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自己的一生,象宝石一样晶莹纯净” 作者:三叶虫


 

 

“我愿自己的一生,象宝石一样晶莹纯净”


    网上偶看到一个短篇小说,法国莫洛亚的《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初时印象不甚深。倒是书中女主角邂逅的那个英国人说的一句话叫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觉得,在人世可悲的一面之外,还存在着某种非常美的事物,值得我们为之而活着。”这个英国人从没结婚,他说因为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更伟大的爱情,但不是对女人的爱情。而是在他弹奏的宗教音乐的教堂管风琴声中或在诗中所蕴含的美好的爱情。“我愿自己的一生,象宝石一样晶莹纯净”。就如同女主角所感悟到的:“把我们唯一宝贵的财富,把我们的生命,过得庸庸碌碌,浪费在无聊的事情和无谓的争吵上。简直愚蠢之至。”原来人的一生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可以象所有人一样生活,那就得随波逐流,也可以为了自己心中的意愿而永远把握其自我追求。就有那么些傻傻的人,一生都在憧憬着美好的东西,他们的心如同水晶般纯净,他们不屑世俗琐碎的满足。可这在中国,会被看成神经病的。可他们最终是幸福的,一种对美好和爱怀着真诚感激的心灵深处溢满的幸福,如同听了贝六中的第五乐章一般: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五乐章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可惜录得不好)

不知周围的人们有没有仔细用自己的头脑和纯洁的宗教情结思索过人生了没有?除了活着,还得有一个寄托什么的,一个美好感情,一个爱意,一个让人心灵震颤的由衷的感动。这种感动,自幼年时就深埋你的心中,随着年轮的增加,其上的堆积层越来越厚重,直至最终可能将其压成没有任何生命的岩石,人,也许就永远是生物的人了。

生命不止是平淡的日子及富足的慵懒和无目的地追寻刺激,它更应有心灵深处的火光,一种对崇高的博爱的向往和为之献身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每日都是新的快乐的体验。最起码,生命应不至于扼杀你身上最美好的东西?

也许这一切,你不会对任何人提及,不过,只要心中曾有过,现在还没有最后湮灭就成。人生的意义不是让别人认同的,而是自我感觉的。

那个英国人说:“一个人只有不再为自己谋求通常所说的幸福,或许才能恰如其分的去爱别人,才能获得另一种方式的幸福。”我想起了这次的诺奖得主,如果他如同赫尔岑一样单纯高尚(我一百个不信,中国文化中不会产生这种“怪种”的)的话,那他就是这种人了吧,一种殉道者的情怀。可我觉得英国人差矣,人生幸福的获取不在于要不要利己的手段,而在于心中始终有这个目的。尼采说:人们最大的错误往往在过于注重手段而忽视了目的。可当我再一遍看那个英国人的话时,发现我刚才忽视了其中的“通常所说”四个字。换言之,他的意思我明白了,通常所说的幸福就是社会家庭所要求你的人生道路,娶妻生子,工作事业,满满当当的日常生活安排会自然而然地填补你心灵的空乏,平安地来到人世,再平安地重归泥土。否则还能怎样?如此肯定就会有无聊之感,这不是真正的幸福。

一边看一边想,直至最后,方觉察到这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难得的好作品。小说不应只是说故事,主要是说心的。国人最缺乏的就是“心”的享受能力,他们永远是故事第一,接着就是傻笑,没心没肺,“后来呢?啥玩艺儿啊这是!”。这部小说几乎没有一丝故事情节,通篇就是二人的对话(最终还不知对话的对手是谁),回忆曾经的伦敦一夜,和一个陌生男人的彻夜长谈,黎明分别,永远消失,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连续两遍。它碰到我的心了,难得有这样的作品。

掩卷沉吟良久,就这么个中途换乘时的飞机故障而偶然在伦敦的一夜,于是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可那良辰难再。那一夜,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即便如此,不要再去旧梦重圆,女主角这样想。人生最美好的可能就如同那个与女主角再也没有联系的英国人所说的,不是对“通常所说”的那种幸福的追求,而在于一生中难得有一次的这种突然时刻和突然邂逅以及突然的醒悟,接着就是永远寂静地埋藏于心底,矢志不移!

好书啊,它使寂寞的人生有点儿意思。

 

 

 来自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zhet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