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自然之一:月 作者:老例


 

 

古典与自然之一:

 

上回在陶然亭跟鹿鸣风絮斗嘴,没事找事地调侃了一下那个李后主,没承想跳出个缺月JJ跟俺急,说是要为那李后主的名誉跟俺决一死战。你说吓人不?虽说俺仓惶应战赢得个生存机会(JJJ说是“死缓”),但始终对JJJ拼死维护那八杆子打不着边儿的李后主纳闷,哪儿跟哪儿呀?莫非那李姓是JJJ本家?正瞎捉摸,木头兄“援军”的帖子杀到,一语点醒梦中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木头兄进一步阐述:“‘缺月’取之於‘缺月挂疏桐’的意境,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高风;‘J’则应该是‘月如钩’的含意,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清愁;许是取於此句?”高啊高啊!俺怎么就那么死脑筋呢?以前也曾寻思“缺月”跟“J”有何关系,就没想到是“月如钩”呀!这不就追溯到李后主那儿啦?敢情是俺触犯了JJJ的大忌,调侃了写“月”高手李后主了!实在是抱歉啊!点破这一层,俺可真是对JJJ心悦诚服了,就冲她“缺月”与“J”而网名的妙思巧构及深邃蕴涵。

李后主的确不愧是写“月”高手!就看他的词吧,既有“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的飘逸,也有“花明月黯笼轻雾”(《菩萨蛮》)的浪漫,既有“花月正春风”(《望江南》)的明媚,也有“笛在月明中”(《忆江南》)的清幽。但更多的是用以表现李后主在亡国前夕及亡国之后或惆怅、或寂寞、或凄苦、或悲哀的种种情怀:“晓月坠,宿云微”(《喜迁莺》),“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待月池台空逝水”(《浣溪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而“如钩”之“月”,便是尚缺未圆之月(即“缺月”,也常叫“新月“),在李后主词中,更是跟哀愁之情紧密相连:“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临江仙》)“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可以说,如果没有“月”的意象,李后主的词还真不成样子了,“词宗”的地位,也就根本谈不上了。“月”是李后主词的灵魂,这说法不算过份吧?

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常见的、传统的意象,有丰富多样的蕴涵。除了作为一般的景色描写、气氛渲染外,“月”意象还大致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思乡”。古代文人,说起来也真有点可怜,不像咱们现在有五花八门的专业可选择,只能是华山一条路走到底--读书(就干巴巴的文科)、作官(否则就自愿或不自愿隐居)。这么一来,就不得不离亲别土,四方游走奔竞:“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干宝《晋纪总论》)这些远离故乡的游子们,常常就抱着个清冷冷的月思念家乡:“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赴洛中作》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挺伤感的,就连诗仙李太白也不能免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再有是“念人”。也就是思念亲人。游子们到处游走啊,除思念家乡外,也思念家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就是你我都熟悉的例子。这些游子特思念的还是长期“两地分居”的那一位啦,这时,月意象更是大派用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家里的那口子(也叫“思妇”),也同样思念游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思念旧日情人,也是离不了月亮:“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姜夔《暗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上世纪末红极一时的《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就是这个游子思妇传统的延续。 

讲到这似乎应该琢磨一下了:人们思乡念人为什么要跟月亮挂上钩?俺寻思大约跟月亮那清冷冷的特性有关,也就是将月亮的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啦。那为什么不说星星,星星也够清冷冷的呀?那首思念伟人的歌不就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但看古人,确实极少用星星跟思乡念人的感情抒发相联系。俺再寻思,八成是一般的星星太小,古代文人凿壁秉烛地读书,近视眼少不了,那时也没有眼镜啊?要盯着那么小的星星去抒情多累!还有,满天星斗你盯哪个?随便一个?搞不好说你用情不专呢!北斗星虽然大点,但位置却太固定了,就在北边,若你思念的人在南方咋办?(所以当年俺心里就嘀咕,东北的红卫兵唱那《抬头望见北斗星》的歌不有点南辕北辙吗?)月亮就不同了,大大的一个高悬空中,大近视也看得到,而且满天运转,管你在什么地方都挺容易逮住抒一番情。关键是,就那么一个月亮,不管天南海北的人,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你看着这月亮,你远在天边的心上人看的也同样是这月亮,天各一方的两颗心,就靠这月亮连系上啦(这就真有点像当今通讯卫星的功能)。古代的老百姓已经懂得这道理:“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 

这都只是就月亮的空间形态而言,要是从时间形态上来看,月亮就有“古往今来”的特点了。于是,除了思乡念人外,人们还常常用月亮来忆旧怀古,上世纪中叶中国蛮流行的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不就是这样开头的吗:“月亮在莲花般的云彩里穿行……”安然在《老三届论坛》上贴的《乡村的月亮》,正是一篇极为动人的忆旧思乡佳作,文中“月”意象的运用亦极为成功(还有那蓝月亮的插图),特别文末那几句:“多少年过去了,故乡的月色依旧,故乡的月色温馨依旧,在蓝蓝的天空,在河流奔腾的大地,在我的心上……”浓浓蓝蓝(blue!)的忆旧思乡之愁漫溢纸上……。古人的怀古之作更是善用“月”意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王昌龄是唐朝人却看到秦代明月,邪乎吧?但事实就是这样,他看到的的确就是秦代时的月亮啊。而你我现在看到的又何尝不是王昌龄看到的月亮?也就是秦代甚至更久远至周公他姥爷所看到的月亮?王昌龄便是利用这亘古之月,烘托出边患的历史与现状;“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欧阳炯《江城子》的“空有”之月,就像一位无情的历史老人,在冷冷审视六代繁华逐逝波物是人非徒奈何的现实江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更有别具匠心的表现。上述诸多“月”意象,皆不出相同或不同时空的范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也有类似的表现,但中间一段的表现大有超时空的意味:“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这里,时间似乎顿止了、消失了,唯有静谧而澄净得令人陶醉、令人昏眩的空间。“孤月轮”在这“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夜空是那么耀眼夺目,自然成为广袤夜空的焦点,更反衬出夜空的辽阔无垠,其空间意蕴得到了极尽的发挥。然而,“孤”无疑也意味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唯有这一轮明月。尽管沧海桑田无数,却是千古一月依然。空间的无垠与时间的无尽,碰撞、交织于“孤月轮”,一轮明月,凝聚了无限超然的时空意蕴。难怪闻一多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道:“更xio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阔、更宁静的境界!”(《宫体诗的自赎》)“月”意象的表现,似乎至此达到了至高的境界;说“月”,也应该到此搁笔了。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