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与自然之七:风 作者:老例



《易/说卦》云:“桡万物者莫疾乎风。”即是说,世上最能折腾、搅和万物的就是风了:换言之,风是大自然中最敏感、最活蹈的因素,其本身摊然热形然状,却能使世间万物随其动容变形。四季嬗递,春荣秋凋,莫不见诸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舟瓜洲》),“草拂之(指秋风)而色衰,木遭之而叶落”(欧阳修《秋声赋》);而风又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最佳触媒,即通过触觉这一人对外界最直接、最切身、最敏感的感受,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直接刺激、触发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风在古人创作中便为常见且重要了。 

古人写风,虽然有别出心裁者,如黄青老作《柳絮风》,谢宗可作《藕花风》,还吴伟业作《八风歌》--不厌其烦地写“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又如岑参边塞诗写西域异于中土的风也令人耳目一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能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但是,古人写得更多的还是常见的“四季风”,尤其是春秋二季的风,原因就是《古典与自然之二:桐》中说过的,春秋是冷暖转换之季,自然界变化最明惑,而人对外界自然的感受也最敏感,于是,春秋二季风的表现就尤为突出了。 

屈原就很优美地吟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风之袅袅,一如湘夫人思君之柔情;荆柯则很悲壮地放歌;“风萧萧号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风之萧萧,亦似荆柯报主之壮志。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固然意气风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大风歌》)武帝刘彻宇内清平,便就气定神朗:“秋风起中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创世霸主与守业明君的底气分野,似乎就由对风的感受见出。跟和熙的春风相比,萧瑟的秋风更显刚劲悲愁,鉴湖女侠秋瑾就说得很明白:“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昨夜风风雨雨秋,秋霜秋露尽含愁……自是秋来最萧瑟,汉塞唐关秋思发。”(秋瑾《秋风曲》)秋瑾对秋风的理解如此深刻透撤,难怪她就义前只有那一声令人肝肠寸断的喟叹: 

“秋风秋雨愁煞人!” 

或许是世事不尽人意者多吧,惹人愁绪的秋风跟人的感情纠缠特深,情景交融之作触目皆是,正所谓:“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和熙温软的春风虽然也用以抒发愁怨情怀,如:“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但相对而言,更多见明丽清亮之境,“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舟瓜洲》)“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但还应该承认,这些景色中多少也融汇了某些喻意,尤其后二例,春风的喻意更是明显。 

有些喻意突出的诗词,风的意象便带有比拟的意味了,如;“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那南风可真是有情有义,将女主人公的相思梦吹到她男人所在的西洲。“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这里的东风,其实就已是“恶婆婆”的代词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春风哪会跟玉门关结梁子呢,那是说浩荡皇恩到不了这山高皇帝远的西域呵!“楚魂寻梦风si(风+思)然,晓风飞雨生苔钱。”(李贺《巫山高》)这可就是虚幻世界中的风了,那楚魂四处寻梦,当然会搅得凉风飕飕的了。可以说,像这类带有比拟性的风,是有那么个亦虚亦实的特点,借风的形态表达“别有”的用意。 

当然,不同的人写风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有时还会带出不同的性格与风貌来,比如诗仙李白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你不可能不感受到那潇洒豪迈的气势。诗圣杜甫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不可能不感受到那忧国忧民的心声。诗佛王维云:“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与上人山院》)你不可能不感受到那空灵幽寂的禅意。诗鬼李贺云:“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xi su鸣旋风。”(《神弦》)你不可能不感受到那阴森凛然的情境。 

就从咏物诗的角度看吧,何逊《咏春风诗》云:“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那么轻和,那么委婉,阴柔味浓郁,画面细腻而狭小;李世民《咏风》则云:“萧条起关塞,摇扬下蓬嬴……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那么苍劲,那么沉雄,阳刚气十足,境界粗犷而寥廓。实可谓同为咏物,却因人而异,亦因情而异,还因世而异。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