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物传情启迪后人——上海知青博物馆捐赠物品背后的故事 作者:吴伟敏 刘宏海


 

 

捐物传情启迪后人

      ——上海知青博物馆捐赠物品背后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四十年前的知识青年如今已步入晚年。为了让后人铭记上山下乡这段共和国历史上不可割舍的十年光阴,我们海湾园决定在知青广场中建造一座知青博物馆。消息传出,老知青们奔走相告,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为这座上海的知青博物馆尽一份责任,做一份贡献。

去年9月至今,约有50多批知青前来参观建设中的知青广场,也有百十号人把珍藏了近四十年的珍贵藏品捐献给了知青博物馆。这些捐赠物品都是知青们当年生活、学习用品和劳动工具,有洗脸盆、搪瓷杯、棉大衣、皮帽子和蒙古袍;有镰刀、斧头、坎土曼;有书信、日记、奖状、边境证和火车票;有下乡通知书、《农垦报》的创刊号、《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和疯狂年代的标志物品红袖章;有来自新疆和延边的印着汉语和少数民族两种文字的结婚证,有来自云南盛满了知青血汗的割胶杯,还有大量的纪念画册、知青书籍、回访第二故乡的录影光盘和百人签名的巨大横幅,催人泪下的老照片更是多得数不清……

征集这些知青历史物品的过程,是我们走进知青,了解知青的过程。每件物品都记载一个动人的故事。物件弥足珍贵,故事感人肺腑,在此摘取几件先与大家分享。

 

  寄托哀思的哑铃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哑铃,它重达25公斤,市面上从未有过如此沉重的哑铃;它看上去粗粗糙糙,透过锈迹可以看出唯有抓手处曾被磨光过。它的主人,是一位黑龙江兵团战士、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上海知青。在那文化凋零的年代,哑铃的主人面对枯燥乏味的生活,利用连队废弃的旧钢铁,自己动手锻造出了这个超重量级的哑铃,在繁重的劳动之后坚持锻炼身体,并在返城时把它带回了上海。从1969年铸造出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远渡重洋,二十多年来这只哑铃每天都陪伴在它的主人身边,它上下翻飞使主人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这位可敬的知青战友虽然客死他乡,同是知青的妻子于洋女士把这只哑铃视作丈夫最珍贵的遗物一直留在身边,睹物思人情意缠绵。当她听说上海要建知青博物馆,趁女儿归国探亲时,同女儿商量后忍痛决定将哑铃捐赠给知青博物馆,她们说:“也许这才是它最好的归属。”决定捐赠后,娘俩竟从三楼把这只奇重无比的铁伽瘩抬到楼下,气喘吁吁地搬上车,送到了知青博物馆。看着这只用丝巾仔细包扎的哑铃,听着她们叙述的故事,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被修复的奖杯

陈建,这位CCTV 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老知青,在好战友金训华牺牲后一直坚守在黑龙江畔,直到去年退休才回到阔别四十年的上海。

作为曾经的感动中国人物,2008奥运火炬手,他知道自己担负着一份社会责任。他多次来到知青广场,了解情况,考察工程进展,当他得知投资知青广场和知青博物馆袁永林总经理不是知青,而是一个比知青小一辈的中年商人,却充满了知青情愫,令他十分感动。他想向知青博物馆捐点什么,却又觉得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们试探着询问中央电视台颁发给他的“感动中国”奖杯,才知道在回上海时的搬家中不慎摔碎了。“如果你们能修复就给你们吧”陈健爽快地答应了。捧着破碎的奖杯,我们几位年青的工作人员如获致宝,甭提有多高兴了,四处打听何处能修,后来在上海博物馆的指点下几经周折终于修复了奖杯,并拍了照片随同收据和捐献证书一起给陈建寄去。陈建收到后高兴地连声致谢。

就这样这尊珍贵的奖杯保存下来了。

 

  “火凤凰”的赠品

被誉为“火凤凰”的蒋美华是黑龙江知青熟识的救火英雄,当年她在一场与大火的搏斗中,用自己柔弱的双手托起被烧塌的房樑,保护了国家财产,并使二十余位战友逃离火海,而自己却被无情的烈焰吞噬了头部和双手,昏倒在火场上。虽经农场、齐齐哈尔和上海市瑞金医院的全力抢救,她活了过来,却被严重毁容,双手致残。然而,这位坚强的姑娘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伤残、劳动、生活,乃至下岗的重重困难,依然如塔如炬,挺拔如松,精彩耀眼。

蒋美华得知我们筹建知青博物馆,捐出了记载这她非凡人生的珍贵文件:已经泛黄的1973年的《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当年黑河地区共青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证,甚至粘贴在代表证上北安电影院入场券也保存完好。还提供了提供她不同时期的八张照片。

她是知青英雄的代表,历史不会忘记她们。

 

  十八张油印简报

捐赠物品中有一叠油印的简报,微微发黄的纸张显示着它们的年龄。简报的主人是一位66届老高三的上海知青,1968年泪别都市奔赴黑龙江兵团。爬冰卧雪北大荒,艰苦岁月十年整,他当过农工,当过宣传干事,主持过团部新华书店的工作,干什么都是那么认真,那么尽力,那么有成绩。在当宣传干事期间,他与战友们下连队,走地头,白天采访,夜里写作,自己编辑,自刻钢板,自己油印,出版了一期又一期的简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兵团生产建设成就,宣传战天斗地好人好事,宣传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捐赠前他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毕竟这些简报倾注了他和战友的大量心血,毕竟记录了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的特殊经历,他一直象宝贝一样珍藏着它们,爱不释手。后来他想通了,他说,这些简报体现的是知青的精神,是我们这代人的财富,应当留存于社会,传给下一代。

捐赠的时候,他回忆起冰天雪地刻印简报的艰辛,还是有点恋恋不舍。当他接过捐赠证书的一刻,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就是《黑土情》杂志的执行主编王槐松,一位退而不休,始终在为繁荣知青文化而孜孜不倦的人。

 

看着这些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和上海郊县等地的捐赠物品,件件都饱含着知青无限深情,件件都记载着上山下乡运动的激跃和无奈,件件都浸透了知青们对那段历史的爱恨交加,更使我们觉得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忠实于这段历史,力求把上海知青博物馆办出海派特色,给后人留下一个有利于探索和研究那个特殊年代,探索和研究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并从中得到启迪的场馆。

 


                                                                  2010.5.1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