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艰辛
作者:任长杰
|
|||||
生活的艰辛
生活中的艰辛就像五味瓶,个中装承和包含着人生酸甜苦辣、成败挫折;生活中的艰辛又是一面镜子映衬和定格着人生起伏跌荡、悲欢离合的一帧帧、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一、寻觅的艰辛 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一些早熟的男女同学已经略知男女之事,春心萌动之间已经知道互递纸条、眉目传情、暗送秋波。于是,在那些还没有长开,却显露出点点帅气和稍许妩媚的男女同学中时不时地传出爆炸性的消息,用现在时髦的话形容就是“绯闻”。 于是班主任在督促同学学习、管理课堂纪律、调解同学纠纷、处理班级事务时,不时地对那些“思想复杂”、“行为不点”同学“对眼儿”——搞对像问题给予不计姓名的批评。听着那些上课时谁给谁“塞纸条”了,下课时谁和谁“飞媚眼”了,劳动时谁帮谁“多干活”了,放学后谁与谁“肩挨肩”了等内容现在说来有些可笑的问题,对我们这些成熟较晚,不谙男女之事的“残废人”(个子小)、“愣头青”来说也就是一笑了之,在思维中没有那根弦儿。毕业以后回头看看,那些老师在班级描述的或是在班级传出来的小道消息,都只不过是男女少年青春的萌动,有的是无中生有,有的是以讹传讹,当然真正结为秦晋之好也有极少数弄假成真的屈指可数,少之又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同事、工友都有了女朋友,自己也逐渐产生了找女朋友的想法,可仔细掂量一下自己的条件,看看自己的家庭。又有谁家愿意把自己的姑娘嫁给一个根不红苗不正,经济条件较差,家庭出身不好的地富反坏右的后代。 街坊、邻居好心叔叔、婶婶们看到我这个人不会向女孩献殷勤,见了女孩儿就脸红,20多岁没有对象的困难户,虽然我们家庭出身不好、生活条件比较差,但为人诚实、做事本分,也都热心地帮我张罗介绍对象。 给我介绍的第一个刘姓女孩儿比我大三岁,瘦得犹如干儿狼一般,还有气管炎的毛病,据说也是女孩儿中的“困难户”。见面之后,虽然自己打心眼儿里没瞧上,但像我这样的家庭出身还能找什么样的,也就违心地同意了,女方见到我这个标准小伙子从心里满意。可是时间不长,女方父母放出风说:就凭他根不红苗不正的出身,我家姑娘就是一辈子嫁不出去,嫁瞎嫁瘸、嫁鸡嫁狗也不能给“五类分子”的后代当媳妇……我父母也来了倔牛脾气:你就是白送给我家,我们也不稀罕……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媒人再为我介绍第二个对象时,把我家的家庭出身兜个底朝天。一切都还算顺当。当媒人领着女方父母到我家见面时,一看我们穿戴破旧、家徒四壁,毫不客气地奚落我父母说:就凭你们这个家,娶得起媳妇能养得起吗?把姑娘给你家还不得受足洋罪。 之后又见了几个,也都由于种种原因告吹。父母为我的人生大事无着无落愁眉不展,我也对自己的婚姻大事心恢意冷。虽然体恤父母的一片苦心,潜意识里开始怨恨这世道为什么如此不公,让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让人歧视、遭人鄙夷的家庭。 也是从此,自己产生了一个念头,无论是瘸子、瞎子还是哑巴,只要找一个女的和自己过日子别打一辈子光棍就行了。 也许是我的遇境感动了上天,准确地说我们之间的缘分已到。终于有一天,我有了和其他同龄人同等的权利,我找到了我的另一半,当然也是“先结婚后恋爱”的那种模式。 虽然她个头不算高,长得不算漂亮,但她勤劳朴实为人谦和,持家理财,里里外外是把好手。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可爱的女儿出生、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参加工作,现在都找到她的另一半了。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两鬓霜白。过去有的是甜甜蜜蜜,有的是恩恩爱爱,有的是磕磕碰碰,有的是风风雨雨。 回首望望,风雨过后是彩虹。无论怎样,我们都会手牵手迎着艰辛,守望幸福……
二、蜗居的艰辛 前一阵子,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在当代大学生当中引起了共鸣。剧里的主人公郭海平为了摆脱寝无住所的现状,为了过上有楼一族的生活,为了寻觅一处温馨避风的港湾,打工之余“五加二”、“白加黑”东奔西走,兼职外教,凭借着她每月微薄的收入“垒土筑墙”的一组组镜头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种绝不服输,与命运抗争,决心用智慧和汗水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和装扮自己未来的生活的故事另人钦佩,让人感动。 看完这部电视剧,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三十年前我们刚刚结婚成家时的更加艰辛的“蜗居”生活。 三十年多年前,百姓家庭一大家子白天几口十几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蜗居”在几平方米的小屋,晚上又睡在同一铺大炕上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虽然年年都在盖新房,由于已婚男女青年人数多,住房还是相当紧张,年轻人登记结婚前,首先要在单位排号等待分配住房,具体能排多久谁也说不准,也许结了婚生了子或是儿女满地跑拎着瓶子打酱油了,可能还不没见到住房的影子,还得为有一处安身之地磨破了嘴,跑细了腿。每到分房时,争来的哪怕是几平方米穿戴帽的草房、干打垒的坯房,也会让那些没住房年轻人羡慕得眼睛发蓝,嫉妒无比。人们都会说这小子有能耐、有道道。否则,丈母娘说你没本事,媳妇说你是绵花团,外人说你是软柿子。 我和爱人登记后,婚期已定,婚房还没有影子。父亲十几年的遭遇影响和挫折,使我从小就打躇当官儿的,参加工作以后虽然好了许多,但是心里还是多多少少存有一些阴影。找官儿办事本来事先想好了怎么说,一见了官儿却张口结舌,不知所云。 父亲看到我这提不起来的“阿斗”,让我到单位排房要房比登天还难,肯定是没什么指望了,只好在母亲的催促下“厚着脸皮”左一次右一趟地恳求他所在单位的领导将给大宿舍改成住房给本单位青年结婚临时住房借给了我们当做新房,从而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于是,我们就在这间面积不足两位数,夏天蚊蝇骚扰、老鼠肆虐,冬天烟熏火燎,寒气逼人的小黑屋一住就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两年以后,单位盖了一栋新砖房。但年轻人有些大喜过望,这新盖的房子并没有年轻人的份儿。因为新盖的房子只能分给那些人口多、资格老的老职工,我们这些年轻人只能住进老职工所腾出的老房子。 为了体现相对公平,单位独出心裁地采取抓阄的方式分房。幸运的人不是抓个旧砖房就是抓个面积稍大的草坯房而兴高采烈的走了,自己的手气不好抓了个穿鞋戴帽不足十平米进了门首先看到的是黢黑的锅台、黢黑的地面、黢黑的大墙,进了二门窄窄空间一铺大炕的破草房,心里甭提有多堵了。同情达理的媳妇的一席话使我得到了些许安慰:不管这房子多小、多破,毕竟咱们有了自己真正的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媳妇一席安慰的话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是啊,与那些没有房子正在猴急排房子等着结婚成家的年轻人相比,我还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了…… 这破房子不要,咱们自己盖。媳妇对我这个从来在大事面前少有自己主见而做出的这个决定感到吃惊。盖房子不是个小事,那得需要一大笔钱,更何况我们和其他同龄的年轻人相比,我们家经济条件差,生活底子薄,手头没有资金。这事儿不是吹气的,更不是闹着玩的。父母也都持反对意见。 那时,国家已出台了自行盖房的有关政策。一些条件好、人口多、成家娶妻长期排号捞不上公房的年轻人在家人的帮助下她都自己投资盖起了新房。 打报告、请房号、办手续,一切从零开始,一切白手起家。俗话说:福是人享的,累是人挨的,钱是人挣的。没有钱雇人,我和媳妇一锹一锹地挖土,一块一块地垒石,一车一车地拉沙。这个月开支买水泥,下个月开支买红砖,媳妇工余时间卖冰棍、卖鸡杂做些小买卖填置木料。就这样,攒土打墙、积少成多、蚂蚁搬家和“白加黑”式的劳作,砖瓦、水泥、木料、沙石在内个月间就全部备齐。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的那些小哥们儿得知我盖房子资金不足,缺东少西,都伸出援助之手。张三买来电线,李四送来瓷瓶,王五免费出车,赵六找来木工。之后,水不喝一口,烟不抽一支,饭不吃一顿。那种只有付出不图回报纯真无私的大爱,着实让人感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段时间后,一处六十平方、宽敞明亮的“洋房”终于建成。看着用滴滴汗水换来的新居,那几年“蜗居”的艰辛和所有的疲惫被眼前的心慰、成功、喜悦和幸福所取代。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生活质量、家居水平、入住条件已有天壤之别,居住在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楼房已不是什么“天狗食日”的妄想了,那种“蜗居”的艰辛已永远离我们而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