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行小记(上篇)
作者:木瓜
|
|||||
滇行小记(上篇)
(一)
手里的公休和私房钱一点点充实后,出游的欲望便随天气的转暖而渐渐膨胀。但要满足它也非易事,这里要感谢那些狡猾而精明的房产开发商们,正是他们见势不好减缓以至停顿了赚钱的步伐,院里工作随之松弛,我才有机可乘,公休得以批准使用。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老婆,家务做多了不免生怨,遇不顺心事必拿我出气:明天开始自己烧饭! “不烧了,天天到外面吃。”小心地把出游想法捧出。 老婆大喜,私款征为公用,何乐而不为。家庭生活重心随之转移。 移向哪里?本人最辉煌的一次出游是到泰国看人妖,不过那次是单位给职工的福利,属于公款。现在再想出国,摸摸口袋,只觉囊中羞涩。 梦魂萦绕的西双版纳也在2002年圆梦了。 于是鼠标在网上一阵乱点:天南地北、天气地理、吃住行玩、民风习俗一一扫过。经过慎重的可行性认证及技术经济分析。鬼使神差的我又一次选定了那个恨煞、想煞的云南。 当老婆愉快地翻箱倒柜整理行装时,我开始约那些曾多次酒后豪言的“兵团战友”。电话和短信从空中带去我的期望也带回了他们几分羡慕和无法成行的理由。 不死心,电话拨到知青老友大块头那里。耳边传来粗声大气的一顿抢白: “侬寻死啊!呵是有毛病啊?02年去过了怎么还要去那个鬼地方!” 慌忙挂断,有点像犯错似的。
携程网上想检个便宜,未果,到昆明最低机票也够我俩乘火车了。同时放弃对“特价”的寻找,怕遇“红眼”(航班)。记得有次去张家界旅游,回程时半夜飞机加上误点,到家已是清晨,一夜没睡,几天后都是昏头昏脑的。 4月3日晚,我们坐在车窗边啃着自带的风鹅,列车准时地、悄然无声地向西滑行。 这使我想起了40年前下乡从北站离开的那一刻,同样的方向,列车的启动也是这么悄然无声。那次滑行把一个17岁的懵懂青年就此带进了苦难。而今天的滑行又算什么呢?想了想:就算是一种“逃避”吧。
窗外的一切不断向后退去,天黑了下来,灯光越来越稀少。列车抖动着、晃动着、“喀嚓喀嚓”欢叫着奔驰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 饭后无事,上床。 由于车厢走道和卧铺之间用板材隔开,我的上铺就像是个小阁楼。“阁楼”干扰相对要少,躺在上面尽可以胡思乱想。它使我想起年少时候我们家简陋的老屋,屋内有个木楼梯,爬上去就是“楼上”了。 在“楼上”迷迷糊糊一觉睡到天亮,懒懒地不想起来,就这么躺着,挺好。昨天拉着个行李箱上上下下,手臂和腰至今还有点酸溜溜的。 老婆睡中铺,抱怨说昨夜没睡好。好在白天没事,尽可以想睡就睡,想躺就躺。毕竟就这么一天多时间少化1000来块,哪里去赚? 想当年探亲路上近三天三夜的火车,实在受不了就钻到座椅下面勉强把身体放平,好像也没觉什么。因为终于要回家了;或者因为能够买到票,能够把大包小包的行李搬上火车,并在行李架上占据好位置已经心满意足了。人的感受总是相对而存在的。 列车在江西大地上奔驶,空中漂洒着蒙蒙细雨,地面是潮湿的。远处的山和近处大片的农田处处有新冒出的嫩绿色。 一切似成相识。30多年了,这广袤起伏的大地似乎没有变。 庄稼总是这么一茬又一茬地生长,人们在出生、成长、老去。
中午,列车员推着窄窄的小车过来叫卖盒饭,被压扁的泡沫盒盖角部龇开着,打开后见躺着一块黏糊糊的大排骨。 嫌它质次价高,泡了一碗事先准备好的“康师傅”,汤汤水水的,味道还不错。 想想这方便面确是一场饮食革命。记得当年探亲在火车上每到吃完饭时,整个车厢里都是“乒乒乓乓”铝制饭盒的声响。而现在,垃圾桶里多的是方便面的包装碗袋。 下午又“上楼”小睡了一会后继续坐在窗前“发呆”。 列车驶进了湖南大地,山近了、多了、高了,绿色渐浓。列车不时地会拐一个大大的弧型沿着山脚象蛇一样地游去。有时也会钻进洞里。
又是一夜。睡不着早早起来,茫茫黑夜偶有几点灯光外什么也看不清。 6点多天边露出晨曦,要在上海天早大亮了。由此想到脚下这圆圆的地球一时半会还没转过来。以前乘飞机心里总有一点担忧,直到降落时轮子“咯噔”一声落到坚实的跑道上滑行时心才踏实。其实这让我感觉踏实的土地不也在无垠的宇宙空间里转悠吗? 不久天大亮,昆明到了。 个子高高、干净利落的上海知青胡敏珍和她先生开着一辆小车来接我们。这出乎我的以外,有点受宠若惊。 40年了,当年下乡我们还同分一个队呢,一个月后我被调走。她的名字一经提起我还有那么一个模糊印象,而她连我的原名都不记得了。也是的,当年那个傻呼呼的丑小鸭谁记得呢? 73年她幸运地被推荐上大学,从最热的西南(版纳)跑到最冷的东北去读了四年书,毕业后分在不冷不热的昆明从此扎下了根。 近几年,我在个人博客里“随心所欲”,一些熟识知青的命运引起了她的关注,于是就有了一些短信交流并互相有所了解。 我说我叫王强。 “还是叫你木瓜吧。”这陌生的名字他觉得别扭。 在她们那宽敞整洁的新居里,我们共进午餐,品尝着上海未见的时新菜肴。 饭后我想到翠湖公园去坐坐。记得有一年探亲回农场在昆明买的是一星期后的车票,每天没事干就到翠湖公园闲逛。现在还真想故地重游。 尽地主之意的她们提议到“官渡”老街去,听说那里是昆明城的发源地。 小车兜了一个圈到了“官渡”,在那里我们品尝了昆明小吃,胡敏珍先生是云南人,他说“官渡”的小吃是最正宗的。临走,我们又带走了二个“官渡粑粑”,在腾冲时把它当早点吃了。
上海到昆明K79次 上铺476元中铺 491元下铺 509元 运行时间约37小时,晚7点10分开,隔天早上8点17分到
昆明集贸市场上背背篓的妇女,上海绝对看不到。 官渡老街正门,火车站31路1块钱可到,不过昆明2环路在修,交通堵的很呢。 老街里的金刚寺看上去有点年头了,寺后面有个庙,烧香磕头随便,没人哄着骗着你。
当晚,再次把自己放进列车的‘架子’上继续西行。 6个老外在隔壁门洞口哇哇说笑议论,大概是来寻找东方神往的“香格里拉”,手中相机闪闪的,兴奋不已。 对面中铺大个子湖南人随身带个又扁又大的纸箱搁在走廊边,不像一般行李,说是折叠运动自行车,到大理后要沿洱海骑一圈。 这玩法听上去新鲜!洱海以前我乘船游过,舱内舱外都是人,乱哄哄的。像他这样约个二三知己在清净的“海”边悠悠的骑过,下关风拂面而过,想骑就骑,想息就息,倒也自由自在。 还说前二年他把海南骑了一圈,用的是那种大号运动车。下一步打算沿青藏公路骑到拉萨。 嘿!这绝对是个美好的计划。曾听说过青藏公路一路风景美,天很蓝很蓝,还有那洁白洁白的云。 我动心了,想象自己正穿着那种鲜艳的运动服,戴着有点尖尖的运动帽子,坐垫高高的,在青藏高原上弯腰用那有力的大腿把车踩的飞快,美好景色扑面而来。啊!多么自由,爽快! “事先约驴友同行?”我羡慕地问。 “不用,青藏公路上随处可遇。”随处可遇?我的认知又落后了。想到那些年除了“革命理想”外,一般百姓个人欲望和追求被挤压到近乎没有,过日子都艰难。时代到底不一样,现在,有这么多人追求自己喜欢的、自由的生活方式,这真是让人欣慰的社会进步。 和我一样他还在上班,只是利用每年15天假期出游,还说也曾当过几年知青。 人与人就是不一样,十年知青生涯损害了我的健康,而他还是那么强壮。我的二条瘦腿肯定是蹬不动了,当然有钱买辆车作自驾游也挺潇洒的,可惜又没那个实力,现在只能是乘车游了。 能游就好,咱“比下有余”。
5点多到大理天还黑着呢。出租车在冷清的路面上一会就把我送到汽车站,买好上午10点到腾冲的票。 7点天才亮,想吃点什么,跑一圈都是“洱丝、洱块、米粉”什么的,真是一个地方一种习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街上晃一圈,见地上人行道铺的是碎大理石,想想挺有趣,到底是大理┄┄。
豪华空调大巴平稳开出后一转就上了大(理)保(山)高速。 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满目青山,空气清新而凉爽。从上海钢筋混凝土森林和拥堵的车流里“逃”出来的我们真有一种扑向大自然怀抱的感觉。 这感觉使人愉悦,也许是我们那老祖先在大森林里生存了多少万年后刻下的印迹,如今已浸透到了我们血液里,是潜意识的。一旦人们走进这绿色自然的时候,它就猛然被激活了。 山,远处近处都是山,连绵而起伏,转过来是山,转过去还是山。高速公路沿着山脚,沿着山腰,有时也会爬到山顶蜿蜒地向前伸去,有大山阻挡绕不过就钻它一个洞、有深沟阻隔就架它一座桥。 车厢里电视放着无聊透顶的香港搞笑片子,一些当地人张着嘴巴津津有味地看着。 依旧贪婪地望着窗外。当公路从一座山拐到另一座山时,转头望去,刚走过的这条宽阔而平坦的路就像一条薄薄的“腰带”嵌在山腰上,似同玩具。 想想现在修条路好像也没见费多大事。这才多少年呵,到处可见这平展展的高速路哗哗地向远方伸去。靠什么呢?靠的是钢材、水泥、机械设备和技术等,要像咱年轻时在农场那样卖死力气,累得贼死干到猴年马月也不成。 车过保山不久高速公路结束,路面陡然窄了许多,但依旧平坦。 车子拐进一条山谷,中午的太阳热烈地照射着,路边芭蕉树懒洋洋地伸展着宽大叶片,一蓬蓬的竹子向上伸展着的枝叶,稍远处山上长着灌木和杂草,没一个人,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想不起来,可能是梦里。
在路边极其简陋的小店里吃了午饭,门口摊位上农妇极力叫卖水果。特新鲜的杨桃2块一斤,一咬都是清凉的甜甜的水分。还有一种象小番茄一样红红的羊奶果,1块5一斤,老婆一尝说酸,没买。估计营养价值肯定不差。 饭后车子一直往上爬,不久看到了一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牌子,心里不免有了一点激动。 高黎贡山对我来说曾经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是遥远、神秘、高深的代名词。今天,我大老远赶到这里,从东海边到西南面边陲,亲历它,觉得很有意义。 很长的一段路,感觉车子像钻进森林,到处都是高大密密的树,树间是灌木杂草。 有树林的感觉真好。 路边见到一个木材检查站的小房子,心想,要不是它行使责职,还有森林吗? 一路下坡前面是个大平坝,奇怪?这高黎贡山就这么算翻过了?这让我多少有了点失望。原想它应该是非常雄壮,车子在险峻而曲折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终于到山顶,一览众山小,大家欢呼。怎么现在不知不觉中就过了?要不是那块牌子,还真不在意它。 方便的交通似乎同时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如果乘飞机,大概只能见到一片耀眼的白云。 从前,那窄窄的山路林间肯定是马帮叮当,还有土匪和强人┄┄。 腾冲快到了。 高犁贡山挡住了来自北方寒流,南面暖湿空气给了这块土地以充分的滋养。一路植物茂盛、绿色葱茏。 下午3点半,豪华大巴开进了腾冲那简陋的小汽车站。
“可那点?”(去哪里)上车后出租车驾驶员问。 去哪里?人生地不熟我也不知道,找个宾馆吧。突然想到网上“驴友”提到的政协招待所。驾驶员一听就知道,很快送到,热情地帮我们提箱子。 气派而宽大的厅里空荡荡的竟无一人,正怀疑是不是搞错了,探头探脑往边上一拐才见一个柜台,柜台后面站在一个笑眯眯地腾冲小姑娘,于是问价、看房、交钱拿钥匙。 行李箱拖进房间,感觉到家了,往床上一躺,松了口气。一路过来还没好好安定过呢。 浴缸里哗哗地放满温水,把身体往里一放,舒服。出门至今连脚都没洗过,慢慢泡吧。 晚上深情地对老婆说:“当年咱穷,现在就全当它新婚蜜月旅游吧。”“神经病!都老夫老妻了。”
昆明到大理票价93元(下铺)90元(中铺) 大理到腾冲车票(107块)。每天二班,上下午各一班。 腾冲车站打的到市区10元,市内出租一律5元
招待所前绿地旁有一座54军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塔下有蒋中正的题字
和顺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乘车一会就到。县城本来就小,这点距离要放在上海恐怕还没出内环,而这里已是一派田野风光了。 听说这里是侨乡,6000人的小镇里有1万多人侨居海外。但对于我一个游客来说也感觉不到,没亲没眷的,放眼望去只是一般乡村。大概是地理条件原因,历史上这里人出国到缅甸去或者再往东南亚走可能要比去内地要方便。其它不说,光高黎贡山就够他们翻一阵了。这或许就是侨乡存在的主要原因。 “和顺图书馆”就是旅缅华侨1928年资助创办的,藏书8万册。 图书馆的牌子挂在路边小门洞上,进去后是个很小的院子,往上走几步台阶是幢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造型格局极具地方特色。估计原来是个大户人家的住房。 几个年轻妇女在桌子上整理一些古老的线装书,后面有几排书架,不对游客开放。张望一会转到楼上,见一年轻的姑娘在电脑前专注的忙着什么。其它门都锁着。 一圈很快转下来,结束。这个景点只是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而已。 它的存在使我想到了我们国家曾经经历过那么多“革命”和“运动”,这些难道都没有将它毁灭?也许这就是侨乡特有的人文条件,或者借了“天高皇帝远”的光吧。 于是就物以稀为贵了。 号称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藏书楼
2. 腾冲4月的早晨气候非常宜人,空气清新而凉爽,而一到中午,太阳光就显得强烈起来,似乎已进入到初夏。 沿着和顺那条弯曲的柏油路一直走到“水上人家”餐厅。选了个露天的位子,服务小姐帮我们撑起一把太阳伞。 这里傍山依水,环境别致优雅。点了腾冲特色名点“大救驾”,早闻其名,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端来一看,其实就是炒洱块。太油了。 有名的腾冲特色“大救驾”,其实就是炒洱块。15元(水上人家)
“和顺小巷”是坡下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路面是一块块满是细孔的黑色火山石铺就的。路旁不太宽的河里有零星鸭子悠哉地游着。河岸杂草丛生,有人坐在灌木丛里钓鱼,河的那一边是大片的农田。有种毫不修饰的祥和氛围。 一路慢慢的走,见前面河里铺了一些条石,当地妇女在洗衣服,觉得挺有乡村和地方特色。多年来生活在城里,见此景不禁感慨:人和自然其实原来就是这样和谐相处的,现如今还有多少这样的河流可以这么放心使用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顺”妇女洗衣
北海在腾冲县城的北面12公里远。属亚热带火山熔岩堰塞湖沼泽湿地。 出租车送我们到农家,下车朝路下一看,不就是乡下的一片农田和小河沟吗? 在农家饭店点了几个没见过的野菜,烤了一条鱼。 休息一会,换上长筒套鞋,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到下面亲身感受一下湿地。 这里四面环山,大部分地方都已被开发为农田,所谓湿地只是一块实在无法利用的沼泽地。走一步陷一步,听说草甸子下面是水,不过没有漂浮的感觉。不知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走的是不是这种。 踩完湿地上回到农家,饭菜已经烧好,一边吃饭一边时不时地驱赶凑热闹的苍蝇。 (北海湿地)花钱买罪受 我也来试试(北海湿地)
热海在城南10公里的地方,是云南西部最大的热气田。火山温泉全国就数它有名,来腾冲其中也是冲着它的。 早早的起来,在热海路口乘破旧的小面包车半个多小时就到热海公园。 公园里青山绿水空气格外清新。慢悠悠在小路上走着,这里除温泉特色外也是一个景色不错的公园。 大滚锅里温泉翻滚,表面上水泡不断地生成和破裂,热乎乎的蒸汽往上冒,好似下面有个大火炉在日夜不停地烧。 泉水如此沸腾,我想就在这地下某个深处一定有滚烫的岩浆。真担心哪天它会喷发出来。 公园不大,显示地热特征的各种泉一一看过,慢慢地二个多小时游完。接着就去我们向往已久的“浴谷”泡温泉。 “浴谷”就是把在公园里的一块风水宝地圈起来,利用这山野情趣和地下温泉加人造漂亮建筑和姑娘小伙殷情周到的服务,总之是要让你高兴愉快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惠。 换上我们事先带来的泳装,披上一条里面给的大毛巾,在小伙、姑娘们殷情的指点下,非常潇洒自信的沿着一条户外长廊来到下面温泉处。 十多个大小不等,造型各异、各种花样的人工砌筑的露天、半露天的池子一个接一个。特别是下面露天的池子,看上去浑然天成,显示出建筑者的匠心独具。每个池子都有一个小小的电子显示屏自动显示水温,水温被控制在38-40度之间。 什么美肤美容、这个药那个药的,还有一个叫什么酒池的,池中设计了一个大的圆木桶,有一股小水流从桶里不停地落在池子里,让人联想到做酒的作坊。听说水里面倒了白酒,闻闻确有点白酒味。 十多个池子我俩一个不拉地一路泡过去又再泡过来。不时地上来,大毛巾往身上一披,取一杯服务小姐端来的免费饮料,慢慢地喝上一口,自作主张地把自己幻化成刚刚洽谈完了一笔大生意老板。毕竟改变不了凡夫俗子命,抓紧时间在碧绿的泉水里不失时机地让自己阿Q了一把。 泡完后见露天池的上面有蒸房,进去是一条走廊,两旁是一个个无门的小房间,地上铺着席子,席子下面是什么草铺了一层,草下面是温泉的地热。学别人样把大毛巾铺在席子上,往上一躺,下面热乎乎的。汗水慢慢地沿着我皮肤的毛孔往外渗,看胸前密布一片小水珠。 真所谓脱胎换骨,连五脏六腑都颠倒热蒸了几番。 中午到二楼大厅休息。一排排宽大的沙发睡椅上面铺着雪白的毛巾。选了第一排的位置,前面是落地玻璃门,门外是架空的铺着木地板的晒台。晒台外面有大树从下面窜上来,呈上大团大片的绿叶枝条。对面是一个有点陡的山坡,山坡上长满了各种树木杂草,深浅不同的绿色浑成一片。 躺在沙发睡椅上,看蓝蓝的天上一团团白云在慢慢地移动。迷糊中睡了一觉,醒来后懒懒地躺到3点,下去换上泳装继续泡。努力地做到“物有所值”,硬是折腾了满一天。 大约5点离开“浴谷”,在停车场吃了碗他们奉送的“大滚锅洱丝”。 热海公园风景还不错 腾冲多的是火山石,你看“和顺”小路旁围墙下面那一段
去北海湿地打的30元,乘小面包车每人5元,不过要在指定的汽车站乘。人多包一部小面包车合算,先游火山公园,然后一路转到北海,一天时间足够,包车大约150元。政府规定保护湿地。正规旅游社湿地是不让下去踩的。 去热海公园打的30元,或者在热海路上坐小面包车每人5元。车很多。回来时一样,就是小面包车要等人坐满(5、6个位置)才开,时间不会长,很快。打的30元。 热海公园门票60元,“浴谷”泡温泉每人188元,时间不限。期间二楼休息厅免费送一小盘点心(10几粒水煮花生、一个鸡旦、几个很小的洋芋)。如还想吃,康师傅泡面8元,6个很小的刀切馒头10元。其它垫饥的东西没了,泡完温泉在公园停车场上面有个大餐厅,凭票送你一碗‘大滚锅洱丝’(买“浴谷”票时附送的,号称38块。) 热海公园下面有个美女池宾馆(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标房288元,免费送早餐,免费进热海公园。宾馆自己有四个露天温泉池可泡,还有一个温泉游泳池。不在“浴谷”泡温泉,在这里住一天泡泡温泉也是一种可考虑的方案。 另外,顺带打听了一下,腾冲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1800-1900元。
离县政协大门不足百米距离有座塔,我拉开房间窗帘就能看到它黑不溜秋的耸立在那里。初次见到时,见风是雨对老婆说:“你看,这里有个庙。”吃饭时我俩顺带去“庙”里看看有哪方神仙。 穿过绿地树丛,脚下的路一下变的很宽,沿着二十多步往上的台阶,仰望着我俩走了上去。上面是个上千平米的大平台,平台正中竖立着一个方锥形的塔,塔身伸向蓝天,塔座前摆放着几个花圈。 空旷萧瑟,落日金辉,一片肃穆。 恭恭敬敬地由上往下读着刻在塔身上的字:陆军54军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心头不禁为之一热,从网上和书里知道一些远征军抗战之事,为他们勇敢的牺牲精神所折服而万分敬仰。今天千里迢迢赶来刚落下脚,它就这么突然地、实实在在的闯到我面前。 塔的最上方有国民党那圆外带角的徽号,下面塔座上还刻有蒋中正的题词。这让我感觉陌生和不习惯。说真的,类似这样“另类”的东西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虽然曾在云南这个“广阔天地”里“作为”了十年,但对腾冲除地名外是一无所知。别说这个黑不溜秋的塔了,就连与当年落户连队相距十几公里的曼飞龙白塔都不清楚。 那是6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53、54军,共5个师(预备2师、36师、116师、130师、198师)的兵力对腾冲等滇西地区入侵日军发动了反攻。54军担任右翼进攻任务,他们强渡怒江,攻打高黎贡山,猛攻腾冲县城内的来凤山后包围了腾冲。随后,又历经42天的浴血奋战,全歼日军,皆时举国振奋。 20集团军的会战概要是这样记载着当时战争状况:“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 战役结束,我远征军将士阵亡8千多人。8千多人呵!战前还在说笑、聊天,转眼就牺牲了。如果把这8千多具尸体堆在一起那简直要像一座小山,这是何等的惨烈呵。 胜利后,198师在这里竖了一个塔,以告慰死去的弟兄和他们的家人。 到了文革期间,有人担心此塔遭“革命群众”的捣毁,就用泥巴把它糊了起来,上面用红笔写下了‘毛主席万岁’。也算是借了老毛的光吧,那些人不敢在“万岁”字上动土,此塔才得以保存下来。 回家路上不断回头朝那黑不溜秋的纪念塔投去了我万分敬仰的一瞥又一瞥。 晚上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为抗战死去的国民党将士们,他们算不算“革命先烈”呢? 耳边响起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句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他们是“人民英雄”。
和顺“滇缅抗战博物馆”在小路边不显眼的门洞里。 十多步台阶上去后是个不大的天井,天井二侧和正面都是展馆。不在意还以为这里是住家。原以为如此重大的题材肯定是在一个宽大的展厅里,气氛庄严而肃穆。想不到它竟存在于边远小城乡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民居”里。如同一个穿着土布衣服的老农默默地站在乡下一角,手里捧着一些破旧的东西木纳地对人们说:“来看看吧,这是真的。”幸亏没把它当作“违章建筑”。 展馆里静悄悄的,我们挨着慢慢地往下看:战场上使用过的陈旧大炮摆放在那里;老式的机枪架在那里;大把大把锈蚀的子弹和装子弹的木箱子;各种日本军刀;一大堆战场上留下的七凹八陷的旧钢盔;土黄色的已经破旧军装;日本人曾用来煮人的铁桶;发黄残破的各种文件、信件;放大的各种老照片┄┄等等。 虽然没有经历那场战争,但当这些东西汇合在一起时,我似乎看到炮弹在空中呼啸飞行的弧线,落地后弹片横飞;听到美国飞虎队的飞机在天空中轰鸣,炸弹哗哗地倾倒在日本人的阵地上掀起巨大的土浪;看到我远征军的将士们在弹雨中冲锋;到处是鲜血和尸体;日本兵被击毙在战壕里,尸体横七竖八;最让我感动的是腾冲人民不屈的抗战热情。抗日县长张问德挥笔写下《答田岛书》;腾冲几十万民众日夜抢运军粮、弹药,老百姓弯腰向前用力拉着绳子,绳子后面是巨大的石碾,为抗战运送急需战略物资的道路,就是腾冲人民用这样原始的人力修成的;部队打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运送伤员、送水送饭,“摇旗呐喊”。 这是曾经存在的一段历史,是国民党部队和腾冲人民共同抗战的历史。 历史尽可以颠过来这样说,倒过去那样说,也可以不让你说。但在史实面前,任何虚假和抹杀都不复存在。 历史的脉搏在沉重、有力跳动。我为中国军人的勇敢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他们付出如此的牺牲而悲痛。为腾冲几十万民众和抗战官兵在奋起抗战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而深深感动。 展馆最后,挂在墙上的那句话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进国殇墓园大门准备掏钱买票,管理人员说不用。得知从去年9月开始免票,这决定让人欣慰。 进门是一条笔直的路,路旁排列着大树,二边是大块的草坪,草坪上有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雕塑,还有纪念墙等。路端头是忠烈祠。二侧是滇缅抗战展馆,里面实物没有和顺那个多,许多内容和图片相似。 忠烈祠大堂里摆放着腾冲各界敬献的花圈和鲜花。一眼看到墙上国民党的党旗,觉的很不习惯。大概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多了,那种潜意识已经深印在脑子里猛一下还没调整过来。 国殇墓园忠烈祠大堂,猛一看还不习惯。 转到大堂后面,举目环顾,整个一座小山全都是密密排列的墓碑,顿觉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双腿沉重几乎挪不开步。 每个墓碑上都刻有姓名、职务、军衔。这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曾经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身穿军装手里拿着枪,稚嫩脸庞也许还带着几分疲惫。他们在说笑,抽烟喝酒,谈女人。对于入侵鬼子,他们充满义愤。战斗开始了,弹雨纷飞,他们冲锋,因为一颗飞来的子弹、一发落下的炮弹就再也没起来。化着了泥土永远地留在腾冲这块土地上。 战役中远征军阵亡将士8000多人,其他的伤亡上万人。 战后,人们把尸体火化后用汽车运到这里,再把骨灰装进一个个罐子里,罐子埋在土里,于是有了这个墓园。 墓园里只竖立着3000多块墓碑,而且并不一一对应下面的骨灰。 越往上走,空气似乎越是凝重。眼前是园中瑟瑟的松树,是六十余年的宁静。脚步不敢太重,生怕惊扰了烈士的英魂。俯身注视,双手轻抚,碑上的凉意浸入心田,只因它昨天是炽热的鲜血。 战后每年清明,人们在这里举行公祭,纪念那些为抗战牺牲的将士们。50年代公祭被停止。 文革期间,这里三千多块刻有远征军官兵的墓碑被红卫兵尽数砸毁。另有人觉得不能留下"国民党反动派"的东西,于是在墓地里埋下炸药要将其彻底毁灭。听说是腾冲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坚决反对才得以保存。 动乱年代腾冲百姓依然如同抗战期间一样大无畏地保护这些长眠与此的子弟兵。 仰天长叹啊,击节扼腕。中华民族伟大!腾冲人民伟大! 墓地中央山顶上高高耸立着一个纪念塔,一条窄窄的石阶路直通塔前。塔的造型同我住的招待所前那198师的纪念塔差不多。远远地我见有个中年男子在塔前低着头,怕打扰他,我俩从另一条石阶路上去,在塔前,见他点燃了一支长长的雪笳烟,吸了几口,而后恭敬的插在塔前的鲜花丛里。 不知道他是谁,估计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旅游者。 他走后我上前,见雪茄还在冒着缕缕的青烟,塔前除了许多鲜花外还摆放了好多个白酒瓶,他让我好感动。我似乎听到了一个有点颤抖的声音从酒瓶和鲜花中传出:过节了,来,弟兄们,喝一杯吧,抽支烟。
无名烈士墓 碑碑屹立 昭日月 抗日将士魂 个个腾飞 冲云天 (肖忘题)
来风山就在我住的招待所后面,这里有许多历史上留下的民间墓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日本人占领时在上面建有工事并在随后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改革开放后在山名后面加上了“国家森林公园”几个字。从此森林被保护,墓地也另辟地块。。 公园去年开始免费开放,许多腾冲市民在这里晨练。 沿石阶路往上,山坡上到处可见历代古老的坟堆和石碑,到处是高大的树木遮天盖地,空气异常清新,同这里相比,上海崇明的那个森林公园显得不那么“森林”了。 一路爬到山顶,见到了当年打仗留下的炸弹坑告示牌。坑里一棵大树直冲蓝天。山顶上有一座小小的文笔塔,一口气转到十几层的塔顶,腾冲全景尽收眼底。在他人的指点下,我看到了那个曾经让我游了一天的“和顺”如同一小堆砖瓦铺洒在远处的山脚下。 天下起了雨,没事与一腾冲小伙子聊了起来。他说这塔下面当时是日本兵挖的地道。山上这些树都是战后长起来的,当时都被美国飞虎队的飞机炸光了。 回来路上遇一当地晨练老人,炸墓的事就是他告诉我的。他说当时腾冲百姓是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它,边说边用手做了一个砍头的姿势。一路上他指给我看当时日本人挖的那些战壕。没他指点我根本想不到这是60多年前战争留下的痕迹。他告诉我,和顺那个“滇缅抗战展馆”里的许多东西是文革时乘乱从国殇幕园里搞去的。他说他家里还有一把日本人的战刀,至于那些子弹钢盔当时多的是根本就不希奇。 “你看过足球比赛吧,当年打仗腾冲人跟在部队后面远远胜过现在的球迷,那种场面哪儿有?没有,肯定没有,只有我们腾冲才有。”感觉得出他作为一个腾冲人的骄傲之情。 战争打到了这个份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他还告诉我,当时打仗的时候,国民党部队也有逃兵。战争结束时,一些部队没钱发饷,于是就地宣布解散。 “遣散是不是要发一笔遣散费?”我问。 “没有,那来的钱,解散就解散了,谁管。”后来有许多人就留在了腾冲,文革及以前,不少人为了生存就装聋作哑地瞒着这段身世。 这就是历史事实的一部分,它不会影响到当年国民党军队在抗日主战场上作出的英勇奋斗和牺牲。对于历史事件,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将其完美化,理想化甚至于史诗化,更不能否认这么一个血肉长城的事实。 来风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
去国殇墓园打的5元,墓园门票网上说20元,我去那天没收,后来得知从去年9月开始取消。 墓园边上100米是叠水河公园,有一个瀑布,公园虽小景色不错。门票20元。 去和顺乘有“和顺”字样的小面包车,每人二块。当然乘6路公交也可,一块钱,下车走1000米左右,有点累。打的没问过,不会超过20块。和顺门票80元,满60岁凭身份证半价。如不参观它的景点(8个景点)应该说是可以不付钱的。回去时停车场上停着有小面包车,如果不想等它坐满,直接送你回家,1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