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瞎想瞎说录之五 ) 作者:董浩


 

 

瞎想瞎说录之五----


  原来如此   

 
    去听一个民歌讲座,惊讶地知道原来《十送红军》原来是由江西赣南地区的客家民歌《送郎调》重新填词的!!原来如此!

嘿嘿,主流媒体可从来没说过这事,是无意识的遗忘隐瞒还是故意隐瞒?讳莫如深?抑或是鄙人孤陋寡闻大惊小怪?

其实改编人家民歌又不丢脸的喽。这本来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有什么呀?非要搞得是自己原创似的。没听见老祖宗说的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怎么就不打黑了?这么严重的剽窃!法律告诉大伙: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可现在倒好,这所有权不知道属于谁了。

报载:贵州安顺宣传部称,本月已在北京对电影《千里走单骑》的导演张艺谋、制片人张伟平及发行方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提起诉讼,提请法院判令上述三方为《千里走单骑》侵犯“安顺地戏”的署名权一事消除影响。

民歌是口口相传而成,的确并无具象的作者,那么这版权所有者当归当地政府,正如安顺宣传部状告张艺谋是一个意思,其中,无非是张艺谋是个个人,而十送红军因为事关当红红歌,嘿嘿,被侵权方的沉默是可以理解的了。

拽回《送郎调》本身。

回来后在网上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听下来,竟然是如此的缠绵温馨,直白可人,比十送红军实在要好听很多很多。

听啊,为了留住心上人,姑娘竟然希望“保佑(里格)龙君落呀落大雨,留下(里格)涯郎歇呀歇夜天,年头一走年尾归,歇了(里格)一夜(介支格)当一年”。实在留不住只好“左手(里格)攀到桂树枝,右手(里格)挽紧亲呀亲表哥”。

瞧瞧,这比兴用得清新妥帖!“歇了一夜当一年”啧啧!聊解相思苦,无话可说。

听着这歌,似乎可以看见妻子送郎出远门,边送边唱,情深意长,一唱三叹,触景生情,如泣如诉,悲切哀惋,欲言又止。

可惜啊,我不知道怎么上传这音乐,谁教教我?鄙人听着歌整理歌词很辛苦的。

***************

第一乐章:无伴奏清唱

一送(里格)表哥(介支格)柜子边,

双手(里格)拿到(介支格)两吊钱,

一吊(里格)拿到零星用,

一吊(里格)拿到作呀作盘钱,

一人在外冇呀冇照应,

出门(里格)浪子要(呀么)爱惜钱。

 

第二乐章:独唱

一送(里格)表哥(介支格)柜子边,

双手(里格)拿到(介支格)两吊钱,

一吊(里格)拿到零星用,

一吊(里格)拿到作呀作盘钱,

一人在外冇呀冇照应,

出门(里格)浪子要(呀么)爱惜钱。

 

二送里格表哥(介支格)天井边,

一朵(里格)乌云(介支格)遮半天,

保佑(里格)龙君落呀落大雨,

留下(里格)涯郎歇呀歇夜天,

年头一走年尾归,

歇了(里格)一夜(介支格)当一年。

 

八送(里格)表哥(介支格)桂花窝,

拗枝(里格)桂花(介支格)来垫坐,

左手(里格)攀到桂树枝,

右手(里格)挽紧亲呀亲表哥。

花恋(里格)枝头妹恋哥,

两人(里格)实在(介支格)情意多。

 

花恋(里格)枝头妹恋哥,

两人(里格)实在(介支格)情意多。

***************

按:

1、“一人在外矛呀矛照应”里的“冇”应该理解成“莫、没”。联系下句,整句理解为一人在外没人照应,自己要小心。

2、“右手(里格)挽紧亲呀亲表哥”里的“亲”窃以为应理解为“亲吻”。

**************

抄几段魏寒枫博客:《十送红军真相——那些被异形附身的美丽民歌》中的几段。文中的省略号是鄙人加的。


……1961年,《十送红军》作为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的一首,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演于北京,从此传唱中国。

……这首歌,并非当年赣南民众屁颠屁颠跑在路边,满含深情地送别红军所唱。梁山泊式火并王佐袁文才,清洗江西本土籍共产党,裹胁政策导致乡村经济破产,军营式治民体系带来恐惧,赣南民众对红军已经是冷眼相待,甚而有领着白军打红军的情况。赣南中共控制区240余万总人口中,先后有33万余人参加红军,那送行的民众,站在两边,灯笼火把交相辉映,然而,与其说感念军民鱼水情深,不如说是凄绝送别此去不归的家属,和自己身不由己的命运。

……现有的当年史料已越来越多证明,壁垒式军管之下,参军既是血酬定律的最好体现,也是恐惧不能自主的无奈。所谓扩红,披红挂彩的背后,充满着泪水和恐惧,“反革命”三字的恐怖,导致人们害怕就能使兵员激增。虽然当年和多少年后的宣传画,“打土豪分田地”和“翻身农民闹革命”显得那么伊甸园,但这样的政策,农民革命几千年见怪不怪,丝毫不影响流寇或军管式从农民身上对金钱、粮食、劳役和兵源的裹挟与榨取。

……无论包裹着什么外衣的农民革命,最一以貫之的对立统一。所以,当《送郎当红军》调起,扎入乡愁体味优美的同时,内心有一片空间在时刻提醒,地底下,有痛苦的父母妻儿,有亡魂在呐喊。

……几万子弟背井离乡,逃荒已经绝望,这不是逃荒,而是扛枪的逃亡。那些绝望的父母妻儿,站在于都河岸,想着可能永远不归的儿子丈夫,忧心红军去后不测的命运,能不撕心裂肺、肝肠寸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最后一代唐诗图景,产于现代中国,落在江西赣南。

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留守性质的中共苏区分局委员李才莲是兴国人,1935年5月,21岁的他在瑞金突围时战死。她的妻子池煜华每天站在自家门槛上望郎归,一等71年,直到去世,因为他的丈夫曾经说过: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

早些年,我的同事曾经采访过此位老人,这个故事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它内涵的时代中大人物的传奇和祭台上小人物的凄绝,让我百感交集(此事真实度几何存疑);而以共产党的被遗弃者写进历史的吴法宪,则用无线凄凉的笔调,描述除他参军以外的作为平民的一家七口,因围剿、还乡团原因,死掉六个,最后孤苦的父亲流落街头,贩卖黄烟直到解放,可还未见到衣锦还乡的儿子就不幸离世。考虑如此,则于都河的送别,撕心裂肺当有之,然而,这和“恩情似海不能忘”、“撒下的种子红了天”的咏叹,就是两码事了。

……这首歌,赣南民众可能不会唱。但最关键的是,那时压根没有这首歌。这个我们已经知道。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作些有意思的说明。

《十送红军》中,三送红军到拿山,七送红军五斗江,十送红军望月亭,加上下了山、过了坡,上大道,这是彻头彻尾的井冈山地名和路途。而那时,我们的红军长征,按官方定义,较为客观的出发地表述是: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党政军首脑机关撤离瑞金,于10月17日傍晚在于都率领8.7万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瑞金、于都是赣南,井冈山是吉安,中央、红军和毛泽东那时侯早就在赣南的瑞金红都了,吉安湘赣界的井冈山1929年就撤了,谁送啊?你看这歌情深意切,肝肠寸绝,天知道不仅时间挪位,空间上更是睁眼撒谎。或许赣南送别,领头的是博古他们,加上毛很背,比不上当年红色山大王的风光,于是事过境迁,就来他个乾坤大挪移,这种事情,没少干。

……那优美的《送郎调》,是客家离人和思妇的乡愁。……优美凄凉的旋律,最后通过置换新词,成为《十送红军》,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通常被一个或一群共产党文工团的美丽女子,穿着现在已经没有的乡间清纯打扮,站在路边,向那些满负荷尔蒙的红色军人,忧伤而多情地挥手。客家夫妇的深情送别,就这样天衣无缝地转化为以赣南女子为形象代表的赣南民众对红军的依依不舍。

……所以,每当少年的我,听到《十送红军》或《送郎当红军》时,总能感觉出浓重的忧伤。总想是赣南民众眼看着红军和子弟就要远离,白军和还乡团回来,那种断肠的分别痛楚的自然流露。而这,当然是一种忧伤的失败情绪。心想,红色革命中,总算还有像苏俄革命的灵性空间存在。可全然没想到,这块恢弘背景布的后面,是对客家离人思妇的情感表达空间的无情占取。

……那些发源于春秋战国年间的田头采风传统,同样行进到现代中国,成了铺天盖地的异形式侵入。那些不缺才思和土地精神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不再是爱情和美丽的使者,所做的不再是乐府式抢救和收藏,而成为官方权力控制下,无孔不入,无时不在的异形入侵。以《十送红军》为例,就足见一斑,据曲调搜集者朱正本回忆:空军部队领导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他们必须注明《十送红军》是民歌。而当时中共苏区负责文化教育的瞿秋白就指示:没有人谱曲,就照民歌曲调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就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

……这些偷梁换柱式妲己附身、异形入侵,从南到北,从东倒西,从汉族到另外五十五个民族,桃花过处,寸草不生。现在,是到了该恢复中华民族美丽的爱情和生活旋律的时候了。我们将要无比艰难地去捕捉,那些被偷梁换柱后早已模糊陌生的美丽的背影

1.《十送红军》本是客家采茶戏《长歌》。

2.《送郎当红军》本是赣南民歌《十送郎》。

3.《八月桂花遍地开》本是河南信阳民歌《八段锦》。

4.《东方红》本是陕北民(情)歌《骑白马》,而《骑白马》则改之陕北民歌《芝麻油》,这种一改再改,使得原来的作品一点痕迹都没有了,于是俨然就成了原创。完成乾坤大挪移。

作为这段文字的注脚,作家林子出去采风而成文章《夕阳里的歌》,里面写道:

回来后的一日,读到这样一篇小说,一个延安时期的女子,曾以美妙动人的歌喉,在动员青年参军的宣传中闻名中央苏区。她的歌声,激起了许多青年心中的热情和希望,他们怀着对革命对爱情对未来的憧憬奔赴战场。而这个女子,却永远不敢再返回家乡。因为她无法面对死者的亲人,无法面对那一个个空荡荡的只有老幼妇孺的村子。这种负疚,竟令她对战场充满了畏惧,由此而被自己的队伍唾弃了。她疯了之后,仍然厮守在队伍的四周,无论白天黑夜,都在低声慢气地唱歌,唱那些好听的山歌。

这是小说。但我毫不怀疑它来自非常真实的素材,这是每个苏区里同样发生过的事情。这样的女子,她们有个特殊的名称,“扩红女”。

 


                                                                      2010-02-1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