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山,踏雪武当 作者:南国嘉木


 

 

  寻山踏雪武当  


    引子.寻山

从武当山归来,夜里上火车,哐里哐当摇摇晃晃地睡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还有两个小时才到站。

简单梳洗一下,便掏出一本书坐在靠过道的窗前一边看起来。这是杰夫转送给我的新加坡作家网友黄嘉一兄送给他的一本自己的散文集《问松,我醉如何?》很巧,开卷的第一篇便是《山的邂逅》,嘉一兄写道:“早就听说,山是有生命的。看山放肆的撒满荆棘树木,隐蔽的活跃着鸟兽昆虫,是的谁也不能否认山的勃勃生机。听说,,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又听说,人的一生都在爱恋着一座山。。。。。。。。。。。。。是不是真有一座山在前世与我结为兄弟、与我订下隔世的盟约,它,在哪里?冥冥之中,我听见了山殷切召唤。寻山的足迹悠悠的向更远处延伸。。。。。。。。。。。。”

是的,我也总是感觉到自己一直有一种对山渴望,对山的眷恋,有着不停的对山的追寻。生长在平原城市的我,从5岁起第一次上了幽静滴翠的青城山,后来每隔几年总要登上某座山。从童年到中年,从对大山的好奇,敬畏到对大山的热爱,融入。看过春夏秋冬的山,攀过从丘陵到海拔4300米的雪山,渐渐地能体会不同的山的不同个性,感受到大山的脉搏;亦常常感动着大山的苍凉厚重,感动着大山的宽厚包容;喜欢大山那美丽的神秘,更喜欢大山的顽强,茂盛,青翠,那生生不息的蓬勃的生命力。登上了一座座的山,仍然在追寻着又一座座的山,我追寻的那座山,它又在哪里?中国著名道教名山武当山是久闻其名,向往已久了。一直想知道武当山到底是怎样一座山,它有什么样的个性能吸引历代皇家为此大兴土木而留下千秋不朽遗迹,能吸引四方高人道士游客到此朝拜修行吸取天地精华呢?听说杰夫兄在武当山下的汽车城十堰居住了30多年,曾多次上武当山,仅今年春夏秋就接待陪伴了3拨上武当山的网友,所以在网上和他聊过多次去武当的行程,但由于各种原因总是挪不开时间。

这一次,恰好能在周末挪出几天时间便不多想立即买票启程。是上天有意对我的眷顾还是我与武当山心有灵犀?竟让我恰好赶上了一场难得的大雪,看见了杰夫兄在武当山下30年也第一次看到的雪中武当的壮丽奇观。那天上午出门候车上山时,十堰城里是雨夹雪,雾雨雪把整座城市灰蒙蒙的罩着。尽管如此,兴致勃勃的我心早已飞向武当山,杰夫说今天山上一定没人,我说太好了,难得的情调!


    一.满目苍凉玉虚宫

第一站是在武当山曾经的大本营玉虚宫。

资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国家“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在武当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庙观,而玉虚宫则是整个建筑群中最大的庙宇。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此不禁发出“玉虚仿佛秦阿房”的赞叹。

当年的玉虚宫是城内套城,共有三城,即外乐城,里乐城和紫金城。三城都各有宫墙间隔连围,形成等级鲜明,规模宏大的宫城。

相传玄武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嘉封为“玉虚相师”,故玉虚宫建成后,永乐皇帝钦定为“玄天玉虚宫”。明朝中叶嘉靖年间,玉虚宫又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自此,玉虚宫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房屋达2200多间。放眼望去,飞金流碧,富丽辉煌,了无边际。难怪古人游玉虚宫后感慨道:此日闲游疑梦幻,身从碧落踏虚归。

当年的玉虚宫是管理武当山的大本营,住在这里的由皇帝钦选的武当提点都官至正六品。

明天启七年,即1627年,玉虚宫发生了毁灭性火灾,其轴线主要建筑均遭火劫。百年后,即清乾隆十年,玉虚宫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属建筑一并化为灰烬。1935年夏,山洪暴发,数十万方沙泥直泄玉虚宫,大片房屋被吞没,号称南方“故宫”的玉虚宫自此成一片残垣断壁……”我们看到的玉虚宫是一片破败荒凉,在雨雪寒风中宽阔荒凉的一块倚山的红土地上,肃肃矗立着昔日的宫门,几座御碑亭,两座焚香亭、残墙……还有一座坐落在玉虚宫尽头的冷清的道观,几个簌簌在炭炉前的道士道姑和一位没能露面卧床的百岁老道姑。。。。。。。,甚至除我们外竟没有其他游客。踏进空旷的玉虚宫的废墟,放眼望去,好像走进了远古。。。。。。整个武当山一共18座御碑亭,每个亭里都有一个大石龟背上驮着一千吨重的刻着历朝皇帝手迹的御碑。玉虚宫门内两座,门外两座共四座御碑亭。亭呈四方型,高高的台阶上去,四方厚厚的土砖墙,四道拱门,上边则是露天的顶。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墙已残缺不整,墙头杂草丛生。最可怜的是那8座驮碑的老龟,背伏如此重荷几百年,大都不堪重负,龟头要么断裂,要么用石板石柱撑着,幸运的是这里居然还有一亭里的龟碑都完好,赶紧把它从各个角度摄了下来。想中华民族这千年里,那一日不是如这老龟,背负着历史的重荷,承受着时间的风风雨雨,被禁锢在这四方亭中难以挪步?如今,即使把这亭子给砸了,把背上的碑给卸了,又有多少人因为已经习惯这一切而腿早已麻了,心早已死了,仍然不能挪步;还有多少人亭子和碑已经压在心上了,人随心而不能相信眼睛所见,甘愿闭上眼睛感受那亭依然在围着自己,那御碑依然在压着自己,为自己不能挪步而找到理由。站在最高处那道观门前台阶上,放眼望去,一片废墟,满目苍凉,而视平线上却是一溜白色的现代城镇建筑群。历史,在这里画了一条格外清晰的分界线。玉虚宫照片:


    二.奇巧匠心太子坡

进山先参观的是传说中的道教真武大帝得道的磨针井。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被搬到了这里,主角成了化妆成用铁棒磨针的老太太的太上老君和正在修行的当时的西域净乐国太子,还有一口井和静边一块磨出深深的槽的石头和一根针型铁棒,不过这都是后人根据故事做出来的玩意了。

下一站到了太子坡,下车来刚才的雨雪已经变成雪粒,伸出手去接着雪粒,哦!我真是太高兴:下的都是雪了,希望老天把这小雪下成大雪啊!

踏着陡削的长长石梯往太子坡上走去,远远的能看见倚山而建的复真观的红墙和山门。武当山风景瑰丽,又是道教名山,唐代时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627-649年),在此敕建五龙祠,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为根本理义,直接为皇室服务的的武当道教基本形成。至明代成祖朱棣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更封之为"治世玄岳"。这时武当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然而武当山留给后人最珍贵的是它那丰富的文化遗产,世人瞩目的庞大的古建筑群。资料记载:“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在建设北京宫殿(今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基本完工后,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十三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后来形成的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关联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之33处建筑,古栈道似银线串珠,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建筑,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400多处,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构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实为世所罕见。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名山开发史上可说是仅有绝无。整个建筑体系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每一建筑单元都建在峰、峦、坡、崖涧的合适位置上,借自然风景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壑,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又体现了神权的玄妙神奇,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太子坡的复真观始建于明代前期,后多次重修,而其建筑基本上保存了原貌。它的特点是在窄窄的山崖边有建殿宇2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构思奇巧,独具匠心。殿堂依山势而建,层层向上,最高处为太子殿。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观中有一栋依岩层叠而建的五层楼阁,以一根立柱支撑着交叉叠搁的十二根梁枋分散承力,称为"一柱十二梁"。此楼建筑结构独特,建筑技术精湛,在建筑史上亦为一绝笔。

这里这里传说是净乐国太子后真武大帝修行之处,许多名人在这里静修以后出去进京考试皆一试而中一举成名,所以现在成了许多人为自己和儿女求功名烧香朝拜的地方。复真观进门就是高高的九曲墙围成的弯弯曲曲的石板窄路,进得第一个院落有一面山墙上用铜筑了“福禄寿”三个大字,朝拜者都要闭眼摸字以求“福禄寿”。我舍“禄寿”而择“福”字闭眼向前摸去,不料手触字便被“福”字的“衣”旁一竖下边锋利铜角化破一个口子,当即出血,不知此乃意味着福兮祸兮,一笑而了之。


    三.宏伟壮观紫霄宫

再乘车到达紫霄宫门口,下车一看不仅欢呼起来,这里已是漫天鹅毛雪花纷纷扬扬,云雾漂浮。

只见紫霄宫建筑群错落有致,红墙绿沿银顶,四周围掩着披霜挂雪的挺拔松柏,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之中。

迎着大雪漫步紫霄宫,游人无几,清净肃然。这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层高高的阶梯,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这里的两座御碑亭的外观是我们从头至尾见到的最好的,亭的红墙和孔雀蓝琉璃瓦的亭檐都保存完好,与此对比的是里边驮碑的石龟头都以断裂,碑也是用石柱撑着的。

到了紫霄大殿跟前,不能不为大殿的那般宏伟壮观精美绝伦而惊叹!仰头望去,大殿仿佛矗立云霄之中。紫霄殿是宫内主体建筑,也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资料)殿内金柱斗栱,高大英武的玉皇大帝端坐其中。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从大殿门口望下去,铺着白雪的屋顶的脊角都站立着各种铜雕的动物,人物,其中还有八仙典故,在烟雾迷茫中个个显得生动且栩栩如生。这里的建筑大都是出自明朝,在那时我们就能做出如此超凡脱俗的设计和工艺,看现在举国上下城乡皆有无数的不伦不类的建筑垃圾充斥其间,污染视野,误导后人,真真可悲可叹!紫霄宫出来一路风雪直奔南岩,这时虽然是中午,但天色昏暗看起来好象傍晚,一路上只见绵绵群锋都一路上只见绵绵群锋都在朦胧雾雪中沉沉似睡。


    四.风雪云雾锁南岩

到南岩山脚,车便回去了。

下午沿着右边一条路攀南岩,明天将从左边的路去金顶。

资料记载:南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最美、最险、最奇的一岩。从唐代开始,历代在此建有道观。现存在殿宇40间,其中“天乙真庆宫”石殿在元君殿遗址后万仞危岩绝壁内,始建于元代中期,为面阔进深均三间的仿木结构,其梁、柱、檩、墙、斗拱等全用石构件拼砌而成,在绝崖旁边,有一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龙头香”。今依然保存完好无损,是一座罕见的石雕艺术杰作。殿内供奉"三清"等数十尊神像,壁间嵌有500铁铸灵官,形态各异。宫右侧有两仪殿,殿右后侧有皇经堂、藏经洞、八卦亭等建筑。

这时,雪越下越大,简单吃碗面条,我们迎着风雪开始登南岩。除了资料介绍石殿,南岩也有几座御碑亭,其中两座破败孤单的在山坳的较高处任凭风吹雪侵,好象两位满脸沧桑的老人,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看岁月从身边缓缓流逝。另外两座在一群建筑之中,外观保存稍好,里边的龟头已经掉了下来。站在著名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下的石头围拦边,远眺奇丽的山峰和建在另一座悬崖崖边的飞身崖,只见此时山崖间天色朦胧,云烟涌动,好一幅重彩水墨画!这里也不能免俗的在一崖窝里挂了一口钟,钟前吊一大铜钱,据说将硬币从钱眼里投进敲响铜钟便能发财,正好这里也没有别的信徒挤着想发财,我们也来俗一回。兜里恰好有两个新五毛,杰夫取一枚一投便中,敲响铜钟“当。。。嗡嗡”回响在山中。我却没那财运,一投就偏一边打在铜钱边上,即便如此杰夫那财运也足以带给我们一脸喜气了。

这时只有下午三点,看起来好象晚上7、8点的样子,但没有几个游人,去飞身崖的路居然被锁住,石殿的门也我们身后被叮哐锁住。我们便一路冒雪玩雪,头上身上也披着雪,在杰夫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荡然长声中潇洒山间,兴趣盎然,做得一日山野莽人,其乐无穷!


    五.赏雪品山游群峰

第二天清晨,一夜大雪把群山染成了银白色,而灿烂的阳光把银白的山峰顶又罩上了金色。昨日那如棉团一般把山谷塞的满满的云雾这时如缕缕淡紫色的轻烟缓缓地在山头飘散开来,天蓝得干干净净的如同婴儿的眼睛,好一个雪后艳阳天!

这一天的路和头天不同,这一天都是徒步登山,且景点也不如头天密集,能在这样的天气踏雪登山,真是太惬意的事了。奇怪的是,金顶在武当山岳的最高峰,我们出得门去却是长长的下山路,然后再上山下山上山。这才慢慢看到南岩被我们远远的甩在一个低低的山头上了。武当山纵横400多公里,每登上一个山头都可以看到四周山峦绵延起伏雄伟壮丽,据说武当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九泉。而金顶位于武当山峦正中的最高峰。雪中武当,步步是景。上下山的路有石板铺就的老路,也有后来新修的整齐的石梯,这天都被铺上了一层雪,经过一夜寒气,已冻成了冰,所以我们的旅游鞋上都套上了一双现买的防滑的草鞋,就这样也还有些地方有点滑。下雪,游人就更没有几个,即使有,大都也是乘缆车上下,像我们这样踏雪上山的乐趣他们自然是体会不到了。

进得山谷中,真是好象进了水晶宫,地上白雪如棉,树上草上都是晶莹的冰凌树挂,阳光从茂密的银枝间泻下,抬眼望去是一圈圈的光晕把这天然不经雕琢的水晶宫渲染得七彩缤纷。天冷,没有了虫鸣,却能听到鸟语,还不时能见到活泼的小松鼠在蹦蹦跳跳。常常没有其他游人,整座山,那样安静,又那样蕴藏着盎然生机;看四周,那样纯净清凉,又那样透着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狂野,让人一边走得气喘吁吁,一边又忍不住想大声呐喊。

杰夫哥放开嗓子唱起了陕北民歌,那粗旷激情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更觉韵味无穷;路边积雪洁白干净,我就用手指在一路写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惹的杰夫居然一本正经的要我下山后临走前到他家留下“真迹墨宝”,吓得我连连摇手,我那敢呀,还真迹呢!

走到兴头处,我掏出杰夫头天晚餐没喝完的白酒,站在雪地大喝一口,杰夫把这镜头给拍下来了。想起女儿曾经崇拜武当始祖张三丰,我便站在一积雪空地上做金鸡独立状,让杰夫给拍一照回去给女儿看她老妈也在武当练工夫了!另还择一处席地盘腿打坐,也拍了给女儿寄去。也没忘记酒吧各位朋友,特地给三妹电话报告行踪主要是让她能“听听”雪景,结果此举竟让她在酒吧当场“吐血”,积雪知道我们踏雪上山忙着找镜子看自己头上是否新添有脚印两行。

一路欢笑峰回路转,每从一个山谷登上山顶,那一瞬间总是特别让人激动,前边的景色是那样的出其不意,我忍不住惊呼:啊!太绝啦!四周山峦重叠,山前有山,每上一峰,都比刚才更上了一层,而每一处皆因为站处的方向不同,地理高度不同而带来气象万千。走到崖边处我便只敢小心翼翼,就这样,一路上照顾着我的杰夫自己却有一个不小心滑了个屁股墩。人生也如这登山吧?上上下下,坡坡坎坎,磕磕碰碰,但如果你一直努力向上攀登,便会在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时候看到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绚丽风景,而当你走到逐渐走到高处,便能领略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了,那是何等的心旷神怡啊!

一路上,看到有一个个的清净道观,也有悠闲清贫的小村人家散落在路边,还有摆着两张木桌木凳,炉子上煮着热腾腾茶叶蛋的路边小店。还看到了一排道士的塔棺在路边静静的立着,能躺在这样一山灵水秀之处,该是一福份吧?前边出现一直立的石梯,路旁写着:百步梯。杰夫说: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原来从这里开始以后都是狭窄陡削的石梯,离金顶不远了。我开始奋力向上攀登,杰夫跟在后边迫不及待地指点:到了头上你抬头远望——金碧辉煌!到了头上我抬头远望:哇!一条银龙傲首向天!原来那金顶早成了银顶,与长长的山脉融合在了一起,一滤薄薄云纱在顶上缓缓拂过,这又是另一番瑰丽壮美景色,让我们看呆了!真是太美了!

杰夫忍不住叹道:我在这里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道武当山的冬天有这么美!是啊,因为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来看山的,再有人们都认为这里是消暑胜地,更没有几个人愿意冒着雨雪上山,当然没有机会领略大山的独特的美丽了。隐没在晶莹玉琢的武当山里,尘世被抛得远远的,人如不谙世事的孩子般快乐,喜悦由心底流出,脚步也变得那样轻快。大山的魅力就在于让人彻底的回归自然,整日被禁锢在钢筋水泥里忍受着尘世喧嚣的我们只有在寻山的时候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才能让灵魂自由舞蹈欢唱。


    六.烟霞琼珊罩金顶

天柱峰又名金顶,因顶上有金殿而得名。

天柱峰是武当山的主峰,海拔1612.1米,其巅峰拔空峭立,犹如一根宝柱雄屹于众峰之中,有“一柱擎天”之名。资料记载:“元代道经《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云:太和山“七十二峰凌耸九霄,气吞太华”。海拔1612.1米的天柱峰拔地通天,雄峙霄汉,周围峰林都比主峰低100多米,而且峰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观景象。其余海拔高度逐次降低的多层次低山像莲瓣抱蕊那样拱护着天柱峰,因而从武当山金顶俯视江汉平原和周围低山群,就自然而然的会有“千峰并让一峰尊”,或“绝顶遥看万里空”的感受。

这些山峰的命名,或出自宗教信仰,或根据地貌特征,或附会神话传说,多具有神秘色彩。”上边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到最后的“九连登”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每一阶石梯的高度也比寻常的高,须拉着两边被游人挂着许多“连心锁”的铁链愤力上登。我走在距杰夫几米之遥的前边,感觉体力还绰绰有余,便得意地朝脚下张望。这一望糟了,只见自己好象孤零零悬在天上,四周都是云天,远处脚下雪岭皑皑,无依无傍。禁不住心突突跳起来,不敢再看四周,闷着头上到刻有“一柱擎天”石碑的平台中间不敢移步,待杰夫上来,他登登地大步走到只有膝盖高的石栏杆的崖边上叫着:嘉木来看啊,这里风景太壮观啦!我有气无力的站在原地告诉杰夫:我不行了,突然犯恐高症了!杰夫大声叫,怕啥呀,我拉着你过来看看啊!他过来硬拉着我往崖边上走,不得已我只好蹲着蹭过去,把杰夫笑死了:没想到嘉木还会这样啊,哈哈!

走进太和宫,四周被民间唯一一座有名的紫禁城围着,也就不怕了。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资料)这里最重要的建筑是矗立在最高点的金殿,坐落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上,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构件严密精确,密不透风。殿内供奉着“真武祖师大帝”的鎏金铜像,重达十吨。史载,该殿由20吨精铜和300公斤黄金在北京铸造而成,然后再送往武当山的。金殿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导体,每逢电闪雷鸣的时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滚动,但霹雳却击不到金殿,这一奇观被称为“烈火炼殿”。金殿造了已经有六七百年了,但还是完好如初,仍然光彩夺目。(资料)然而我们今天看见的金殿已经成了一座晶莹的琼玉珊瑚水晶殿了,在阳光照耀下流彩四溢,美伦美奂。

到了金顶,群山真的都在一览之间了。极目远望,蓝天白云,巍巍群峰在云海间闪耀着银光,真个是积雪浮云端的壮美景象啊!武当山的古道观红墙绿檐银顶,星星点点分布在群峰山脉间,让整个武当山岳带着一种神秘的仙气,幻想中随时可能遇到一位仙风道骨银须飘拂的仙道如张三丰。山上还有一座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围着铜殿有一夹墙,可以容一人贴墙转一圈,据说说转了会有好运所以也叫转运殿,杰夫说:你也去转转!我便沿着黑里咕咚的夹墙摸索着转了一圈,杰夫在外边帮我敲响铜钟,并大声说:祝嘉木好运!这时雪已经开始融化,感谢武当山把自己最美丽最灿烂的瞬间向我展现!

下了金顶,上缆车徐徐下山,大山渐渐的留在了身后边,武当山的壮丽景色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心间;罩着武当山的灵气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又多了一分活鲜。了不断的寻山情结啊,下一次等待我的又将是那一座大山?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