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旧时表格若干栏目之说明 作者:老例



一位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曾来问我有关中国旧时(解放后至七十年代末)表格中的一些栏目的含意,当时我赶着要去上课,匆匆解释了一番,看他离去时那疑疑惑惑的样子,我不免歉疚,心想有时间得将这些问题理个清楚。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帖子。

(一)家庭成分/个人成分
这是旧时表格首要的一个栏目。这关乎填表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会深刻地影响你的一生。“成分”好,你上学、工作、参军、提干样样顺利,反之,则处处倒霉,简直是六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的现代版。当时所谓成分好坏的排列大致若此:首先是工人、贫下中农(最好祖宗八代赤贫),然后是军人、城市贫民,再然后是革命干部,再然后是工商业者或小贩以及农村的中农、富裕中农之类(这已经是处于危险边缘的成分了,平时可当作中间力量团结团结,一不小心便会被踢到“敌方”去),接下去,则是“质变”的档次--即“敌方”的阵营,这包括“传统”的地主、富农、历史反革命、坏分子、右派,以及文革中“崛起”的“走资派”、“黑帮”、“牛鬼蛇神”等。当然,这跟六朝门阀制度相比,在名称上是一种“换了人间”的倒置,但实质却是一样的。要注意这“成分”是分“家庭成分”与“个人成分”两种,有时候,这两种成分是合二为一的,如农村一老地主,其家庭成分及其个人成分都无疑是“地主”;有时候,二者却有不同,如前述老地主如果有个正在学校读书的小孩,那他小孩的家庭成分依然是“地主”,但他个人成分却可填“学生”。事实上,当时所有在校或曾在校的年轻人(及儿童)的个人成分皆为“学生”(我还真不知道没读过书的小孩/年轻人的个人成分是什么),表面看来,很平等,其实,这个人成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你的家庭成分(所谓“烙印”)。如“地主”家庭出身的学生和“贫农”家庭出身的学生,日后的前程便可大不一样。这“家庭成分”据我猜测,是根据解放前若干年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其结果却是政治价值为取向)。以我家为例,我老爸是解放前入党、打游击的“老革命”,但我家的“家庭成分”解放以来就都是“自由职业”。这“自由职业”是什么?我一直稀里糊涂,总跟人说不清楚,至今也只能大致了解为:解放前几年,我老爸家的经济来源靠我奶奶摆摊作小买卖和大伯教书。为什么不是“小贩”?或许是由于大伯教书的缘故,这么看来,教师属於“自由职业”啦?搞不懂!总之,这个含含糊糊的“自由职业”的家庭成分,使我家在文革前虽然不至于低声下气,却也难以扬眉吐气。到了文革,我的“家庭成分”一度出现变化,其实这个变化应在文革前夕就出现,那时不知是否我党的什么方针,凡出身“不好”的干部,家庭出身皆可改填为“干部”,后进一步明确为“革命干部”(为了跟“反革命干部”相区别?)。文革开始后,形势起了变化,我父母很快就成了“黑帮”,于是,我的“家庭成分”退回“干部”,再后来,又进一步打回原形--“自由职业”。现在还是这个“成分”吗?记得打电话回家问一下。

(二)政治面目
这也是旧时表格的一个重要栏目,以此表明填表人的政治身份。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类:(1)“党员”,即“中共党员”的简称,如果是民主党派(如九三学社之类)的党员,是不可僭称“党员”的。这是最令人高山仰止的面目,如果你能在表格上标上这个“面目”,那可是“蓬筚生辉”了。当然,这也得看你在现实中的政治际遇如何,如果被“打倒”了,虽是“党员”,也生不起辉来,甚至还有可能让你空置此栏目。(2)“团员”,即“共青团员”的简称,是政治价值仅次于“党员”的面目,一般年轻人都以此面目为荣耀。大体上说,“党团员”可谓那时代的精神贵族标识(小心翼翼问:现在还是吗?)。(3)“群众”/“无”,是党团员之外的颇具广泛性的面目,所谓“群众”,意谓芸芸众生,但“群众”是个集体名词,说某人是“一个群众”,总是别扭(语法上更是狗屁不通),于是便另一个通用的面目“无”,意谓你小子什么都不是。这是让人最尊严不起来的面目,“无”面目--没脸没皮了,还有什么好尊严的?民主党派人士?一般上说是不敢自立一个档次的,还是归类于“群众”,到后期才似乎敢以“民主人士”之称号示人,虽政治价值不高,但也属於可珍惜的“外衣”。“黑五类”?对了,忘了这码事,咦--还真不知道“黑五类”的政治面目是什么咧!“群众”都“无”面目了,“黑五类”又是什么?

(三)何时参加革命
这是最让人搞不懂得栏目,倘若顾名思义,往往掉入自作多情的陷阱。如我当年就曾经在这一栏填上“1966年”,那是我小学四年级文革开始时,我第一次“拿起笔作刀枪”积极投入文革,很自然认为是参加革命了。我一位小学同学填的时间更早“1955年”,那是他满月时,当他老妈抱他这个大胖小子出来向左邻右舍炫耀,恰逢地委领导下来视察,看他小子挺逗,抱过去逗玩了一阵,记者拍了照,上了地区党报,于是我那小学同学就认定他那时就开始革命了。这当然都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啦!其实,这“何时参加革命”的栏目,是让你填何时正式参加工作(职业)而已,跟你自己理解的革命无关。之所以用“革命”的字眼,大致由于当时认为不管什么职业都是“干革命”吧。于是,没有领工资的份儿,你就别嚷嚷“参加革命”了。所以啊,那时当知青的我们,在这一栏只能填上“无”,这令人心里最不平衡了,明明是响应革命号召广阔天地练红心战天斗地献青春,到头来还不算革命!这方面的事我在《我是怎样参加革命的》帖子里有较详尽的述说,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四)爱好/特长
所谓“爱好”、“特长”,都是一回事,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Hobby”略有不同,专指填表人在文艺和体育方面的才能,现代年轻人所喜欢的购物、旅游、集邮、卡拉OK之类是不获入选的(当时我小妹曾填过“旅游”,一直给人当笑柄)。这个栏目现在还有吧?还受重视吗?当年这可是深受各方重视的栏目啊!尤其是知青要上调工厂,这可是竞争的重要项目,尤其在其他方面条件同等时,这“爱好”、“特长”就成为突破口了(虫二就是典型啊)。于是,刚知道球是圆的,就敢敢在这一栏举一反三地填上“篮球”、“排球”、“足球”。。。没摸过乐器也敢敢填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当然也有露馅的,如我一个朋友,在“二胡”前后,就填了“一胡”、“三胡”。而我能离开农村,也是在这方面冒险闯关成功的:当着工厂招工人员的面,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大侃什么“边锋”、“三步上篮”之类前一晚死背下来的术语,听招工人员说次日在公社招待所球场来场“友谊赛”,小腿顿时抽筋,幸好次日终日细雨霏霏“友谊赛”取消,才使我能顺利进入工厂。大概是觉得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而产生的“补课”心理吧,进厂后我倒是异常积极参与篮球运动,只不过在很长时间内每当我“三步上篮”就被吹“走步”,后来才知道我是被理论先行所误导,总是先跑三步才起跳投篮,唉!直到到大学后我才真正学会打篮球,并先后进了系队(本科)和校队(研究生),总算将这个“爱好”、“特长”拿了下来。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