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楂树之恋》看人性的回归 作者:孙尔台


 

 

  从《山楂树之恋》看人性的回归


    《山楂树之恋》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望文生义,它就是一部酸酸的、充满小资情调的怀旧作品,看不看都无所谓。但张艺谋在把它拍成电影时,烧了一把火,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那种纯情的小女孩了。于是女孩子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一个个伸长着脖子等着看这部影片。看过后又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的说非常好,有的说不可信,有的说有悖于原著,有的说原著本身就存在问题。于是乎又掀起了一股再读原著的热潮。

一部小说能从网络走向书店,再搬上荧屏,再回过头来热销,这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我也好奇了,一口气地把一本24万字的小说全部看完,想得到一个完整的、直观的第一印象。读完以后的感觉怎样呢?还是和以前一样,还是一部酸酸的、充满了小资情调的怀旧作品。唯一不同的是,酸酸的味道中品尝到更多的辛酸泪水,让我顿生了一份同情和感动。

我想说的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尽管它云里雾里、遮遮掩掩地做了很多铺垫,这种铺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它毕竟还是一部小说。所谓小说就有虚构的成份,就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它的真实只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而非具体的历史再现。我们只能在人物的身上去找寻一些曾经的影子,找寻一种自己“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精神寄托,这就是我们和作品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纯情问题的争论,只是反映了作者与读者在对于时代背景认知上的差异。就如同光线存在于不同的介质之中,就会产生折射,折射后的方向就会发生偏离。

但说这些话可能还是空话,小年轻们听后只会撇撇嘴,还是一句也接受不了,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女儿上到中学时,我就会经常对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谈插队生活,谈文革动乱,谈人性的压抑。但女儿似乎总是很漠然,甚至根本想不通我们的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在她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这种机会一直等到“非典”来临之后,她又处在“非典”的中心北京,又是第一个重灾区学校北方交大。当时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担心和牵挂现在虽然可以省略了,但心灵上的震撼却是难以忘怀的。于是我告诉她,“文革”中的政治环境就像“非典”时期一样,人人自危。车不敢坐,手不敢握,出门时都要带个口罩,更不会轻易地去走亲访友。因为一旦发现病例就要隔离,一隔离就是一家人、一群人,一栋楼,甚至是一个小区的人。以至于居民们看到有北京的车辆停在小区里就会用砖头去砸。为什么人们突然间会变得这么极端,这么疯狂,就是因为心里的恐惧,怕受到传染,怕受到牵连,甚至怕受到怀疑。我告诉她,这种心态就是我们当年的心态。极左思潮就像“非典”病毒一样,弥漫了整个社会,让人不得不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女儿这时才恍然大悟,于是我们之间的代沟也一下子缩短了许多。

“文革”是一场灾难,但灾难中依然会有正义的力量和闪光的思想,老三就是那个时代的闪光点。正如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不同的一样,老三就是“这一个”哈姆雷特。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只不过有许多酸楚的故事没有被演绎出来罢了。如果说让人感到诧异的话,倒是当今一些人(这里绝不是仅仅指青年人,也包括成年人,更包括一些有钱有势的老板和贪官污吏)对婚姻的随意态度,几乎是买卖,是儿戏,是在消解婚姻的神圣。

那么反过来问一句,那个时期的爱情就都那么的纯洁吗?显然并不是,一切都不可能超越世俗的现实。只不过是那个时期的生活作风问题很容易被上纲上线,所以人们在对待两性的关系和婚姻的问题上都比较小心谨慎,从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这不是为纯而纯的问题,而是环境使然。就比如我所熟悉的知青生活,在爱情的问题上绝不是像歌曲中唱得那么浪漫,而是一个在时刻考验着人的神经的现实问题,它的现实性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知青们不是需要更多的浪漫和热情,而是需要更多的理智和冷静。

再谈一个问题,那个时期的爱情就没有功利色彩吗?显然也不是。非但不是,而且功利的色彩要比现在还重。简单地讲,老三与前女友的关系就是政治上的联姻,而且会关系到父辈的命运。村长家的大妈也有功利的权衡,因为在成份的问题上,他们占有优势。静秋的妈妈在对待老三的问题上,更不可能不考虑他的家庭背景,她自己就曾经走过这条路。如果换成是一个出身不好的人来追求静秋,那她可能会以死相拼的。因为在当时出身问题是与现实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种要问题。正是在那种功利色彩浓厚的氛围下,静秋和老三的关系才会显得那么的神神秘秘,那么的不可思议。也只是因为老三过早地死了,所以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美丽。否则,一切不可避免的问题都将如期而至。

总之,《山楂树之恋》的历史真实是不容怀疑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各种生活场景和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山楂树之恋》的轰动也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对婚姻问题的道德思考和对人性的美好追求。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话题,就是文学的回归。一部小说开机80万册,是个划时代的记录。我们总是在呼唤文学的回归,寄希望于文学能对现实的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但我们又往往忽视了文学的本原,把着眼点只放对生活节奏的表达上,去追求新潮和光怪陆离,而不是沉下心来研究人性的轨迹。因为追求时效,轨迹就不可能清晰;因为时间未到,还没有经过沉淀和定型。而《山楂树之恋》代表了一种文学的回归,回归到人性的主题。虽然是老题材,却能感动几代人,并对现实起到反思的作用,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

顺便说一个细节方面的问题。小说在讲到静秋拉车时,说她是光着脚板上厕所的,这似乎就有点夸张了。静秋是教师的子女,是女中学生,应该有最基本的卫生习惯,再穷也不可能邋遢到那一步。这个细节显然不符合人物的行为特征,不知道张艺谋导演在拍电影时注意到没有。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