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居》分析 作者:老笨


故事片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

编剧:马林、朱枚、达江复

导演:郑洞天、徐谷明

摄影:周坤、顾文凯

美术:尹力、王洪海、刘光恩

演员:王培(饰袁亦方)

   冯汉元(饰刘力行)

   许忠全(饰喜凤年)

   郑振瑶(饰明大夫)

   李占文(饰冯卫东)

   王 憧(饰章炳华)

  

   “四人帮”刚刚粉碎的年代,建工学院的一栋拥挤的筒子楼里居住学院的党委书记袁亦方、顾问刘力行、水暖工喜凤年、校医明锦华、助教冯卫东、讲师章炳华共六户人家。尽管他们连一间公共厨房都没有,只能在楼道里生活做饭,大家却患难与共、相处和睦。然而,当学院开始分配新房的时候,却出现了激烈的矛盾。袁亦方不仅主张将新的住房分给包括他和刘力行在内的干部住尚未引起太大的冲突,但当其他人得知他们期待着作公共厨房的房间(即袁亦方腾出的房间)被吴科长分给了省委董部长的侄子之后,人们愤怒了。刘力行表示不再搬入新房,而是用新房为大家换来那间公共厨房。此后,刘力行在延安时代的美国朋友艾格尼斯来访,袁亦方让老刘在自己的新住宅里作接待,并冒充那就是刘力行自己的家,接到当然是笑话百出。性格坦率的刘力行干脆将她带到拥挤的筒子楼,全体邻居为欢迎她在公共厨房里举行会餐,热闹的气氛、真挚的情感和普通中国人真实动人的关系使她非常感动。袁亦方得知此时事后却认为是丢了中国人带到脸,便以此为借口为领导干部盖高级住宅。明锦华大夫的弟弟得知此事,向上级领导写信揭发,却受到打击报复。生病住院的刘力行从医院里溜了出来,找到市委书记陈述自己的意见,市委决定停建高级住宅,着重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春天来临了,筒子楼里的居民们再次在公共厨房里聚会,庆祝几家人的乔迁之喜,这时,大家敬爱的老刘已经因患癌症住进了医院……

  

十年动乱结束的最初几年,中国电影工作者象突然除去了桎栲的人,想要飞跑,却忘记了如何迈步。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很多被所谓的“三突出”创作原则禁锢多年的电影编导们在重新获得创作自由的时候却无法一下子抛开“三突出”习惯。电影观众对国产影片普遍表现出来的“假、大、空”倾向感到强烈的不满,对背离生活真实面目的胡编乱造深感厌恶。他们期待着中国的电影导演把目光从“高、大、全”的所谓“英雄”们身上转移到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来;让电影的笔触更加犀利些,从对昔日文革伤痕的揭示转移到今天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切的焦点问题上来。正是所谓“时势造英雄”,社会的呼声在八十年代初期激起了中国电影追求“真实性”的热潮。领导这一时代新潮流的便是当时中国最新一代电影导演们,他们在后来被人们划作“第四代”。《邻居》的导演便是中国电影“纪实性”大竞赛的急先锋,而《邻居》这部影片亦被人们看作是中国电影这一“纪实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影片首先值得尊敬的也许还不是人们每每赞赏的纪实手法,而是编导者们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矛盾的胆识。所以,尽管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从新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它的表现手法已经在不少方面显露出了幼稚,但剧作所选择的题材和主题所揭示出的内涵却越发显示出影片作者的远见卓识。整个影片的情节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住房”两个字展开的,在影片中,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从表面上展示中国普通百姓居住条件的窘迫状态,而是将电影的手术刀更深地切入住房问题的内部,让我们通过分房这一活动看到中国社会生活中深刻的人际关系。影片的核心冲突是在建工学院的普通群众和党委书记袁亦方之间展开的。尽管袁亦方也是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干部,但当文革过去,他的特权意识却很快地控制了他的灵魂,使他在群众的住房条件依然十分困难的时候处处替包括自己在内的当权者谋划利益。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尽管吴科长官当得不大,但他却能“一以当十”地欺负群众。而老百姓的愤怒却只有通过身患绝症的清官刘力行奔波才能使身居高到位的市委书记知道。影片以坦白的襟怀向人们警示,文革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虽然度过了一次可怕的劫难,但如果我们不对党风党纪保持高度的警惕,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没有畅通无阻的下情上达通道,我们改革之路就还会面临新的危险。尽管与今天那些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贪污大案相比,袁亦方谋划为干部盖上一栋高级住宅楼行为也许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但蝼蚁之穴能溃长堤,可贵的是《邻居》放的是“马前炮”,我们怎能不对影片编导者的胆识和社会责任感表示敬佩!

中国电影工作者自进入新时期至今,已在求真之路上跋涉了二十年。被“第四代”导演称作“纪实美学”的巴赞理论曾经中国电影求真之路上的路标。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影工作者看明白了,“长镜头”是不会自动带来“纪实性”的,而把复制生活作为电影艺术最高追求的做法是可笑的和反艺术的。电影艺术之所谓“真”,绝不在物质世界的外部现实,而是作者情感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人物情感和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真实。只有这些才是最本质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灵魂。达到真实境界的前提既简单又困难,那就是影片创作者对生活的真诚。在刚刚脱离开“假话”时代的当时,《邻居》编导者表现出来的真诚是难能可贵的。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是群像人物的塑造,应该说几乎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是真实可信的。在所有的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影片的编导者都努力去写出性格的不同侧面来。例如:袁亦方虽然是个反面人物,但他却出言坦率,表里如一;明大夫表面气质冷峻,处世超然,但她内心却充满东方女性特有的温柔善良和热情;冯卫东牢骚满腹,却是非分明。喜队长是影片中最有戏的,也是观众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他不仅仅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具有正义感,有时也会耍上点儿小聪明,干上点儿送送人情,拉拉关系的事情;就连省委书记也是这样,他虽然不失为一个好干部的基调,在关键的时候能坚持党的正确原则,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依然会有偏听偏信和无可奈何的时候;应该说,在所有人物中,塑造得最有声色的便是刘力行。如果按照过去的说法,他应该是正面干部形象的代表,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他与群众同甘共苦、休戚相关;他严以律己、刚正不阿,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他便也就是个概念化的人物,缺少可信性了。现在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必然具有的性格消极面,退出主流生活的他多少有点失落感,对于被冷落也会有一些牢骚。虽然他面对歪风邪气也有内心的愤怒,但却压抑着自己,表现出不在其位不某其政的消极态度。正是这样的性格因素,使得这个人物的情感更能为观众所接受和把握,也使他在影片的最后不顾病体为民奔波的行为更加感人肺腑。在此前的众多国产影片中,由于对所谓“写中间人物论”的批判,人物常常被塑造得性格单一、立场单一,象《邻居》这样有意识地将人物性格表现成为一个矛盾复合体的做法还是很少见的。

尽管《邻居》在当时的影片中“真实度”堪称最高,但在今天看来毕竟还是求真路上的第一步。影片导演郑洞天在作导演总结的时候也充分谈到了自己“现实主义的不彻底性”。确实,他在表现手法的“生活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他只使用有声源音乐并超乎寻常地突出生活音响的作用;他不依靠单个镜头的作用,而追求蒙太奇语言的无痕迹;他摒弃闪回和平行蒙太奇,而追求把故事“讲得象生活那样真实”。但显然有一个问题他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搞清楚,那就是电影观念的更新并非仅仅是导演手法的更新,最最重要的还是电影剧作观念的更新。《邻居》的剧作观念仍然留有很重的人工痕迹和传统情节剧电影的俗套,正是这一点影响了这部影片的“真实度”。在我国,电影剧本构思常常先建立在一个重要的社会焦点问题上,例如:“计划生育问题”、“权与法的问题”、“破除封建迷信问题”、“重视知识分子作用问题”等等,但作者找到一个焦点问题之后,再围绕着这个焦点展开两种立场的争斗或冲突,而主要人物常常就是两中不同立场的代表了。在此之后才会为戏的热闹和情节的复杂化添加一些次要人物,例如从中捣乱的小人、男女情爱或儿女情长之类来。《邻居》的构思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模式,“分房问题”是构思的起点,而“先考虑群众还是先考虑干部”则是围绕分房问题的两种冲突的立场,刘力行和袁亦方便分别是这两种立场的化身。吴科长是捣乱的小人,刘力行与女儿的关系、他与明大夫的关系便为着表现儿女情长,当然还要加上点女儿和明大夫弟弟的恋爱情节……英国戏剧理论家威亷.阿契尔这样说:“抽象的主题是否应当作为一个剧本最初的胚胎?一位剧作家是不是应当说:‘等一等,我要写一个关于自制,关于妇女选举权,或者写一个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剧本’,然后就想法去找一个故事来为他的主题进行例证呢?这是一种可能的,但却并非很有出息的行动办法。”“一个显然是在某种有着一时意义的主题激发下写出来的剧本,常常会获得很大的、但也同时是一时的成功。”如果我们用他的这段话来评价《邻居》剧本的创作显然有点过分,但由于未能充分摆脱模式化的构思方式,显然也影响了这个剧本的艺术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情节剧电影的观念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剧本创作。其中最突出的两个表现就是过分地煽情和过多的巧合。在这部影片中,煽情过火的毛病得到了很好的改变,但情节的安排却仍然留有巧合的痕迹。例如:刘力行的女儿所爱之人偏偏是文革时期斗争过刘力行的人。这样的人物关系设计显然暴露出作者希望在女儿和刘力行之间增加感情冲突的动机,因此便使人觉得生硬。影片的对话总体上是自然的、有个性色彩的,但如果细细究来,也依然时时会有些话语暴露出作者的意图来。例如:

小星星问:“刘爷爷,你不是要搬家了吗?”

刘力行一怔。

小星星: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吗?

刘力行不知道如何回答。

小星星:你一个人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害怕吗?

刘力行搂着胖娃,眼眶里闪着泪光。

很显然,作者在这里是想借小孩子之口给刘力行来上一点心灵触动。但由于不符合孩子真实的性格和身份,就暴露出了作者生硬的创作意图,而让刘在此刻“眼眶里闪着泪光”则更加显得做作了。尽管这部影片在今天看来还存在这很多的幼稚之笔和不足,但这都影响不了它在中国新时期电影中的特殊地位,正是从这部影片发端,中国电影人同虚假开战,这才有了后来更精彩的纪实性作品。在任何时候,对生活和艺术的真诚都是值得尊重的!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