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由政府投资的知青博物馆在西昌开馆


2010年11月23日 21:26 华西都市报

核心提示:总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109亩的“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今日正式开馆。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由政府全额投资修建的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西昌市月华乡新华村7组,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

本文摘自:《华西都市报》2010年11月20日第02版,作者:王蕾 吴小川,原题:《西昌知青博物馆今日开馆》

千余知青重返凉山追忆峥嵘岁月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昨日下午6点半,1170名来自成都、内江、自贡等地曾在凉山州插队、下乡的知青,在成都火车南站广场上,饱含热泪地唱起了这首气势磅礴的经典红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晚上8点10分,作为当年4万西昌知青的代表,他们搭上了前往第二故乡西昌的“知青专列”。今日,他们将参加“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的开馆仪式,并按照40多年前的行政区域分组,回到插队的西昌、冕宁、德昌、米易、昭觉等14个县与故友重聚,共同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老知青们模仿当年的打扮激情表演(摄影:吴小川)

西昌知青博物馆今日开馆

总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109亩的“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今日正式开馆。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由政府全额投资修建的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西昌市月华乡新华村7组,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去年3月,曾在四川省青年农场当知青的叶永林,向西昌市政府建议:保护原四川省青年农场的16孔窑洞,在农场旧址上建博物馆。建议得到了西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博物馆一期工程于今年4月动工修建,由著名公共艺术家、雕塑家、西昌老知青朱成设计。

“馆前广场立有一座组合雕塑,包括代表知青劳动场景的十字镐、背架子,象征上山下乡历史背景的眼镜,以及寓意知青开拓精神的雄鹰。”作为一个19岁下乡并在西昌呆了6年的知青,朱成对博物馆的设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他介绍说,博物馆以一个拱顶窑洞建筑为基础,在旁边建设了几个新建筑,形成一个建筑群落。新的建筑是西昌特有的坡式屋顶,主体色调从红色渐变为灰色,寓意时代的变迁。据悉,西昌市将按照AAA级标准来打造知青博物馆景区,开馆后,该博物馆将成为全国研究知青历史、知青文化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

老知青们带着对第二故乡无尽思念启程(摄影:吴小川)

第二故乡让老知青魂牵梦绕

“博物馆现在已经收到8000多件知青捐献的珍贵文物,包括文件、证件、奖状、证章、劳动工具、生活用品,还有背架子、鸡公车、手风琴、家具等,体现了知青下乡、劳动、生活、返城方方面面的内容。”西昌知青联谊会主席、谢菲联足球俱乐部高级顾问王茂俊,当年曾在凉山州西昌市高草公社下乡,他动情地说:“很感激40多年前的那段艰苦岁月,如今西昌的皓月、安宁河的清风、金沙江的浪花、攀枝花的木棉,始终萦绕在我们知青的心头。”

据了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凉山自1964年起共接纳成都知青24312人,其中西昌7403人。“1963年底,成都11中高63级学生巫方安、孙传琪,主动申请到凉山州昭觉县南平公社插队落户,开创了成都知青到大小凉山‘上山下乡’的先河。”西昌知青联谊会副主席吴晓鸣说,后来在返城的大潮中,大多知青离开了凉山,只有极少数的知青因为种种原因留了下来。事隔多年,凉山成了曾经为之奉献与牺牲的众多知青魂牵梦绕的地方。1999年春节,1600多名成都知青乘专列回到凉山过年,此后掀起了知青重返凉山的热潮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