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冯阿姨
作者:少城女子
|
|||||
永远的冯阿姨
冯阿姨在学生时代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个资格很老的老革命。说起老革命,尤其是女性老革命,在人们印象中或刻板僵化,不近人情,或颐指气使,无比骄矜。老革命冯阿姨真的很另类。
优雅美丽冯阿姨 人们形容女人,说某人漂亮,或说某人很美,美的含义可是深刻多了。 标准的普通话,轻柔的嗓音,睿智的话语,举手投足间冯阿姨给每一个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象文革期间的冯阿姨,在遭受残酷的批斗时也不曾失态。如果说艰难年代里粗布衣服和直直的短发,曾掩盖了她珍珠般的光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冯阿姨则还原了她全部的优雅和美丽。节俭的冯阿姨不崇尚名牌,她总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小丝巾,璀璨胸针,华美披肩,经冯阿姨的搭配就会让平常的衣服绽放出异彩。任何时候冯阿姨的发型都是美的,并非出自哪家高级美发厅,那是她自己的杰作。 工作使冯阿姨更美丽。离休后的冯阿姨为中国的扶贫事业而忙碌,家里的电话百分之九十是找她的,我们常常见她拿起电话耐心地倾听,冷静地分析,快速作出建议或决定,各种难题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解决掉。冯阿姨的声音在客厅里缭绕,轻轻的,仿佛大酒店里动听的背景音乐。扶贫事业让冯阿姨常去乡村和山区,与她同行的人无不惊叹她的活力与坚韧。想想看,一位优雅的老太太为了帮助贫困儿童奔忙于山水间、苍穹下,是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家政娴熟冯阿姨 冯阿姨的烹饪有口皆碑,最有口福的要算冯阿姨的老伴左老先生和孩子们了。虽然冯阿姨的孩子都善于烹饪,家人团聚的时候冯阿姨总是要亲自掌勺的。难忘的周末晚餐,精美的餐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各色菜肴让人大块朵颐。好客的冯阿姨常常宾客满座,凡是品尝过冯阿姨厨艺的人,都知道冯阿姨做的菜色、香、味、营养都十分考究。国内朋友的赞美就不用说了,冯阿姨做的意大利面条、沙拉等等就连国外来的客人也直竖大拇指。 一辈子献身革命的冯阿姨以前没有时间研究厨艺,家人的饮食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简单,离休以后冯阿姨很快就掌握了烹饪技术,家人和朋友们吃得越多冯阿姨越高兴,还耐心地传授如何制作,她总是愿意与人分享。 冯阿姨家的鲜花娇艳欲滴,绿色植物郁郁葱葱,当然也是她的劳动成果喽。 烹饪也好养花也好,说不累人是假的,但这一切冯阿姨都以她静静的方式完成之。
古道热肠冯阿姨 冯阿姨爱帮助人是出了名的。 我和冯阿姨是忘年之交,她是我的朋友,也给了我母亲般的关怀。2003年我失业了,每天躺在沙发上翻阅报纸书籍,时而昏昏睡去,说不出的沮丧。是冯阿姨为我找到了一份工作,使我在编辑的岗位上有了用武之地,也开阔了眼界,重拾自信。多少个周末,我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去她家团聚,她总是慈爱地说:“明霞回来了”。(书写至此,潸然。) 当年冯阿姨访问澳大利亚的时候,一次华人朋友聚会,席间有位女士听说冯阿姨来自成都,就谈到自己有个离异的女儿小王独自带着孩子在成都谋生,拜托冯阿姨关心关心。就这样的一面之交,冯阿姨回国后立刻联系小王并和她成了朋友。在冯阿姨和女儿的帮助下,小王有了一位很体贴的丈夫。 2006年5月,冯阿姨接待了一位来自英国的老人,冯阿姨并不认识他,只是受英国的朋友之托。喜欢绘画的82岁英国老人PATRICK因仰慕中国桂林山水,雄心勃勃飞到桂林,还没来得及纵情山水就意外地遭遇骨折并哮喘发作。记得那天晚上PATRICK走进冯阿姨家的时候,步履蹒跚十分虚弱,高大的身躯时刻都有跌倒的危险。冯阿姨立刻为PATRICK提供了家里的药品和输氧设备,接下来每日精心照料,PATRICK渐渐好转。冯阿姨为他做了各种美食包括西式菜肴,还找来书法绘画的行家朋友与之交流技艺,让英国老人十分开心。PATRICK回到英国后逢人就说他在中国遇到了天使。 冯阿姨帮助过的人很多,尤其是在艰难时期得到她帮助的人,一直非常珍惜他们之间的友谊,常常走动。每年除夕冯阿姨家的电话铃声总是响个不停,那是来自海内外的拜年电话。
永远的冯阿姨 2009年2月5日,我和她的孩子们陪冯阿姨过78岁的生日。我知道病魔在她体内肆虐,疼痛不止,保持安静该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照片中的她依然优雅。 时光在我们揪心的疼痛中流逝,直至3月29日。 鲜花簇拥着冯阿姨的照片。仰望她的容颜,我默念着左叔叔为他爱妻撰写的挽联:“古道热肠坦荡诚挚纯净心灵似山间泉水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高尚节操如岭上青松 永怀彬彬” 一个高尚的灵魂去了,留给我们她永远的优雅美丽。
2010-03-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