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赞哈”情结 作者:丁文慧


 

 

  我的“赞哈”情结   


    在西双版纳的十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当老师,我对那一段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怀念,而那浓郁的傣族风情就是我永不干涸的创作源泉。

我的学生70%以上是傣族,由于是中学的缘故,老师和学生的年纪相差不多,在我看来没有啥代沟,只是在语言的沟通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教学,我就非常迫切的想学习傣语。而我的傣族学生就是我学习民族语言的最好老师!

其实那时傣族学生已经很会讲汉话了,而我却只能勉强听懂一些傣族的日常生活用语。怎么样才能让傣族学生喜欢你这个汉族老师呢?这迫使我动脑筋找到了最好的捷径。我发现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唱歌。我是班主任教语文课,我就找机会发挥我的特长,班会课时就尽量不读报,改讲故事。(当窗外的校长、教导主任走后)我有时还拉小提琴给他们听,这一招非常管用,傣族学生岩依轰说他的爸爸和爷爷是附近曼根寨子里有名的“赞哈”传人,他的话这使我非常上心,因为我知道会唱“赞哈”的歌手不多,而赞哈歌手在傣族的心目中就是非常受尊敬的文化人。岩依轰回到家里又如此这般地夸大了他老师的能量,这就使得“赞哈”歌手们向我这个汉族老师发出了邀请,希望我带着小提琴去他们寨子玩。

岩依轰的家离学校并不太远,当这个大小伙子用自行车带着他心爱的老师来到缅桂花盛开的村寨时,迎面就是那些傣族少女好奇的目光,这我当然能理解,也早有心理准备。我怕啥呢?我不就是岩依轰的老师嘛!再说,那些小姑娘有啥好大惊小怪的,我只是搭了一下顺风车而已!

岩依轰的爸爸和爷爷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寨子水井边的一棵大榕树下放了好几只竹凳、竹椅,还叫上了寨子里一些会唱“赞哈”的人,我知道傣族的音乐是通过赞哈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赞哈唱的调子一般是“12356”没有“47”和葫芦丝差不多,音域较窄。就五个音阶,通常称为“赞哈调”。傣族的乐器主要是类似笛子的“必”或类似二胡的“丁”,以及铓锣、象脚鼓、长鼓、大鼓等。

赞哈是傣语的译音,意思是“歌手”,表演时,往往是一人吹笛,一人演唱,或两人对唱,灵活简便,有时还配合着一些鼓声,我惊奇地发现岩依轰的妈妈也很会唱,歌声非常婉转动听,温柔的三月春风,引来了傣家小阿妹——邵多丽,她们挑着竹筒,头戴鲜花随着赞哈的歌声轻歌曼舞,身体及手臂的每一个关节都有弯度,形成了傣族特有的三道弯。我听着“尹啦嘿,尹啦嘿……”三字一句或五子一句的“莫米哎勒耐,莫米哎勒耐……”的男女对歌声,整个心情都被融化了!岩依轰就坐在我的身边充当翻译,告诉我说,他们找对象就必须会唱这些最基本的情歌。写到这,我先生就老要打岔,说怎么不找一个傣族小伙子当对象,错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一句玩笑话笑翻了两个人!

岩依轰的父亲是一位赞哈高手,他会唱傣族传统的《贺新房》、《召树屯》、《四棵缅桂》,那些越聚越多的人气就是最好的见证,我看见寨子里的人基本上都出来了,大家都凝神屏气在听,我虽然听不懂这些歌词,但直觉告诉我这歌声还是非常动听的,我把感觉告诉了岩依轰,他说:“老师,谢谢你的喜欢和夸奖!

听完了他们的赞哈,我也给他们演奏了小提琴,那两支曲子可是有备而来的(我曾练习了很多时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没想到他们是那么的喜欢和高兴。特别是那些寨子里的赞哈歌手,还非得亲手摸一下小提琴不可,我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就有了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的傣族寨子听赞哈、听葫芦丝的经历,后来我还把学校的手风琴也背去过,(那是背着音乐老师的行为,因为手风琴由他保管)当我拉起红色娘子军中《快乐的女战士》时,那些傣族的少男少女们就不肯走开了,音乐架起了我们心中的桥梁,音乐是不分民族的!我和岩依轰一家的友谊就这样突飞猛进了。

直到我回城以后,岩依轰成了西双版纳这一带最出名的赞哈歌手,我在优酷网上还看到过他的演出,他虽然有了一个新的艺名,但我还是一眼就发现了他!他曾给我发E-meil说:永远难忘那段师生情,我则说:这段情记录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段情也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了!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