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利益相关人参与自主招生监督(两篇)
作者:海宽
|
|||||
让更多利益相关人参与自主招生监督
目前看来,各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迈进的步子是平稳的。就好像北大去年进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本来是为了选拔偏才、怪才,实际校长们推荐的还是成绩好的学生,这就是校长们在更多的监督下求稳的表现。今年,北大又有所突破,把推荐的范围扩大到全国,我觉得这些尝试对于避免权力和金钱介入自主招生有很好的作用。 以前,考试主要是依靠纪检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新闻媒体来监督,而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的尝试,把考试置于所有利益相关人的监督之下,比如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校长的所作所为摆在所有人面前,老师、家长、学生都知道校长推荐了谁,这就是监督,这是让所有利益相关人参与的监督。另外,自主招生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比如通过互联网进行公示,使监督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让暗箱操作更困难,让考试过程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此外,仅就能力评价而言,再好的考试也不如教师对学生的长期观察更准确,更不用说非智力方面的评价。因此,最了解学生的是高中教师,我们要给高中教师发言权,通过统一的转换标准,把不同学校高中教师给学生的分数进行等值处理,建立可比性,纳入录取总分,这样监督面更广,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全面。
刊登于2010年12月18日《中国教育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的精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当高校先后推出了一些改变“唯考试分数取人”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得到社会积极的评价。日前,北京大学11名教授对改革的进度不满意,联名致信校长周其凤,建议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进一步打破“唯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这封信得到周其凤校长的积极回应,周校长在回信中说:“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显然,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唯分数取人”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改革招生制度的紧迫性。 对于高校招生改革方面的努力,也出现了一些杂音。一种批评意见是: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是“抢生源”。我感到,这种批评很奇怪。“生源”是大学的“原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抢生源”又有什么不好呢?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20多年前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改革大学“唯分数取人”招生方式的呼吁。但是,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中改进甚微。进展缓慢的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缺乏“抢生源”的动力。很长时间中,国家包销产品(毕业生),大学校长基本不对办学质量承担责任。那时,在高校中不仅没有人关心“原料(生源)”的质量,也没有人关心“生产过程(教学)”和“产品(毕业生)”质量。本来,一个“厂长”不该随便将原料的采购权交给外人,但是,在很长的时期中,我国那些只要不出政治问题和作风问题就可以继续任职的大学校长们,对基本放弃招生权力的状况却泰然处之。 可喜的是,这种状况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渐突出,校长们已经感到了压力。校长们开始关注“产品”的销路问题,开始关注毕业生的质量,开始关注“生源”,开始致力于改变“原料采购”方面大权旁落的现象。 “抢生源”是高等教育开始形成优化机制的体现,是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来改进中国教育的基本动力。“抢生源”是今天教育领域中最可喜的现象之一,有什么不好呢? 今天,需要警惕的不是“抢生源”,而是仅仅根据考试分数来抢生源。我强烈建议大学校长们和大学的招办主任们关注一下罗蒙诺索夫这个人物,了解一下罗蒙诺索夫的生平和贡献。罗蒙诺索夫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直到19岁,他才第一次走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正是这个小时候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渔民的儿子,后来成为“俄罗斯科学之父”,成为俄罗斯的“文化彼得大帝”,创建了莫斯科大学,为俄罗斯民族的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罗蒙诺索夫对俄罗斯民族作出重要的贡献,固然是由于他出色的智力,但同时也是由于他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毅力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今天,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在中国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进入“重点高中”、没有能够考出高分的“罗蒙诺索夫”。我殷切地希望大学校长们和招办主任们,能够把眼光投向中华民族自己的“罗蒙诺索夫”们,把他们“抢”到自己的学校。
(已刊于2010年12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有删节,这里是原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