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归来先说忧 作者:河水


 

 

  草原归来先说忧

 
草原归来先说忧

去年,全家巴巴地赶到东北寻梦,可昔日茫茫草原再无踪影,于是,也没有什么留恋的了,想日后索性到内蒙古草原,逛个够!此次内蒙之行总的说来相当满意,回来后心情舒畅,但想到那儿也已经严重退化(或者应该说严重劣化)的草原,还是有点遗憾。

凡到内蒙旅游的人,恐怕主要是想领略广袤的大草原,旅行社安排的线路第一站便是草原观光。那天早晨,车发西拉穆仁草原,我们十分激动,可到了所谓的草原,我们已经激动不起来了,那叫什么草原,虽然一样地广袤无边,可草呢?稀稀地盖不住黄土,而就这瘦瘠的草也是牲口不吃的野蒿之类,能吃的早已被畜群啃尽。

过去,这儿曾经是水草丰盛的地方,游牧民族也因此强盛,而今,这儿湿地逐渐干涸,草原劣化,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但是,祖祖辈辈以此生活的游牧民族,既不想改变生活方式,更不愿迁徙他乡,他们艰难地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其结果就是土地愈加贫瘠,生活愈加贫困。

政府似乎已经意识到草原劣化的严重性,也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草原的措施,诸如禁牧、禁垦等。有些地方的措施还十分严厉,成立了“禁牧队”,发现违禁放牧的牲畜一律开枪射杀。然而,牧民要生活,要吃牛羊肉,要吃乳酪、酸奶,就必须放牧。于是,就有了畜群白天关在屋里,夜里悄悄放入草原的希奇事儿。

我下乡放过牧,自以为还是有点发言权。我认为,现在北方大多草原应该绝对禁止放牧,经八至十年,待其逐渐复原,这其间,牧民可以圈养牲畜为业。目前,内地大量草秸被白白燃烧,既污染了环境又是一种巨大浪费,如果将它们集中处理之后(如干燥、粉碎、压实、)运到牧区,作为圈养饲料岂不好。其中,加工运输的差价由国家补贴,国家因减少了牧民迁移安置费用和环境保护费用,故这笔费用的开支也就不会成为额外负担。好处是,牧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谁说只识弯弓射大雕?

到内蒙的第二天,夜宿蒙古包。蒙古包的门又矮又小,进出必须弓腰低首,而对着门正中的毡壁上,挂着一幅成吉思汗画像。这样,我们进进出出不知对他鞠了多少躬!不就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值吗?

毛泽东在词中写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把成吉思汗比着一介莽夫。而此次内蒙之行,到处可见蒙族人民对成吉思汗的崇敬,目濡耳染,渐渐地,一个神勇的马背皇帝轮廓在心中丰满起来。觉得毛诗词着笔虽大气,但有违事实,其对成吉思汗的评语实在是自我感觉太好的缘故。

作为马背民族的首领,成吉思汗绝对不仅仅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他是一个驰骋疆场的战士。也就是说他征服世界不仅仅是靠智慧,也靠他胯下坐骑,掌中利剑。在参观成吉思汗陵时,我见到了他曾使用过的宝剑,从这柄剑,可以想象得出成吉思汗是多么地剽悍。因此我敬佩他,虽然他没有留下貌似豪迈,不可一世的诗作,但他的业绩,中国少有能与他相匹的。

成吉思汗在征服蒙古各部落的过程中,建立了军事、政治、护卫、宫务管理等制度,制定了法律条例,他命人用维吾尔字母拼写蒙古语言,从此,蒙古有了自己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经济、文化的兴旺发达。蒙古统一和强大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从公元1205年起,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朝,然后又征服了中亚、西亚的许多国家,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畔。当时冶铁、桑织、农业、航海、贸易、天文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边疆各少数民族间也有较好的睦邻关系。

试问,中国历史上,还有谁能比得过成吉思汗?不错,成吉思汗能够弯弓射大雕,但我说,他不仅仅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地看,成吉思汗的一生有功有过,但他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是应该的到肯定的。

因此,我理解了进蒙古包,必须先向成吉思汗鞠躬的道理了。

 

寻觅的是感觉

那年秋天,割草机将小区里的草坪剃得刷平,剃下的草屑一堆一堆的,在太阳底下散发出清香。入晚,我在阳台上,呼吸着这再熟悉不过的草香,浮想起当年牧马的时光,竟然心绪不宁起来,是草原的气味——清新的青草香味,强烈地刺激了我,便对妻子说:我要回草原看看。吸引我们去内蒙的,不仅仅是草香,我们要寻觅的是当年草原上的感觉,那具体又是一种什么感觉?我和妻子也说不上来,反正一个冲动,今秋,我俩一同请了公休假,真的来到了草原。

出呼和浩特市区,很快就可以见到连绵的田野,庄稼正在收割,夏日浓绿的青纱帐变成了一个个谷垛,整齐地堆放在田野里,一个,一个,直到远远的青山脚下。车行中,我突然要司机兼导游小张停车,他以为我要方便,我说想到路旁的谷堆上躺一躺,小张谔然。路旁垛的是糜子,刚刚割下,还新鲜着呢,我俩舒舒服服往上一躺,顿时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是对大地的眷恋,是对青春的怀念,那三十年前的感觉,竟忽悠一下,若隐若现地出现了。虽然那感觉稍纵即逝,可我们清楚地感觉到了,这正是我们三十年来魂牵梦绕、苦苦寻觅的那种感觉!

我和妻子下乡在同一个集体户,我放过马,与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参加过草原灭鼠队,整日在草原上“剿灭”田鼠,自然比我还谙知草原的魅力。有人对我们自费去塞外草原不解,认为同样花钱,为何不去海南?是的,海南值得一去,而我们不约而同的却先选择了草原。我们多想再看看那望不到边的草甸子,大片的玉米高粱向日葵和冉冉的炊烟;再听听鸡鸣犬吠,牛羊哞哞和清脆的马铃,再闻闻清香的牧草,沁人的野花和草原特有的膻臊。所以,内蒙之行,我们无所谓景点,我们要找的是感觉。导游说,你们真有意思,人家旅游要紧的是景点,你们倒好,庄稼地、土房子、羊圈牛圈都感兴趣,不是白花那钱儿了吗?

终于,在一户牧民家,我们几乎找到了所有感觉。

规定的旅游内容里,有一个项目叫“访问牧户”,即到牧民家中参观,并喝奶茶,吃炒糜子和奶皮子等。一进屋,一股浓烈的烟味扑鼻而来,其中既有烟草的味道又有柴草的味道,这种混合味道我们是最熟悉不过的。由于尚未入冬,这味道还不完全,待入冬后,门窗一封,家家户户的味道就是烟味、蒜味、膻味、酸味的大混合,一直要到春暖花开,这混合味才会慢慢消退。如果说这种味道也是我们要寻觅的,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虽然如今我们已完全不能适应这种味道,但它已经勾起了我们对插队生活的回忆。

奶茶淡而无味,酸奶疙瘩难以入口,炒糜子也回潮变得坚韧,唯奶皮子极好吃,醇香可口。我把小碗里的奶皮子一扫而空,问额吉:请再来一些行吗?我想因为放牧的限制,牧民已没有多少奶制品生产了,看看他们的畜栏里,空空如也,我们尝的东西或许就是从外面买来的呢。我担心,如果牧民承受不起购买奶制品的负担,他们自古沿袭下来的生活习惯将如何延续呢?眼下,他们已经试图开垦草原,许多地方种上了玉米和高粱,可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得而知。

无草可逐,牧民只好定居了,我们惊喜地发现,牧民的住屋竟和我们当年住的屋子一模一样,连园子、牲口圈也大致不差。呵,这儿距我们插队的地方还有两千公里之遥呢。在这户牧民新屋的旁边,我们发现了原先的旧屋,这些旧屋有的废弃了,改作了羊圈,有的虽还住着人,但主人显然已经远游,不知是去城市打工还是追逐水草去了。我们在屋前和羊圈旁,拍了许多的照片,留作纪念。照片中的场景,是我们三十年前的生活:低矮的土屋,腥臊的羊圈和辽阔的草原。妻子对我说,这会儿她才找着了当年的感觉。

久违了,土屋、羊圈、马粪牛粪;久违了,草原、炊烟、车辙和马莲。

是啊,这儿的一切,都使我感慨,都使我留恋。

 

 

                                                                      2008-08-0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