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博/罗小文主编:《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 作者:董浩搜集


《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

 

 

主编:曲博 罗小文
装帧:平装
语言:中文
出版时间:2006年5月
出版社:中国国际实业家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一群当年的“兵团战士”在五十天命之际,毅然撕开凝结了数十年的伤口,回望在“四人帮”极左妖孽横行的“黑暗的知青时代”的青春岁月,用血泪沧桑写就、从数百万言文稿史籍中精选而成的五十余万言的大书。

全书分为“正文”、“后记”、“附录”三大版块,以史学、社会学的高度为立意,以绝对纪实的笔调为基础,全面、翔实地反映了在中国知青史话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两大事件:即“终结了中国黑暗的知青政策的云南前建设兵团——农场十万知青的大罢工、请愿、绝食的知青风潮”;及二十五年后与之相呼应的“中国知青索赔第一案”。全书所有作者和采访对象,均是这两大知青史实的亲历者和积极参与者、组织者。

正文部份:首次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高层决策人物到地方基层干部,从知青罢工请愿核心领导人物,到普通的参与者,全方位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非常历史时期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知青风潮;从必然的时代、社会背景,到偶然的事件起因、高潮、胜利大逃亡,披露了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鲜为人之、第一次见诸文字的史实内幕。

后记部份:分“早凋的年华”和“中国知青索赔第一案”两大方面。前者高度浓缩、披露了在极左妖孽肆虐下的广大云南农场知青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悲惨遭遇;后者则忠实地记录了由滇、渝、蓉、沪四省、市暨全国知青,联合声援三十四年前为了维护共和国烈士的荣誉和尊严,在未成年之际就惨遭摧残虐待致三级残废的战友,历时近半年的艰难曲折,终于打破诉讼时效坚冰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案情全貌。

附录部份:精选了非常历史时期的中央、地方、罢工请愿知青三个方面,与之紧密关联的140份历史文件和图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编辑过程中历尽艰辛首次发现、没有发表、公开的珍贵史料。

唯其如此,本书在以史为鉴,还原历史,民主维权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其集史实、资料、可读性于一体,极具观阅和典藏价值。

 


  编者简介

曲博、男,本名孙恪庶,1953年7月生于成都,祖籍浙江绍兴;刚上小学五年级时即因“文革”恶风兴起辍学,从此再未跨进正规课堂;1971年3月29日17岁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赴云南边疆当知青,历时八年余始归,独抚幼子的同时在教育机关做勤杂工十二年。

1983年初始发表处女作,有除剧本外的各类体裁作品逾百万言在国内外发表,亦有多种作品与同好结集出版;2006年与知青同仁主编、编著出版78万言《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云南农场知青罢工、请愿、绝食纪实》。自信更好的作品尚未发表。现积已定书稿八部稿数百万言,为千年古刹成都市文殊院皈依三宝弟子,四川省收藏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协、收藏家协会会员,自由职业写作者。

 

 

  前言

有知青后代很认真地问:“斯大林是谁?”这确实如智力游戏脑筋急转弯样,问得本是资深律师的老爸竟一时转不过弯来——曾是我们这一代、全世界如雷贯耳的人物,竟致如此迅速地淡化?!

我们毋庸讳言:如今绝不是少数的三十岁左右的国民,对那段长达三十年之久、危害三千万人之众、波及数亿人,对国家、民族、社会负面影响巨大深远的、因“黑暗的知青政策”导致的历史悲剧的了解,已是要么一片空白、抑或是面目全非。

而中国知青政策的终结,以有史可考的1981年计,迄今为止仅仅二十五年;并且我们这一代亲历者中的绝大多数,都还正当壮年好好地活着!

我们也无法回避:当年患难与共的知青战友、朋友中的绝大多数,已经不可抗拒地被改革潮、转型期的激流,冲到了时代社会的边缘;在社会少壮中坚们的眼中,“知青”几乎就是老迈弱势、文盲半文盲的代名词!占整整一代人90%以上的群体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正在日益严竣地凸现……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为国家、民族和历史,承载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难——我们无疑是非常历史时期殉教徒似的苦难群体。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囿于生、死、老、病的自然规律,也无疑等不到当我们国家、民族真正繁荣昌盛的时期,对我们给予精神和物质的补偿了。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射的光芒必将照亮人类的未来;但我们如果不敢去正视,那这照亮未来的光芒,也极有可能成为导致重演历史悲剧、加剧危害后世的可怕辐射。

《国际歌》的伟大和永恒之处,在于它昭示了人类有史以来苦苦求索的绝对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我们的纯真梦想、七情六欲和切肤之痛,只有我们自己才拥有最具权威性和真实性的发言权:我们用自己的灵与肉,来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

唯其如此,知青群体作为万物灵长,日月精华的人的生命形式,将会自然消亡;但我们坚信知青精神和文化,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和全人类宝贵的遗产。

于是就有了这本以我们的苦难和血泪、热望和不屈铸就的大书。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民族——

三千万知青战友、朋友;数亿万计的为我们吃尽苦头的父老兄弟姐妹;以及必将无穷尽绵延强大的我们的子孙后代……

 

 

   悼念我们下跪的青春(代序)

作者:曲博

在电脑上还未敲完这篇拙文的题目,我已热泪迸涌,唏嘘不能自禁。我不得不转而调出最为喜爱的《中国十大古乐》,久久地仰天闭目凝神,以平息陡然溢满心魂的悲怆屈辱。

曾有一个豪门世家出身的收藏家,对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四害”妖孽倒毙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他和从几近灭顶之灾的浩劫中幸存的亲族人等,清理前辈留下的遗物时,发现了先辈们视为传家之宝的诏书圣旨;在蛮荒之地与文化绝缘近十年之久近乎文盲的他,一看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诏书上,他的先祖的名字之后有“跪拜”的字样,顿时勃然大怒,先是抓起就扯,因是上等绫缎所制撕不动,继而用剪刀,用火烧,瞬间就把如今在收藏领域已价值数十万元之巨的珍贵文物化为灰烬。

所幸这位收藏家至今并不后悔:“我用区区数十万元的代价,就尽情享受了中国人从此不再下跪的极度快感,有啥可后悔的?”说得好啊,中国再不会有“触犯龙颜”的灭族之罪,和“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恶攻”第一死罪了!

流沙河先生在《可怕的曾国藩》一文中,字里行间莫不对曾某人在上朝时,透过前面密密麻麻下跪的文武百官的屁股,有幸目睹了道光皇帝的“龙颜”(其实是给太后拜寿时高耸的“龙臀”),就感动得滂沱泗涕的行状,极尽轻蔑不屑的调侃。这可是毛泽东引以为豪,多次表示的“在湘人中我独服”的曾文正公哩!相信这不只是沙河先生的个人感受和风格,而是中国数百万备受极左专制妖孽凌辱践踏的知识分子,在沐浴执政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重新获得做人的尊严后,心灵本能的自由欢畅。若照著名诗人孙静轩先生的话说:我可不是什么龙的传人!龙不过是一条传说中的大虫,我是堂堂的中国人,可不是什么虫的传人!那这令毛泽东“独服”的曾文正公感动得萎琐失态的,不过是“虫颜”而已。

三国时刘备取益州(成都),被俘的蜀中老将军严颜一句“蜀国自古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下跪投降的将军!”顿时令勇猛盖世,视死如归的张飞大为折服,下阶拱手礼拜;令千年之后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万古不朽之作《正气歌》中所列的十二典范楷模中,将其列在宁死不屈,在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之后:“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稽侍中血……”令千百年来蜀中志士男儿在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每每引以为自豪自励。

据史料证实:以丧权辱国为结局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诱因,竟是因外国使团的使节们,不愿对自以为天之中心,万国之王的满清皇帝下跪而僵执不下,继而使帝国主义列强们借题无限发挥,大动干戈的。曾在西方世界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决斗,开场白总是:先生,你侮辱了我的人格!你必须立即向我道歉,否则我现在就向你提出挑战!正如裴多菲不朽的诗句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令沙皇尤为反感的,就是他决不对沙皇跪下他黄金般的膝盖,垂下他永远高昂的,作为一个无冕之王的高贵的头颅。当沙皇血腥镇压了十二月革命党人的起义后,问从外地返回莫斯科的诗人:“如果你当时在莫斯科,你会参加他们的行动吗?”诗人坦然面对沙皇逼视着他的阴鸷目光,平静地回答:“是的陛下,我会参加。”诗人最终倒在沙皇导演的可耻谋杀的血泊中了,但诗人却因此而成为俄罗斯民族,乃至全人类人格无上尊严高贵的象征。

中华民族自从有文字之初,五千年来无不醒目地记载着:这是一个极为崇尚人与天齐,天人合一,人的价值第一,人命关天的伟大民族。“士可杀而不可辱”,“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生当为人杰,死亦做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男儿膝盖有黄金,女人眼泪是珍珠”,……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志士,披肝沥胆引以为豪的金玉良言。

但另一方面,令我们汗颜莫名的却是: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下跪了五千年的民族。

时间进入了公元二十世纪后半叶,我们被强制成了原始的劳动力,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白白荒费在西南边疆,已经八年多了!更惶论其间我们还承受了那么多的非人的摧残和凌辱。

与此同时,和我们几乎是同龄人的中国唯一的知青运动发起人的侄儿——臭名昭著的“四人帮”的凶恶爪牙毛远新,已经当上了封疆大吏一品大员:中国十大军区之一的沈阳军区司令员和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另一个据信是知青运动发起人的侄女王海蓉,已经成了少说也是旧时三品顶戴的国家高官,经常出现在伟大领袖接见外宾的场合。而对我们大讲特讲南泥湾精神,要求我们在边疆扎根一辈子,战天斗地,不为名不为利,斗私批修,大立一个“公”字,大破一个“私”字,为崇高的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余生,献了余生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革命前辈,其家属儿女们都是居闹市,住高屋,享美差,鲜有子女在边疆农村,和广大知青同甘苦共患难。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己所不欲,强施于人,天理何在!

公元1979年1月正午一时,在云南边疆勐定农场,211名男女知青罢工请愿绝食队员,在宣誓绝食时,向冥冥中主宰万物的命运之神,悲哀无助齐斩斩地弯曲了青春的膝盖和人格尊严;同月10日下午四时,数以几千计的罢工请愿知青,突然不约而同地大放悲声,呜咽号啕着,向主宰罢工知青命运的中央调查团下跪了!他们是为了维护十万云南边疆国营农场的知青最基本卑微的生存权,以哀兵之战,惊天地,泣鬼神,而勇于牺牲,破釜沉舟,背水一搏的殉道者,是“兵团战士”知青的骄傲和不屈的脊梁;因此他们的下跪也决不是个人行为,其所承载的人格尊严下跪的耻辱,也是我们“兵团战士”知青们共同的耻辱。

时至今日,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走进天命之年的门槛,好多人已经做了爷爷奶奶,我一想起那耻辱悲壮的一幕,就悲愤莫名——我们究竟该怎样对我们的儿女子孙们说:

你们的父祖辈,曾在那片美丽的红土地上,向广袤无垠的大地,向虚无的苍冥,向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或毁灭我们的不可抗拒力下跪……

我只能对我们的儿女子孙们说:那阵,虽然我们正处在生命中最为精粹的年华,是那样的年轻而风华正茂,但我们却经历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和屈辱,并且已经陷入绝望的泥淖不能自拔;因而我们又是那样的孤单无助,孱弱渺小,不堪一击,如蒙昧的原始人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悲哀惶惑地跪下了我们青春的人格和尊严。

但我还要对我们的儿女子孙们说:下跪肯定是作为至高无上的人的生命主体的奇耻大辱。我们当然知道肌肤毫发,得之于天,受之于父母,堂堂七尺,凛凛一躯,同是顶天立地的日月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我们凭啥要对别人下跪?但请你们原谅你们的父祖辈吧!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是一群“哀兵”,我们是为了反抗苦难而下跪的,总还包含了几许悲壮和骄傲啊!说不定那次我们的下跪,就标志着中国五千年下跪史的终结哩!

我更要对我们的儿女子孙后代们说的是:历史早就证明了我们当年的反抗是正确的:我们决不是原始的劳动力。返城后我们当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是遵纪守法的诚实的劳动者,其中亦不乏教师学者专家,作家诗人艺术家,和执政党及人民政府中的高、中、下层领导干部,企业家等社会中坚。

想起公元1976年的9月初,先父病危的电报,接二连三地飞到笔者被迫赖以栖身的边疆国营农场,费尽周折总算办好了边境通行证,正要启程时,伟大领袖去世了。千里边疆立即宣布全线戒严一级战备,严禁军民人等随意行动,否则以现行反革命论处。随之而来的,还有七八条杀气腾腾的“格杀勿论”。我在心急如焚水深火热之中,迫于恐惧,和十亿国民一道做了九天的哀悼专业户。直至9月18日下午四时,全国统一举办的伟大领袖的追悼会开过,西南边疆才解除戒严,父亲已于当天晚上死不瞑目地永远离我而去。

至此没能为父亲送终的内疚哀恸紧紧地追随着我。

直到二十年之后,我才写出了《父亲的忌日》一文,追记当时的情景。谨录该文的结尾于下:

奔丧已无任何意义。当时我所在的滇西边疆国营农场,到成都单边也需八天长途汽车、火车的路程;况正值酷暑,地震陨石雨并发,冤狱横生饥民成串,天下大乱,哀鸿遍野。将身上仅有的532元寄了50元回去,我捋下被迫戴了九天的黑纱扔在垃圾堆上;颈上挂了一只灌满烈酒的军用水壶,独自荒野悲愤无语直至醉倒,如受伤的野兽样朝着成都方向长跪不起,狗样久久地拗脖仰望苍天,一任热泪汹涌悲伤号啕……我终于听到一个远古圣哲的声音,冲破两千多年时空的禁锢,有如天籁自九霄祥云而下,融入我的心魂——“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父亲的儿子,我没能给父亲送终,没能尽到身为人子最起码的责任,为此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和那个因为某个人死了,就不准别人为自己的父亲送终的年代。

云南知青“兵团战友”的儿女子孙们,你们能原谅你们父祖辈的青春岁月中的那次不堪回首的下跪吗?

 

                                                     2003年8月5日于成都了然居

 

   目录

前言……………………………………………………………………………(1)
悼念我们下跪的青春………………………………………………………………曲  博(1)
“兵团”印象二题…………………………………………………………………周述清(1)
难忘的一九七三年——一场特殊的“反腐败”斗争纪实………………………刘益飞(4)
庚戍三十年祭(节选)………………………………………………………… 董  浩(22)
版纳知青在行动(节选)……………………………………………………… 丁惠民(35)
西双版纳知青返城大行动…………………………………………… 卢阿蛮  胡长安(53)
崎岖之旅………………………………………………………………………… 阿  蛮(66)
版纳知青首批北上情愿团史实揭秘…………………………………………… 马  平(72)
关山何处——版纳知青返城大运动亲历记…………………………………… 罗小文(81)
勐满农场知青返城请愿实录……………………………………………………马  平(122)
飞龙塔与四个瞬间………………………………………………………………罗小文(121)
金平农场支边知青“闹事”回忆录……………………………………………舒明武(129)
在沉默中爆发——记西双版纳勐润地农场知青请愿…………………………陈安华(141)
二师七团请愿纪实………………………………………………………………叶  枫(146)
殊死一搏回家路  附:请愿核心人物英雄榜…………………………………石  勇(178)
返城杂记…………………………………………………………………………刘品德(198)
我所经历的请愿…………………………………………………………………廖绍文(206)
我把自己嫁给了他………………………………………………………………陈小毅(216)
赵凡您好!——迟到二十四年的握手…………………………………………杨国定(221)
跪!!!…………………………………………………………………………许世辅(227)
非常时期的一段回忆……………………………………………………………唐朝明(247)
采访既要之一——周兴儒采访记………………………………………………曲  博(252)
采访既要之二——杨建华采访记………………………………………………曲  博(262)
采访既要之三——柏学兵采访记………………………………………………曲  博(272)
采访既要之四——唐和保采访记………………………………………………曲  博(284)
采访既要之五——曲传控采访记………………………………………………曲  博(292)
一个“总委会”成员的绝密笔…………………………………………………廖绍文(299)
那年……那月……  ……………………………………………………………董平地(309)
我的知青故事……………………………………………………………………方金森(321)
请愿亲历记………………………………………………………………………高定基(332)
回城日记片段  附:一首诗的诞生……………………………………………张富源(299)
青春旧梦…………………………………………………………………………温  扬(342)
请愿期间二、三事………………………………………………………………张清聪(349)
悲梦难抿…………………………………………………………………………罗恒康(358)
那年,我24岁 ………………………………………………………………… 周述清(361)
南定河的走向……………………………………………………………………梅敬先(364)
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盈江十三团请愿始末记……………………………扬跃志(366)
回家………………………………………………………………………………候  勇(439)
生活历程中的一幕——于[1979]元月十五日记 …………………………… 余子亚(445)
我们要回家——陇川十团请愿记………………………………………………叶立新(450)


后记
之一:早凋的年华
月光下的杀戮……………………………………………………………………候  勇(455)
小疤子失踪之谜…………………………………………………………………王箐华(462)
早凋的年华——忆阮党生………………………………………………………王晓梅(467)
之二中国知青索赔第一案
地狱纪行——附:《我与云建一师参谋长宋天明》 ……………………… 姜世华(471)
从未成年到五十天命——姜世华上访日记摘抄………………………………姜世华(485)
《难忘的雨季》续篇——写在“姜案”尘埃落定之后………………………马  平(531)
我与姜世华………………………………………………………………………孙  伟(540)
透过“姜案”论人性兼论云南农垦方面的人文缺失…………………………陈循甫(550)
“姜案”反思录…………………………………………………………………曲  博(559)
我所认识的姜世华………………………………………………………………曲  博(569)
由“姜案”法律援助谈法制建设………………………………………………杨渝生(578)
向云南农垦总公司负责人进言…………………………………………………曲  博(582)
向云南勐满农场负责人进言……………………………………………………曲  博(585)
再向云南农垦总公司负责人进言……………………………………马  平  曲  博(588)
写在“姜案”是非结束的前夜…………………………………………………秦幺妹(593)

附录
之一:西双版纳知青北上请愿文件汇编………………………………………………(597)
    一、给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597)
    二、请愿书(代第三封联名信)…………………………………………………(598)
    三、请愿团纪律……………………………………………………………………(600)
    四、给州委领导的信………………………………………………………………(600)
    五、罢工宣言………………………………………………………………………(600)
    六、罢工纪律………………………………………………………………………(601)
    七、北上宣言………………………………………………………………………(601)
    八、首批赴北京请愿团名单………………………………………………………(602)
    九、二批赴北京请愿团名单………………………………………………………(602)
    十、告全国人民书…………………………………………………………………(603)
    十一、在昆明火车站张贴的公告之一……………………………………………(603)
    十二、在昆明火车站张贴的公告之二……………………………………………(603)
    十三、声明…………………………………………………………………………(604)
    十四、我们要问的太多了!………………………………………………………(606)
    十五、在昆明火车站张贴的公告之三……………………………………………(608)
    十六、胡建国写给北上请愿团丁惠民的信………………………………………(612)
    十七、海报之一……………………………………………………………………(613)
    十八、首批赴北上请愿团给罢工知青的信………………………………………(614)
    十九、海报之二……………………………………………………………………(617)
    二十、给国家农垦总局招待所的感谢信…………………………………………(617)
    二十一、丁惠民与王震相关电文三封……………………………………………(618)
之二:史籍文件汇编……………………………………………………………………(620)
    一、1978年11月3日《云南日报》内参(节选)
    资料来源:杨跃志…………………………………………………………………(620)
    二、赵凡就孟定知青问题处理情况的谈话(节选)……………………………(623)
    三、19791月22日: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国务院调查团《关于
    云南省国营农场知青闹事问题的联合调查报告(节选)………………………(626)
    四、国务院批准解决知青问题的“六条办法”  ………………………………(628)
    五、赵凡在成都与原云南支边知青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
    记录整理:柳成联…………………………………………………………………(630)
    六、天地之间一杆秤附:《赵凡先生功德碑记》………………………曲  博(632)
    七、大雪无痕,大德无声
    ——记赵凡先生在非常时期主持的四次会议……………………………曲  博(632)
之三:云南农场知青歌曲十首…………………………………………………………(648)
    一、请愿团团歌  词:丁惠民;曲:刘正华……………………………………(648)
    二、恨气歌之一  词:许世辅;曲:张振建……………………………………(649)
    三、恨气歌之二  词:许世辅;曲:张振建……………………………………(650)
    四、请愿歌  词、曲:罗小文……………………………………………………(651)
    五、思乡曲  词、曲:请愿知青…………………………………………………(652)
    六、望乡曲  词、曲:悲泪………………………………………………………(653)
    七、何时才能回故乡  词、曲:邓永建…………………………………………(654)
    八、向前进,我们是革命的知识青年  词、曲:李军…………………………(654)
    九、我为革命割胶忙  词、曲:李军……………………………………………(655)
    十、农垦战士学大寨  词、曲:李军……………………………………………(655)
之四:《呐喊》诗文选
    资料来源:石勇、杨建华
    辑录整理:曲博 ………………………………………………………………… (656)
上篇:诗歌篇……………………………………………………………………………(656)
    一、醒醒吧!醒(醉)鬼…………………………………………………………(656)
    二、抬起了头(节选)……………………………………………………………(659)
    三、歌唱吧——正义之神…………………………………………………………(661)
    四、十六字令九首…………………………………………………………………(661)
    五、绝不求饶《呐喊》……………………………………………………………(662)
    六、思如潮涌………………………………………………………………………(663)
    七、绝食诗抄八首…………………………………………………………………(663)
    八、我对于死………………………………………………………………………(666)
    九、安营扎寨………………………………………………………………………(667)
    十、好了歌…………………………………………………………………………(667)
    十一、清明赋………………………………………………………………………(668)
    十二、这是最后的斗争……………………………………………………………(669)
    十三、悼念亲爱的战友——官模云………………………………………………(669)
    十四、和《恨气歌》………………………………………………………………(670)
    十五、有乐没有暖…………………………………………………………………(671)
    十六、我把亲人酬…………………………………………………………………(671)
    十七、盼乡曲………………………………………………………………………(671)
    十八、思乡曲………………………………………………………………………(671)
下篇:文选篇……………………………………………………………………………(672)
    一、宣言……………………………………………………………………………(672)
    二、我们的口号……………………………………………………………………(673)
    三、请愿期间纪律…………………………………………………………………(674)
    四、绝食书…………………………………………………………………………(674)
    五、绝食者的心愿…………………………………………………………………(675)
    六、紧急呼吁………………………………………………………………………(675)
    七、请愿概况………………………………………………………………………(675)
    八、绝食纪要………………………………………………………………………(676)
    九、号召呼吁书……………………………………………………………………(676)
    十、二十五名知青党员致: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
        委员会急电……………………………………………………………………(677)
    十一、新演义………………………………………………………………………(677)
    十二、赔礼道歉声明………………………………………………………………(679)
    十三、借用与退还声明……………………………………………………………(679)
    十四、告全场知青书(悼念死难战友官模云公告)……………………………(679)
    十五、告示(告别答谢告示)……………………………………………………(681)
    十六、《呐喊》编后记……………………………………………………………(682)
之五:“总委会”解密文件
    资料来源:林霖……………………………………………………………………(684)
    一、给国务院办公厅的电报………………………………………………………(684)
    二、国务院办公厅回电……………………………………………………………(685)
    三、“总委会”致国务院办公厅十万火急电之一………………………………(685)
    四、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回电话记录……………………………………………(686)
    五、国务院办公厅第二次回电话记录……………………………………………(686)
    六、云南省委回电话之一…………………………………………………………(686)
    七、临沧地委书记王道川回电……………………………………………………(686)
    八、“总委会”致国务院办公厅十万火急电之二………………………………(687)
    九、云南省委回电话之二…………………………………………………………(687)
    十、国务院办公厅致孟定农场并转农场知青特急电……………………………(687)
    十一、“总委会”致全体农场知青:(绝食初步胜利后)怎么办?…………(688)
    十二、“总委会”致上海市委电…………………………………………………(689)
    十三、四川省委办公厅值班员回电………………………………………………(689)
    十四、中共成都市委致孟定农场党委并全体成都知青电………………………(690)
    十五、“总委会”紧急声明………………………………………………………(690)
之六:遮放十二团请愿文件二份
    资料来源:陈仁德…………………………………………………………………(692)
    一、请愿宣言………………………………………………………………………(692)
    二、来自边疆的呼吁——告家乡人民书…………………………………………(693)
之七:知青家信选………………………………………………………………………(694)
    一、黑五类家信:父亲最后的来信  资料来源:曲博…………………………(694)
    二、红五类家信:给母亲的第一封信……………………………………………(698)
    三、北上请愿知青写给父母的二封信 资料来源:徐清亮 ……………………(704)
之八:1978——1980非常时期大事记
    辑录:杨国定、曲博、张富源、杨跃志  文字整理:曲博……………………(708)
    引子:公元一九三九年——一九七七年…………………………………………(708)
    第一部分:公元一九七八年………………………………………………………(713)
    第二部分:公元一九七九年………………………………………………………(718)
    第三部分:公元一九八零年………………………………………………………(726)
    后记:公元一九八一年致二零零四年十月十二日………………………………(729)
编后记……………………………………………………………………………………(731)

 

 

  编后记

从公元2003年9月4日晚——赵凡老人来成都看望原云建兵团、农场请愿知青返京后的第二天,叶枫、石勇、杨国定、秦进忠、张富源、许世辅、张元西、曲博等在川大了然居首议编著此书,到如今书稿甫定付梓,攸尔已是近三年的时间了。

为了从二十五年前非常时期发生的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事件中,寻觅方方面面、蛛丝马迹的人与事,以及隐藏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沉积岩中的真实内核,我们行程数万公里,采访逾千人、次;开了大、小会议三十余次,会见了数千人、次;追寻、查阅、鳞选官方暨散落民间的历史文献资料近千万言;集各类原始稿件数百万言……终于完成、完善了再现这一历史大事件暨与之相关的后续工作。

就其必将传承中国知青史话的伟大意义而言,我们所有义务参加此书编务工作的知青友好同仁,为此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的个中艰辛,斑斑滋味,已不足挂齿矣!

本书立意宗旨:

一、以史为鉴;二、以社会学、人文精神为根本;三、以“亲民政治,以人为本”为主题;四、以秉笔史实、杜绝虚构为基调。

谋篇布局:

一、按事件发生先后、波及范围、影响大小为顺序:

二、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凡前文已有交待的内容,后文一律删除;三、事件、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以附录之八《1978——1980非常时期大事记》为准;四、亲历者对细节有不同回忆、理解的,皆本着公正、平等的原则各抒已见;五、资料、图片来源未注名的,均为中国西部知青网站提供。

由于事隔久远,我们在采访、编务过程中,屡遇人去物非、恍若隔世的时差空白,故当年立有汗马功劳的知青仁人志士及精彩情节,肯定有所遗漏,而囿于时间、条件所限,又一时难以成全;为了使本书更好地适应当今“亲民政治、和谐社会”的时代氛围,我们对个别文字做了相应的修改,在此一并恳请广大知青同仁、作者和读者鉴谅为盼。

参加本书义务编务工作的有:马平、罗小文、杨耀斌、舒明武、杨鸣芳、姜世华、卢延辉、孙伟、杨国定、叶枫、石勇、廖绍文、张富源、周兴儒、李军、罗恒康、张清聪、许世辅、曲博、邹志雄、尹俊屏、侯勇、陈仁德、秦进忠、杨跃志、王进勇、李砚、杨渝生等。其中除采、编外,分工合作的还有——

图片制作:杨耀斌、罗恒康、李砚、邹志雄;史籍资料:中国西部知青网站;封面设计:罗恒康、张清聪;通联策划:秦进忠、李砚、李军、曲博;文字整理、校对:侯勇、李军、杨跃志、曲博;前言、简介、序、编后记执笔:曲博;法律顾问:杨渝生。

特别鸣谢:

中国西部知青网站、云南省知青联谊会、美国南加州知青联谊会、凉山知青联谊会等知青文化社团;周艾若,陈丹晨、章诒和、王培元、刘小萌、邱新睦、刘晓航、李建中、浬鎏洋等诸位师长同仁;涂清亮、邹欣树、袁璐、吴荣辉、蒋继兴、陈小毅、苏友德、叶立新、李学华、肖嘉琪、梁钰祥等知青朋友,给予的热诚关注和大力支持。
鸣谢:

张元西、曾小嘉、徐美凤、夏富林、刘前贵、周毕林、宁有新、陈丽君、郭宏志、邱汉渝,康纪寅、郭汝菊、王伟嘉、罗绍军、裴建、陈良平、邓跃坤、任世荣、秦禄英、李开庆、陈红、黄玉成、彭清敏、吕跃炯、李宪、王晓梅、钟永秀、张群英等云建兵团知青战友,在采访、交通、会务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中国西部知青2006年5月15日于成都了然居

 


  书评


  一个知青后代拜读《飓》书后感言

作者:qqzz

首先作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云南知青的后代,今年刚好三十,自小就常听父母说起那片热土地,九五年夏天在母亲和另一位知青阿姨的带领下回过一次勐定,感触颇深。

日前见母亲在看《飓》一书,也想再次了解那发生在二十余年前与我的人生息息相关的事,便借来拜读。在书中见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叶枫、唐朝明、赖双全……见到了他们在那个年代为了他们自己,为了象我的这样的知青后代所做出的事。《飓》书让我第一次真正全面的了看清了他们。小时候不太懂事,父母的话我不太理解,特别是对于他们在云南的那段经历我更加不了解,九五年回到故乡时,我曾问过我的母亲:妈,这里看上去风景秀丽一片富足的景像,为什么当初你们还要闹罢工?绝食?非要回成都不可呢?母亲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这里对你来说是故乡,可对我们来说曾经是地狱。”怀着对故乡的疑问,自此之后我开始关注那段历史,在看了《青春无悔》、《红土热血》之后开始理解我的父辈为什么对我的故乡的那种既恨又爱的感情了。可无论是《青》还是《红》都一直没让我看清七九年那次罢工。在此前的印像中那次罢工无非是父辈们借打倒“四人帮”的东风,为了自己的前途挣机捞点实惠,无非是运气好,他们成功了。在看过《飓》一书后,才了解到,父辈们在当年的勐定街上所作出的决择是多么的伟大。它影响的不单单是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了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的未来,更在中共的历史上留下了那么一段令人深思的一笔。

现在有些后悔,为什么没能在父亲去世前多了解一下那段历史,虽然母亲键在,可有些事母亲所知定不如父亲全面。(这里没有看不起母亲的意思,只是一直以来父亲对我的影响实在大于您,特别是七九年的罢工,毕竟当时您在成都,故认为父亲对此事应当比您更加了解。望母亲见字勿怪。)《飓》书给了我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那段历史的机会,在看书时我哭了,好多年不曾哭过,可这次我哭了。父亲去世时我没哭,我只是流泪,因为父亲自小教导我“作为男人,要坚强!不能哭,也不许哭!”可我在看《飓》书时哭了,真真切切的哭了。我开始理解父辈们,开始明白那次罢工。若非你们的努力,若非你们致生死于不顾的绝食,今天的我也许还在勐定日出而作日幕而息。电脑?网络?IT?可能只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些不理解的文字而以……

我庆幸我能有这样不曲不绕的父辈,正因为有了你们让我今天能有幸座在电脑前工作,而非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庆幸能有父辈们为了我们的未来去奋斗,让我能一次次地从你们的身上吸取力量,从一次次失败中站起来,勇敢的去面对人生。闷心自问,我远不如父辈们坚强,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正是父辈们的那种不曲不绕的坚韧!

临乱涂笔,让叔叔阿姨们见笑了。

 


   读《飓风》有感

作者:顶哥

桌案前放着几本知青的书箱,闲来无事的时侯便随手翻开某一本,巧的是今日再掀《飓风》,看的甚是仔细,不由得再次为之激动。应该说,近几年来在关于知青的回忆思辩的文学作品中,此书是反应支边云南知青最为贴近真实的大书。其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会引起读者的默然伤神和心灵的的震撼。浏览书中的文字,为曾有过的知青岁月所迷惘,一代人在理想的豪情大志破灭了以后的走投无路时,命运的必然安排是否就是终极的方向偏离?我常常要为此不解,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屏前沉默许久。此书是成都的知青朋友赠予我的,从翻开菲页初始就被书中人物的故事所吸引。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们、花费多少脑汁以心血作墨;也不知道此书的编委们耗费了多少精力,才使得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知青秘史,以真相的事实,印证了《中国知青梦》的曾经发生。但是我相信,《飓风》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知青人生的真实还原,重要的是一代人的警醒启示,历史的悲剧可千万不要重演!

整整一代人从那个疯狂的岁月中走过来,大多数人走出了广阔天地的泥潭,却走不出那个梦魔的阴影。我们从年少无知的热血沸腾,走进了庶天蔽日的边垂疆野。在那一片苍凉的荒芜的土地上,耕耘着我们的理想,却收获着被浪费的青春。我们经历了繁重的体力劳作,经历过各种忧愁和烦恼,经历了一个个人生的幽怨苦楚,经历了像泥土一样质朴的生活。但现实的落差使我们在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中,常常要受到心之沥血的折磨。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一场乌托邦的疯狂革命,知青岁月的苦难生活磨去了我们原有的棱角,就如书中所写,到最后差点连知青的名份也被剥夺。除了那些被时代风云所染色的典型代表者流,没有人愿意在那片鬼地方扎下根去,只要稍有机会能够早日逃出,人们就会像舟沉远海的落难者,拼命抓住那一根漂浮海面的稻草,寻找着生的彼岸。岁月的风沙吹黑了我们的皮肤,红尘的烟雨搓尽了青春的所有色彩,只剩下最本质、最原生的求生欲望,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练狱之火,令今天的后人不敢相信,但我们直到现在也仍找不到自己的心路历程。知青运动绐予我们的人生思考,让我们成为了被流放漂泊的异乡人,虽然各人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对于大多数者来说,上山下乡诀不会是诗化浪漫的风光旅游,而是一段撕心裂肺的地狱漫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有着那段沥血沥骨的清晰的记忆,这个负面的阴影多年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实生活的深切困扰。回首远望,我们的一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人重新回到城市以后,很长的时间里都挣不脱那颗被岁月摧残了梦魔。这就是的一代人的悲哀,人生的追求有时侯其实是很小的,小到只需要忘记二字作为一个被流放的群体,对于生命底层的苦难悲惨是有着深切的体验的,一代人在广阔天地的狭隘圈里苦行跋涉,事实上其的社会地位是渺小可怜卑微的。我们像蚂蚁一样生存着,悲惨决然地直面扭曲的人性痛苦与麻木。《飓风》所写的是作者在云南当知青的故事,通篇没有诗化浪漫的理想主义,只有对那个苦难岁月的回顾与感触。人活着的目的应该是追求享受,但从我们很小的时侯就受到了单一理想体糸的灌输,对生命的质量从此大不为然,似乎活着的意义就是时刻准备着为理想而丧命。这看似无比祟高的豪情大话曾误导了一代人的对于生命的思考,然使很多人总想把自己的全部青春甚至生命白白地耗费掉,这不能不说是一代人的悲哀。历史的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在那个疯狂的岁月里,我们需要的不是英雄主义,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生命的现实主义。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所处的年代,当被愚化了的英雄或者被神化了的理想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噩梦也就毫无疑问随之而来了。博尔赫斯说过:“智慧鸟飞越大洋去寻找格尔王,遭受苦难以后,才发现,每一只智慧鸟都是格尔王,格尔王就在它们之间,一直不曾离去。”一场毫无人性的社会大实验换来更多无声的呐喊,这就是知青接受再教育的满分答卷。透过《飓风》一书,我们就可体会到那冥冥之中体会不到的心境和沧桑。我们宁愿没有那场练狱史诗的悲壮惨烈,没有那场撕心裂肺的知青岁月的回忆,也不愿付出如此巨大的青春代价,去换取本来就不应有、不需要的知青人生惨不忍睹的年华辉煌。

《飓风》的编辑与采集是通过写生的回忆与记事来进行纪实性的叙事,得到了广大知青读者的认同,说明了此书的出版与发行是成功的。其中的叙事与思辩同墨的写法,又有别于以往的知青文学作品,这一点就说明了《飓风》的创作己走在了其它知青文学的前面。在被政治抛弃又被社会遗忘、被史学家所忽视又被理论家不敢涉及的历史碎片中,《飓风》发掘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历史叙事与思辩,来勾起读者探究和追思的兴趣好和解读。作为同一时代走过来的知青中人,看过《中国知青梦》以后再看《飓风》,就会激起理性反思的激情火花,云南知青的悲壮事迹,对于广大知青读者来说是催人泪下的。那些惊天动地的真实,会令人在震惊撼恸之余感叹不己。那个年代知青运动最后终结的内核力量,竟是这群名不见经传的孟定知青。他们为实现返城愿望的行为所付出的代价为之惨重,是知青史上最值得浓墨诉说的一页。多年以来的知青文坛对上山下乡运动原动结因说了很多,对于这一页历史的反思,却很少有人敢去直视面对,《飓风《的出版与发行填补了知青史上的这一页空缺,这不能不说是“前所末有、将来也很难有”的知青幸事。看看那些至今仍在代表着知青文化的所谓主流,无不以青春不悔也无怨的轻松调侃、和诗化浪漫的有色题材,以张扬的抒情方式和竭尽赞扬的笔彩去夸耀知青生活,淡化着知青历史的真实负重,减轻了现实面对历史的责任。所有这些都已经在事实上、误导了不解知青的读者,以为知青生活全是充满着浪漫气息的田野牧歌,使得知青文学的历史真实性,失去了其特有的严谨持重和准确稳健。基于这一点,《飓风》的编者们正是采用了、与以往知青文学所不同的冷静而理性的写实方法,让《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的灵魂,给读者带来了真实的历史呼喊和冤屈的申诉。知青人生的沉重和苦难,使现在我们感味现代生活的时侯,也许会对过去的一切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但我们可以承重苦难,决不可忘记苦难,更不可让历史的悲剧重复。《飓风》所刮过的事实,血淋淋地说明了一代人到今天还是个不被人看起的弱势群体,这既是知青群体的悲哀,更是现实社会的悲剧。我们是知青运动的受害者,也是知青运动真正的终结者。从另一方面而言,对这个处于时代边缘的无声部落惨痛命运的关注,可以这样说,《飓风》通过对云南知青的命运描写,构成了《飓风》一书的主题。那个时候人的所处环境就是这样的,那一代知青的生活与命运,那些天方夜谭的东西带来的何止是泣血泣泪,还带有一些沉稳的反思,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对那段岁月的人性泯灭给予我们现在的思考!看起来好象是个政治扩大化问题,实际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看见的这么简单,如果真的那么简单,现在就不存在值得争议的知奸问题了!

由朦胧诗到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就被赋予了从浪漫抒情到写实回顾的心路历程,从来没有谁能象这一代人那样,经受着如此残酷的心灵拷问。知青本身对命之不可撑控,以及对前途渺茫的不敢追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改变的人生种种无奈,都被渗透到所谓的青春不悔中去了,同时也因此萌生了知青写实文学的凄美性,这种凄美往往就贴近着返真历史的思辩力。莎士比亚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飓风一书正是将一个曾被颠倒了的青春不悔撕了个粉碎,还原于知青人生的血淋悲壮,将知青运动的黑幕决绝残忍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点上,飓风立足源于曾经又还原于曾经的历史废圩上,把知青生活中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以及知青命运前途的现实中,还有其所产生的尖锐心路中的茫然与思索,终究要在一代人的灵魂深处,爆发出最后的呐喊,意势里使人读来有了一种沉寂多年的诉说出口,羽化为知青史上最为惨然的凄美艺术,不能不令人叹止的深深感触。董浩的《庚戍三十年祭》,更是写穷了知青人生的泣血心路,直到最后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点睛之笔,也仍然诉不尽一代人的刻骨之痛。相对而言,姜世华的冤屈以不可质疑的事实,印证了热血正义的冷泪代价。从另一方面来说,知青人生悲剧强度的写实,与编者和作者的焦点反思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回顾中的反思,应该归于编者和作者之间的历史责任感,从而使得飓风产生了凄美的影响力。这种凄美的感染力,反过来又与一代人的多愁善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包括了知青人生的真实个性化和抗争命运的集性化,这才是飓风一书最为动人心魂的悲壮所在。毋容置疑,云南知青的人生最为惨烈的,近距离地贴近了知青运动的飓风中心,真已地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对人生造成的痛苦与无奈,才有了知青史上空前绝后的千年一跪,彻底地终结了横行多年的知青恶梦。

在许许多多的知情文学之中,《飓风》当是最为扣人心弦的写实作品,那场烟雨风云给予人的震撼无与伦比,催人泪下。伤痕累累的知青们,最后被逼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路风口,与命运展开了决择抗争史诗般的壮举,感谢编者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文字。作品给人带来的是对历史的思辩,是对人性复活的心灵拷问。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是值得敬佩的。从知青人生的角度来说,《飓风》就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首和纪念。正如西知论坛的开篇所云:“你是你自己的纪念碑,我们是我们的纪念碑”。对知青运动有那么多的质疑和思考,《飓风》的影响力应当是以其阔大悲壮的凄美惨烈,不可能仅仅是刮过亚热带雨林!《飓风》一书的笔调和故事是非常冷酷又惨烈的,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以它特有的悲壮和现实主义浓墨而不同于其它的知青文学,打开书页就使读者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知青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纪录感和知青中人对的还原生命历程的责任感,不由得令人对这部作品的肃然起敬。

感谢所有的云南知青!

感谢孟定知青的凛然大义!

感谢飓风一书的所有编者和作者!

 


  我们不是在下跪,是在为人类苦难伸冤

作者:秦幺妹

有幸的我在九寨沟静静地重读了一遍《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感想甚多,心情激动、心得体会有几点:

一、去年我和夫人陪曲博先生去云南德宏瑞丽审稿,都没有今天我重读《飓风》这么详细,这么激动。不容易啊!不下二十多家出版社看了这本书的稿样,终于经历重重困难,与知青战友见面了。

刘昕大姐听说此书出版了,专门从天津来电话,表示衷心祝贺。我有一位插队知青朋友,现任某电视台长,我送了他一本,七十多万字的书,他在几天之内读完后,连声说:巨著、巨著,难得的一本好书。

二、以前我总认为曲博我们之间是朋友,而且是互相了解的朋友,当我再次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错了,我真正的错了。过去的我或将来的我,根本不会了解曲博。曲博是无法品尝的味素,很多人现在和未来、永远都发现不了,曲博的伟大、光荣在什么地方。现在我看到了在哪里——在这本书里。

三、曲博为什么要把“姜案”写进历史史书上,当我读了“姜案”,我理解了,它算得上共和国知青史上第一索赔案。当我读了“姜案”我感到十分惭愧、十分内疚。如果我当初有这么仔细地了解清楚“姜案”,我肯定会在声援“姜案”上别有一番情景。在这里我深深地向姜世华鞠一躬,表示歉意。一位在四川音乐学院学编剧的大二女学生,读了“姜案”很想写成电视连续剧,和我在九寨沟研讨了几天,总是进不了角色。她只会说:“太惨了,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应该理解,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根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这代人的苦难,我们的童年、我们的初恋。

四、这本书公正的记载了丁惠民、叶枫、盈江知青、任毅、欧阳琏在知青史上的历史作用。同时把“知奸”丑恶面目告知天下。

五、这本书以史为鉴,还原历史,民主维权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而曲博先生更多的是在为人类的苦难伸冤。

以上请各位知青朋友指正。

 


                                           秦幺妹于二OO六年七月十二日九寨沟

 

 

  《飓风》浅谈

作者:董浩

昨天(2006年6月29日)我从罗小文手中接过样书时心情是很平静的。这几年来各种合法或者非法出版(无书号)的有关知青的书出了很多,我也常收到赠本,通常的知青书就一般而言,字都很大。当然,字大可以理解为出版者的善意——知青们都半百以上了,字大便于阅读。但是又何尝没有包装的需要?以此增多书页?

在与罗小文恳谈的间隙,我随手翻了一下,心里立刻起了第一丝涟漪:这是一本很实在的书。字很小,看起来比较累,但决无花哨。

辞别小文回家即刻翻阅,扪心自问,我心里深处是不是存在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即,以专业的角度,审视主编者的水平和立意?我说不清。

端详这封面,看着那些下跪的我的亲爱的知青,立刻把我带回到1979年的元月8日。按《飓风》的叙述,那么,那天,那天的我,从法律意义上,我已经不属于孟定了。

石勇回忆“….1979年元月2日,一个由云南省组成的工作组,冒充中央调查组到了孟定….”啊,元月2日!我正是在这天步行15公里,中午到达团部,走政治处干事钱培南的后门盖章后马不停蹄地回走10公里到孟定派出所办理迁移户口,办好户口立刻顺道孟定汽车站买票,由于战争已经展开,所以拖到2月10日才成行。

(怎么我的记忆是我户口的办理是在赵凡开会以后呢?从理论上说,决定上海知青以顶替的名义回城是4省市联席会议的内容之一,也应该在赵凡会议之后。赵凡会议之前,的确有很多上海知青离开了,但手续完全符合程序,就事实看,我在78年12月就得到调函了,由于函上公章比较模糊,所以团部不放行,于是有了第2张函。谁记忆出错了?)

坦率地说,其实就内心深处而言,面对那些拼死一博的知青,我是却懦的,但我自认决不是无耻的,所以尽管会议与我无关了,但我感激那些为我们浴血的知青,我应该去声援,尽管这种声援是微不足道的,于是我看见了知青们骄傲的下跪、高贵的下跪。

心中如擂战鼓似的滚滚而来的是一种汹涌。由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忍卒读之感和生理上的喉梗塞。都说风起于青萍之末,我又怎么能忘怀那过去的岁月?面对那些稚嫩的脸庞,我想,我在哪?我又想里面一定有我认识的,你还好吗?

《飓风》中每一段都被貌似平静叙述掩盖了怎样的惊心动魄。我用蛙跳的方式读《飓风》,虽然如此的浮光掠影,但仍有强烈的震撼,有一种刺痛感有一种窒息感。常引起不能自以的长叹。

我看过许多知青的书,但记忆深刻的只有有2本:《红土热血》、《中国知青梦》。也许这与我是云南知青有关吧。我以为就我的审美观看,《红土热血》的艺术成就要高于《中国知青梦》,《中国知青梦》无疑是部优秀的作品,但它的缺点恰好在于他的过于讲求文学创作的起转承合而“程序化”了。成熟则成熟了,激情度却也逊色不少。哦,这仅是我的一家之言。

《飓风》有着明显的性格特征,它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种不甘沉沦的呼号,正如“前言”所述: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为国家、民族和历史,承载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难——我们无疑是非常历史时期殉教徒似的苦难群体。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囿于生、死、老、病的自然规律,也无疑等不到当我们国家、民族真正繁荣昌盛的时期,对我们给予精神和物质的补偿了。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射的光芒必将照亮人类的未来;但我们如果不敢去正视,那这照亮未来的光芒,也极有可能成为导致重演历史悲剧、加剧危害后世的可怕辐射。

《国际歌》的伟大和永恒之处,在于它昭示了人类有史以来苦苦求索的绝对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我们的纯真梦想、七情六欲和切肤之痛,只有我自己才拥有最具权威性和真实性的发言权:我们用自己的灵与肉,来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飓风》熔入了所有作者的血性。但是就个体而言,这些文章犹如散落的珍珠,美丽而被湮没。然而经过各位编辑人员的辛苦工作,这些散落的珍珠被串连成一挂熠熠生辉的精品,只是这挂精品发出的辉光是知青们的斑斑血色。

《飓风》第三个显著特征是,它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文献。从写作的角度看,一些叙述显得比较稚嫩,但正是这点强烈的摄住了我。我相信,凭编委会的各位完全有能力把它改动而成为老练,但我更相信编委会有着这样的理念——原生态和鲜活。用北京话说就是“开口就来”。唯其如此,更使《飓风》显示出它的质朴和真实。惟其质朴,惟其真实,我坚信,今后不会再有《飓风》这样的文献作品了。

毕竟知青年代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们不能老是沉溺在过去中,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写《庚戊三十年祭》是为了救自己。然而,就个人的经历看毕竟有限。并不能从宏观上仔细把握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现在有了编委会的大量工作,使整个事件如画卷般的展示在你面前。而且这种展开不是以文学的形式,而是以历史的形式展开。

《飓风》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使绝大多数云南知青都有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得益于编委会在谋划上的精妙。如果你看这书,定会发现自己就是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于是会说,哦,这是说我们团场的事,某某是我们连队的,某某是我认识的,某某虽然不认识,但我听说过他。或者你会眉飞色舞地说一些逸事或者启开你心灵深处的某段封尘已久的往事。等等、等等。

《飓风》使人感到亲切。除了每篇文章都是实话而无拔高外,更在于作者都是草根知青,多时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而无什么耀眼得吓人的光环。平时我们互相见面,点头问好,酒桌上钩肩搭背,称兄道弟而不用什么诸如“肃然、起敬”之类繁文缛节,更不必寒暄什么“久仰久仰”之类。

我同意一些知青的意见,《飓风》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编排,比如一些错字:如“勐定”应该是孟定才是,又比如孟定的驻军,在以前番号是0298,后来改为35512等,在叶枫先生的叙述中一会是0298,一会是35513,这就可能使读者会产生混乱的感觉。希望如果有可能再版时加以修正。

最后,我要说的是《飓风》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来源中国西部知青网http://www.ynzb.com/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