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怀的往事
作者:林小仲
|
|||||
无法忘怀的往事
我们的艾校长十五岁就为北平地下党做交通员,出生入死颇具传奇。我从童年到步入中学,在校园里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对事业投入,对学生们关爱,对教师们友善。他为师院附中的建设和发展辛苦了一辈子。在别人看来艾校长是一位让人望而生畏的领导,而在我看来他始终是我的一位热心的老师,一位亲爱的叔叔。我上中学时偏文科,且将许多精力用在上课偷画小人书上。艾校长千方百计为我创造学习条件,特意将我安置在学生集体宿舍,安排我到高年级上晚自习,不是说教训斥,而是用良好学习环境影响改变我。 艾校长的子女中除老大艾宇、老二艾群,其他都是我和弟妹的同学。老四艾元和我年龄相仿,我们也能淘气和玩到一处,无论是学校的篮球场,还是墙外的京密引水河里都曾有我们伙伴的身影。艾校长对自己的子女十分严格,艾元差几分没考上师院附中,只能到西山脚下四十七中上学。艾校长对学生却十分关照,尽力呵护,包括当年许多从海外归来的华侨子弟,提起艾校长当年的佑护都心存感激。而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近乎苛刻。 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是新中国初创的年代,也是阶级斗争肆虐的年代。我清楚的记得人到中年的艾校长,洒脱博学的儒将气质,沉稳淡定的师长风范。在那个年月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是件不容易的事。那时的师院附中教师队伍中,既有从教多年的旧知识分子,也有我妈妈她们那样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新知识分子,也有从师范院校刚出校门从教的老师。艾校长用人所长,容其所短,将他们组合成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使师院附中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名校。他的教师团队中后来数十人成为北京市各中学校长和教学骨干。 艾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培养教育了我们这些师院附中老三届的学生。“老三届”是指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级、1967级、1968级三届初高中学生。他们在共和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老三届”经历了共和初创年代的暴风骤雨,那是共和国发展和挫折并存的年代。这一代人在历史风浪中磨练成熟,特别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巨变和苦难漫长的“上山下乡”,他们中许多人成为了社会的中坚,绝大多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他们特有的责任感支撑起共和国的蓝天。师院附中“老三届”的学生们大都感谢艾校长,感谢当年培育教育了他们的老师们。 最使我们这些师院附中“老三届”的同学难忘的是文化大革命那个黑暗的年代。文革使中国陷入空前浩劫之中。众多的开国元勋受到迫害,几代知识分子横遭凌辱,数以千万计的人受到摧残。艾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历尽灾难和屈辱。艾校长在学校长期被关押,受到非人的待遇。除他是校长外,还因为他是被文革打倒的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领导的北平地下党联络员。一位少年时代参加革命的中学校长,被划到要打倒的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一边。 艾校长被长期关押在学校教工食堂的厨房中,黑暗阴森,潮湿寒冷,挂满危言耸听的批斗标语。惭愧的是我们这些学生,在那特殊的年月里,还要与校长划清界限,保持距离。艾校长女儿最近告诉我,文革时她爸爸背上鞭痕累累。后来她下乡到北大荒,在同一农场一位师院附中“老三届”女生问起她父亲是谁?当听说是艾校长时,那个女生悔恨的哭了,她说她当红卫兵时在学校曾用皮带打过艾校长。 艾校长在那种常人很难想象的非人待遇中,坚强的挺过来了,比起文革中的北京师大女附中等学校被迫害致死的校长,艾校长算幸运者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艾校长的胸怀和爱心。文革后他坚持回到受过迫害的师院附中主持工作,拨乱反正,化解派性,他对文革中整过自己,批斗过自己,甚至打骂过自己的人,表现出师长的宽容和博大的友善。师院附中校庆时,艾校长热情洋溢的招呼着所有到来的学生,不去计较文革中他们参加过那个组织,对他做过什么。在他辛勤努力下师院附中又重新恢复到北京市重点中学的行列中。 艾校长和我妈妈同住一个家属院,我常能看到开朗、热情的他。上世纪八十年代艾校长按正司局级干部待遇离休,离了休的他,还是那样积极豁达,还时常关心学校的事,关心自己的老同事们,甚至操劳教工宿舍居委会的事情。他是一位博学、正直且极富爱心的人。年前我写了一本《林小仲杂感集》,艾校长拿去一百多本,热心帮我推荐转送给他熟悉的朋友和学生们。艾校长去世前两天,马晓力去空军总医院看他,离别时已经很衰弱的他还不忘向自己的学生道谢。 我们敬爱的艾校长八十六岁时离开了我们。告别会那天我出差在外很是遗憾,在骏马奔驰的草原上,在蓝色的蒙古高原,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艾校长当年亲切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林小仲: 北京师院附中1967届学生,现任北京雨霖建雅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