说:“嗳,这小姑娘蛮可爱的嘛”,我会朝他(她)看着,弄不明白这是好话还是歹话。我们那时拍照片一直都不会笑,若是想咧开嘴笑一下,那拍出来以后看到的就是像哭似的脸。后来我结婚婚纱照片也没有拍,我就是怕拍出来的笑脸僵板、尴尬。听惯了呵叱、看惯了白眼,在屈辱中长大,我们特别敏感、特别自卑!

我只要想起那段日子,心里就会颤抖!被扭曲的心灵,现在总算得到了伸展,但是折痕永远也抹不掉了!

我的泪水模糊了眼睛,看不清键盘上的字母……

 

           

六个月大的我们两姐妹。因为我有点坐不稳,妈妈伸手想扶一把的,照片左边妈妈的手指头拍进一点点。我们最喜欢这张照片(照片右边是我)
   

              

更多的相关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4e5aa0100ln5w.html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