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文人
作者:河水
|
|||||
揣摩文人
一本小书《诙词典》,收集了一些上海方言,作者是沪上当红清口艺人周立波,此书本来谈不上什么高雅深奥,为其作序的竟是余秋雨,这也没有什么,为后生撑一撑腰,也不失为前辈的雅量。然而,颇负盛名的余先生,在书的序中几句话,让人觉得他似乎是一个青涩的后生,自负而且轻率。 “序”中,余秋雨先生写道,二十年前,当他第一次听说赵本山,第一次看赵的演出,只有半个小时,就断言“他是全国顶尖的戏剧天才”。而且第二天就在“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论述赵本山的价值和潜力……这个发言,当时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余还写道在周立波“几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给予高度肯定”了。在《诙词典》的封底,赫然印着醒目的一行字“一百年才出一个周立波——余秋雨”。 难道如今的余秋雨先生廉颇老矣,需要站在名人的肩上抬高自己,按余先生的名望还不至于此。那么,以伯乐自居?余在“序”中说“从最早发现赵本山,到最早发现周立波,我被很多朋友赞誉为‘超前二十年的文化预言者’”看来,对于做文化预言者换言之文化伯乐,余先生觉得自己当仁不让。 二十年前的事情我们已经不记得了,余先生的预言究竟保存记录在何处已没有必要考证了,不是余先生自己说出来,众多读者可能还真不知道,大隐隐于市,真正的伯乐隐藏了二十年!我以为的是,余先生公开表示自己是赵周二人的伯乐,果真如此并值得自豪吗? 赵本山的出道,大家都知有茅台酒的功劳,像赵本山这样的艺人,在东北大地很多。“四人帮”倒台后,文化禁锢逐步得到解放,“二人转”作为东北人喜欢的艺术形式得以复苏,涌现出一大批如赵本山等“二人转”新人,之所以赵能出人头地,完全在于偶然的机会和赵的聪明,许多“二人转”艺人聪明不乏而机会独缺。如果余秋雨先生看过其他“二人转”艺人的表演,经比较后得出赵“是全国顶尖的戏剧天才”,这是“伯乐”应有的严谨;如果余秋雨先生没有看过其他“二人转”艺人的表演,就敢断言,就敢作长篇发言“论述赵本山的价值和潜力”,岂不冒失、轻率?余先生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 再说周立波,他的清口的确使沪上居民为之一振,银屏上多年的俗气唯有七十以上老人依旧青睐,已经没有多少市场,因此周立波的机会来了。周许多噱头还是老噱头,时常夹杂些无聊的相互挖苦,但他胆子较大,又别开生面地搞了些有趣的模仿,结合时弊,赢得一片叫好。至于“一百年才出一个周立波”实在是言过其实。其一,清口这种形式表现方法简单,多取决于方言的运用和内容的新奇,单口相声与之相似颇多。其二,清口如果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创立时间不长且并未流行,尚不能预卜其生命力几何。其三,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周关“拗断”风波,说明“清口”已经出现危机,周怎么可能在此时与“恩人”分道扬镳的,难道甘愿做个小人?唯一的理由就是炒作,通过炒作再一次抓牢人们的眼球。如此说“一百年才出一个周立波”未免过于肉麻。 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甚欣赏其驾驭文字的水平和书中独特的语境、情怀,然这么多年过后,短短一篇小序让我倒了胃口。
2010-04-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