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采风:吴凤庙 作者:隐于市井


 

 

  台湾采风    


  吴凤庙


    出了嘉义市,往阿里山方向行约十来公里,地势渐高,经过一个小镇,有几分热闹。宣扬气氛的原来是一处中华民俗村,其实只不过原住民歌舞而已。同昆明、珠海的类似娱乐场所相差无几。倒是旁边一座入口牌楼为燕尾式朱红拱门的庙宇,庄严肃穆,看似有些来历。那门头上写着"阿里山忠王祠"。哦,这里也就是通常说的吴凤庙。

关于吴凤的故事说起来就长了。

从前,生活在阿里山的原住民有猎取其它部落人的首级来祭神的野蛮的原始习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吴凤被派到台湾当"理番通事",办公地点设在阿里山的番社,指导原住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因为办了不少好事,受到敬重,大家有事总愿意去找他商量。

秋天到了,庄稼熟了。照例,又要到外部落割几个人头来祭祖。众人不知吴通事意见如何,便来找他商议。吴凤思量:既然来找我,我就要设法改变这种陋习。他问大家:"你们以前猎得的首级骷髅不是还有么?"他们说:"是的,还有几十个呢。"吴凤说:"这样吧,你们就用剩余的首级,一年祭一个,别再随便杀人了,好吗?"大家就按照他说的去办了。吴凤又以牛羊、布匹相送,又令官兵帮助收谷子,并亲自参加祭典。使猎取人头的陋习中断了几十年。

时光流逝,番社里剩余的首级骷髅用完了,他们又来找吴凤,吴凤捋着胡须说:"现在忙得很,过一段时间再谈此事吧!"大家见到他那为民操劳而日渐衰老的面庞,不好再说什么。又一年秋天,吴凤又拖延过去。到了第三年,众人忍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用首级祭神,神要生气,收成就无法指望了!

吴凤见再也拖不过去了,决心用最后一招感化这些同胞,便说:"你们这种风俗早晚非改不可!我与你们已有言在先,答应帮助你们解决问题,这样吧,明天一早,有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会走过村口,你们可以杀他取下首级,不过,千万不能杀别人,否则,神要发怒惩罚你们的。"第二天一早,番社里的几十个壮汉迫不及待地守在村旁,不一会儿,果然有个全身披红的人骑马缓缓而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发箭,那人应声倒地。待到他们呼拥上前一看,被杀死的竟是大家一向敬仰的吴通事!只见吴通事双眼紧闭、浑身流血,众人忍不住失声痛哭,满山的树林在晨风中发出低沉的咽泣声。哀悼这位为革除原住民陋习而献身的义士。

说来也巧,这一年冬天,阿里山下起了多年不见的暴雨,村社里积满了污水,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人们纷纷责怪那些杀了吴凤的人触犯了天神,才招致如此灾祸。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深深悔过,于是砍来了木材、茅草,盖起了庙亭,开始祭典吴凤。

每年于吴凤忌日举行祭祀。吴凤生前供职的阿里山一带,后取名为"吴凤乡",兴办起"吴凤中学"。嘉义火车站广场,雕塑吴凤铜像。吴凤墓保护完好,庄严肃穆。后人为其墓题联日:"秉浩然气,以救世心,为生民定命,立德立功同不朽。捐百年身,树千秋业,受万家尸祝,其人其事永流芳。

至于吴凤庙在什么时候建成如今的模样,未见介绍。

吴凤庙的正殿供着吴凤的塑像,并无特殊。匾额书"舍生取义",乃蒋介石所书。塑像不高,仅一公尺而已。背景是大幅吴凤半身画像,不懂这种布置的意义何在。在众教混杂的台湾,一个受崇拜的偶象独占一所庙宇的现象很是少见。后殿供的是吴凤穿红衣骑白马的画像,匾额上书"万世垂仁"。不像通常烟雾缭绕的神殿,却像是大户人家的厅堂。应该说,吴凤庙与宗教没有太大关系,仅仅是祠堂,纪念吴凤这样一位人物罢了。至于"阿里山忠王",似乎仅仅是民间对其尊称,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是朝廷给予的封号。

庙前有一株几十人才能抱得拢来的大树,被称为"神树",平常谁也不许碰它一下。举行祭祀典礼时,砍下它的树技,献在吴凤的灵前。在吴凤庙前埋有"吴凤石",记刻着吴凤的遗嘱,后人立誓听吴凤的话,不再割人头来祭神。

附近公路左侧可见朱红矮墙,即吴凤成仁地,立有牛肝石碑,上书"义人吴凤从难处",供人凭吊。吴凤的事迹和传说在台湾可谓家喻户晓。

民国六十三(1974)年,嘉义县政府遵行政院蒋经国院长及省政府谢东闵主席指示,将庙之东西两厢装修整理,设立吴凤史迹陈列室及会客室,以供瞻仰。号召公务员的献身精神,提倡做大事不一定要做大官。但是今天我所看到的的陈列室却冷冷清清,除了我没有别人,只是我在此读得了有关吴凤的资讯。也许是很久没有贵客到来,会客室的一半改成了小卖部,出售一些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的纪念品;另一半则在卖吃的,诸如关东烧一类的方便食品。

吴凤庙前庭左侧,植有菩提树六株,今长成,冠盖枝桠交错,相互拱抱,形若一巨树,民国七十二(1983)年二月十四日谢副总统东闵先生莅临观览,大加赞赏曰:"名之为牵手树可也"。于是,"牵手树"也算此地是一景。顺便提及,闽南方言称呼妻室为牵手,喻夫妇亲爱扶持之意。不知当初谢公是比喻汉人与原住民牵手还是外省人与台湾人牵手,要是今天,可以牵强附会地说是海峡两岸牵手了。

大家知道,吴凤公当时所任的"通事"官职,是一个低级的公务员,而究竟相当于今日什么官职呢?"通事"官名,初见于三国魏时,其义一为"通达政事"一为"通译言语"。依据史籍记载,清康熙二十二(1683)年八月,将台湾收入版图之后,为了便利安抚山番,不久便有了"通事"官职的设置,故通事又称"理番通事",由当地知县派任和统率。其后汉人经常侵越番界开垦,归化了的熟番也逐渐随从汉俗,民番杂处,纠纷和须交涉之事愈多,乾隆三十一年设置南、北两路理番同知,北路驻彰化,南路驻府治(今台南市),管理民番交涉事务,于是"通事"也就改由同知派任和统率了。同知的官位和薪俸约与知县相等,是特设管理山地行政机构的首长,诸罗县(今嘉义地区)的番社属于北路理番同知的管辖范围。

吴凤所任的"通事"官职,比知县或同知低一级,是知县或同知管辖下的一个机构首长。那么,一位通事管辖多少番社(今山地村)呢?依据台湾通史吴凤列传所载:"吴凤……为阿里山通事。阿里山者,诸罗之大山也,大小四十八社,社各有酋,所部或数百人,数十人……"。于此我们知道,吴凤是四十八个番社的通事,其管辖的行政区域也可能超过今天嘉义县的吴凤(山地)乡。这么说,通事官职是否完全相当于今日的山地乡乡长呢?那又不尽然,因为当时每一番社以酋长为头目,世袭、统领社内众男女。乾隆年间,为加强社与社之间关系,倡导联合同盟,推选优秀头目为盟主,综理各社之公共事务。而通事的职责则在于对官办理社事。当时大概每一番社联合同盟配合设置通事一人。通事之职权包括有今日之司法、地政、教育、社政、农商、警政及税务等等,尚较今日之山地乡乡长职权为大;但统领众人举行祭祀、狩猎、农事,以及其它公共事务,则系由各盟主及番社头目自治管理,此又与今日之山地乡乡长的职权有所不同。若勉强比照现代官职,可以约略相当于今日一位官派的山地指导员来形容。不过,无论如何,因为清朝的官等分为九品,一位知县或同知,也只是七品官,至于通事的官等,则应仅为八品,甚至九品了。所以说吴凤是一位基层的低级公务员。

吴凤庙历史悠久,人物个性鲜明,在流行拜神的台湾理应香火旺盛。可是事实不尽然。因为吴凤的故事听起来有些贬低原住民,当今的原住民也讲究文明,他们不愿意再揭自己的疮疤,把祖先说的那么野蛮。自从台湾民主气氛渐浓,原住民的选票不容忽视,政界要人就不再推崇吴凤了。没有政界的推崇,吴凤庙就门庭冷落了。

除非是像我一样的好事者,对传说、对考证亟感兴趣。一般的观光客打从这里经过去阿里山,至多只在民俗村稍作停留。虽说两处共享一个停车场,人流却左右分明。

我就是喜欢这种能够找出些话茬儿地方,僻静一点好,人声嘈杂就没了静思养心的兴致。当然,我也为文化格调与商业利益相左而惋惜。

吴凤庙,一个遭遇冷落的古迹,渐渐淡岀人们的视线,正在被故意地忘却。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