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
作者:中条山人
|
|||||
中条山的日子系列【之十三】 此系列文章谨献给中国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1968----2008)
义军是北京知青,非常有才华,会拉小提琴,二胡,很有点音乐细胞。也唱歌,但嗓子不好,象把竹竿撅断了用那断面去戳人家耳朵。我批评他不要只痛快自己,要考虑别人的健康。不过现在这种唱法很流行,象姜文、臧天朔等。看起来太前卫了也不行,义军比姜文早了十几年,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古语: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义军还打篮球,投篮很准,上篮也很漂亮,但是扣蓝不行。他一米七八,我一米七九,我却没打过篮球。偶尔跟他凑乎一下,投篮十投九不中。我向他请教,他说,你要是想进球,就不要对准篮筐投。 我俩在一起工作了两年,后来我调到别的单位,但仍经常在一起,直到1981年我调离山西。1980年我回天津,跟我的堂兄学习裁裤子。他让我买一块布,然后一边剪一边给我讲,十分钟完事。我觉得他讲得太快,让他再给讲讲,他不给讲,说你这脑子讲十分钟都是浪费。我深信这决不是在夸奖我。没办法,我买了一本裁剪的书,天天看,天天琢磨。过了半月,我带着一把“张小泉”的裁缝剪刀,穿着自己裁的一条裤子回到山西。见了义军,我说我教你裁裤子吧。他特高兴。他会缝纫,缝纫机踩的特溜,线走的特准。 我们把一些旧裤子拿来改,穿上很精神,我们叫做粗粮细作。然后我们就到处求别人,您买块布让我们给您做裤子吧!我们不要钱。人家说,你不要钱,买布可是要钱的呀!我们只好自己买布给自己做,做完了穿在身上现身说法,终于有人相信我们了。先是给小孩子做,慢慢的给大人做。当时流行喇叭裤、筒裤和包腿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把书上一些数据和位置做了大胆修改,做出的裤子更合体更舒适。 一次供销社的一个北京知青从深圳带回很多布料,我花了十块钱挑了一块烟色的,准备做一条喇叭裤。我裁,义军来做。由于太追求合体,我把膝盖线往上抬了许多,没想到抬得太高了,穿不进去了。放也没量,我俩有点见傻。十块钱是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可不是小数目啊。后来他灵机一动,说,走,咱们上街去转,看谁的体型合适,把裤子卖给他不就完了?在街上我们物色到一个十七八的小子,是县城的待业青年,留着个长头发,叼着一支烟,无所事事地在街上转来转去,个子和我差不多,比我瘦。就是他了。 县城有些待业青年就象小混混,说话狂横,看谁都不用正眼。他们常常穿戴的很时髦,以显示他们与众不同。这些人不惹知青,在他们眼里,知青是老混混,是他们的祖宗。 所以我们找到他时,他特客气,受宠若惊。我们告诉他,有条裤子,颜色特棒,裤型也特棒,可惜我们穿着有点瘦,估计他能穿,问他想不想试试,如果合适,就转让给他。他高兴坏了,好像我们不是卖给他裤子,而是给他颁奖。 我们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取出裤子让他试,一试别提多合适了,那小子马上说:我要了,多少钱?我们说20块给你,我们也不赚钱了。那小子立马从身上掏出一把钱,抽出20块钱给我们,脱都没脱,提着原来穿的裤子,得意洋洋地走了。我俩面面相觑----妈妈的,他比我们有钱!要少了! 后来,我调回河北的时候,正赶上义军厂里发工作服。他没要,而是要了一块劳动布。他要送给我一条裤子,还是我裁他做。那条裤做的好,膝盖线往上紧包,往下小喇叭口。从上到下的裤线是他用缝纫机轧出来的,特直,只有1毫米的样子。我穿着特好看,回到河北以后还有好多人问我从哪买的,我骄傲地告诉他们,哪也买不到,这裤子全中国只有一条! 我走时,把“张小泉”送给他了,他又研究裁上衣。听说后来厂里不行了,他就在县城摆了个裁缝摊,生意特火,四个月还了九百块钱的帐,他结婚时欠下的。 现在想起来,这虽然算不得真正的下海,但也算是在海边站了一小会,鞋上沾了一点点海水。如果当时就跳下去,一直朝前走,不要向两边看,没准现在也弄个款爷当当。还是义军敢想敢干,后来不干裁缝,买了辆卡车跑运输。靠着不怕辛苦,不大不小的发了一笔。
(2005年10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