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获奖
作者:孙伟
|
|||||
《儿子》获奖
苦于生计,早不码字了,算起来有两三年了吧?上网也是除了生计上的事情外,偶尔也顺道弯进来看一下这块自留地,感觉倒象是在看别人家的领地了。 大概是今年初还是去年底,友人说凯迪有一征文,叫《旅途》,有意把《儿子》这篇文字拿去参加。我同意了,《儿子》便去了。有两天也进去看看,挺热闹,后来时间不宽裕就没再去。除了淘生活,还应邀成为了昆明市文化宫交响乐团指挥,满眼曲里拐弯的“豆芽菜”,这事就渐渐淡出脑际了。今日得此消息,煞是兀突,颠了去一看,确实。当然高兴!毕竟咱也是第一次在网络上获奖嘛。 奖不奖的其实没啥,但友人的情谊确实很让我感动。一辈子可能一无所有,但享有了友情、亲情,就够富有的了。我只有感激。 把评委点评和网友的评论贴上,有的看懂了有的没看懂。但我很在意,留作纪念。
儿子(作者:孙伟)点评:
至情至性至美至善。虽然难免虚构的成分,但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唯一一篇让我落泪的文字!
人生之旅苦有惊涛骇浪激流险滩,有酸甜苦辣百味杂陈,能够给人以慰藉的,唯爱而已。《儿子》的作者以流畅质朴的文笔,真挚厚重的情感,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平凡人生中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体现出了险峻环境之下的人性之美,读来真实自然颇为感人,实为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
据我和别的朋友所知,孙伟此篇系真人真事。感人至深,也相当难得。
“文章没有无病生吟之状也没有哗众取宠之态,语言朴实无华,意境直指人心,这是在实践中用自己的亲身去体会去品味去领悟现实生活后用生命之心对真善美的赞誉对人生意义的讴歌~~我的心灵感到震憾,这震憾是不能用一个哭字所能替代的。 《儿子》是心灵历程的表白,是生命价值的诠释,是一幅回肠荡气摧枯拉朽的人生画卷。《儿子》的厚重如泰山巍峨,《儿子》的清新似江水荡然,《儿子》的文笔静若松生空谷、丽若霞映澄塘、意若龙游曲沼、神若月射寒江。 《儿子》反映了两个不同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下乡的时代那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和特定政治背景下的时代,知青们的热情与冲动在异化意识的趋使下演绎出那一段段一幕幕忘也忘不了弃也弃不去的“燃烧岁月”,不管岁月如何燃烧如何激情,但知青们的感情是纯真的热情是朴实的,正如绿蓠写的那篇《冬天里的回忆》“那么多年来,眼前总有那飞舞在阳光下的饭碗,有黄昏里飘着炊烟的村庄,有洒满月光的玉米地,还有淳朴憨厚的乡亲。下乡时间虽然短暂,却深深地刻我心魂,仿佛一首悠长缠绵的歌,总是让人慢慢回味静谧于心之深处。那时是那么渴望地想离开它,现在却又那么渴望地想亲近它,那段岁月没有了苍凉却升腾出许多美丽。”《儿子》从“乌蒙山会为一个自己也不过是大孩子的知青神话般地送来一个儿子。”和一声“干爹”到“面对着‘老岩子’,只一声喊,我泪流满面……。”乃至“每天,一到了吃饭的时候,办公楼那回声效果极好的走廊里,都会传来那让人心里痒痒的奶声奶气的‘爷——爷’,尾音还是向上一挑。人们此时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善意的打趣中,一切疲倦、烦恼与不快,都烟消云散了,那是我的开心果来了。”这感人肺腑活脱脱的人生悲欢离合情景不已经跃入我们的视线了吗?在当时当地的特殊环境下,难以顾及其它,因为人们的线性思维成为了唯一的思维模式,从而认为当时领认一个儿子是合理的。但事过境迁后通过比较,觉得当时这种付出的成本大大高于实际的需要,但过程是一旦付出就不可能退回,客观上说这类代价其实只是超出了人们自身对成长过程的承受值而以,并非一定是多余的。纵观人生长河,人们都在为“成长”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费尽了心机,成长是生的过程,状态是成长的结局,孙伟老师用平平淡淡的手法来描述人生悲怆与精彩的画卷,拼弃状态注重过程,这就是所谓智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定位所在。正所谓:不因状态的来临而喜悦,也不因成长的漫长而悲怆。珍惜每一秒的美丽就是成长的快乐,注重生的过程就是代价付出的精彩。 《儿子》不是用轰轰烈烈的宏大场面来勾画两个不同时代的对话,而是用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深刻揭示了一代知青成长的代价和人性的指归,这条理由难道还不足已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憾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