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卜惠:曾尽匹夫责,不负少年头 作者:林子搜集


 

 

  曾尽匹夫责,不负少年头

作者:金卜惠

来源:凤凰网知青http://tieba.news.ifeng.com/zhiqing/


    下乡上山运动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当初我下乡的时候才十五岁。如今我已经五十有三了。

倒不是那个时候我有如此高的政治觉悟,也不是我有什么“机会”的野心。而实在是我由于家庭出身和当时家庭的处境,使我再也不能在中学里呆下去了,学期尚未完成,我自己偷偷把户口迁到了农村。这在当时也并不奇怪。像我这样下乡的或者支边的,也有不少。

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当年的亲历者,究竟怎么评价?

作为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我认为他们的良心要受到后人的谴责。他们自己也应该面对千百万这样的家庭,以及这样的家庭目前所遭受的窘境,给予精神和物质的祢补。如能由国家制定政策,给予统一救济,仍不失对人道主义的尊重。

上山下乡运动,尽管有像我这样无路可走而不得不走的年轻(孩子)人,但那时绝大多数的知识青年还是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受报纸电台和媒体的蛊惑,依然决然地走进了深山,走进了农场,走进了贫瘠的乡村。1不管主观愿意还是客观被动,这场运动在某些地方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但总体评估这场运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伤害远大与取得的利益。

更可怕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后滞效应所带来的伤害,一点也不亚与当时产生的伤害。整整一代人的知识结构出现了断层。以至后来他们的子女,也受到父辈没有文化的影响而自暴自弃。

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绝不是仅对当时产生,对那个时代的影响及至事件过去了若干年,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我们知青组当时有八个人,有一个女知青在七十年代初期就患病去世了,她去世前,我曾经去看望她,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她多么留恋生活,她还没有结婚就被死神夺去了。

那些朝夕相处的知青,现在早已各奔东西。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也好不到那里。因为在当今的生存竞争的空间里,他们拿不出什么竞争的本事。在他们最好的年华,他们也只能用手和肩膀扛起生命中沉重的枷锁。现在他们都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下岗和失业是这一代人的主旋律。

套用中国人惯用的自嘲:很多人说,青春无悔。

我愕然。

实际上,静下心来想一想,对全国成千上万和我一样走过来的知识青年,我给我自己也参加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最高评价也只是,曾尽匹夫责,不负少年头。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后来被当政者自己腐败和特权彻底粉碎了。假如不是后来的支边青年的集体上访和大返城运动。我们这些下乡青年,还在傻傻地等待。

命运有时候就这样,从起点到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但回来的时候,却迷失了自己。最可怕的是,回到起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走的时候,对终点就很模糊。

人,有多少个青春可以这样消耗?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