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科学是弱势知识吗? 作者:老例


前些时,与网友在聊天室谈到人文科学不受重视的情形,大为感慨,却也徒呼奈何。如果说在现实中人文科学受歧视,我也认了;但现在居然在理论上也受到公开鄙视,我实在忍无可忍! 
    《粤港信息日报》第4014期(1999年)曾刊发了一篇文章(作者钟健夫)《强势知识》,该文从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谈起,再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等关于“好坏、对错、美丑”的价值性知识(即一般人所说的人文科学);一类为科学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功用性知识。作者认为,前者是“弱势知识”,后者则为“强势知识”。在该文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弱势知识”的鄙视,声称:“如果不是下海,我几乎就是弱势知识的受害者。” 并用嘲弄的语气说:“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四五年前大谈‘人文精神失落’,其实失落的就是一种弱势知识。”而且还“修正”培根的名言为“强势知识才是力量”,言外之意,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等关于“好坏、对错、美丑”的价值性知识是没有力量的。 
     此言大谬! 
     科学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功用性知识固然不可或缺,但所谓价值性知识更值得重视。前者为功利型知识,具有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而后者则是文化型知识,具有更为广博深邃的文化意义。从大的方面看,“价值性知识”能起到稳定国家、团结人民、振兴民族、激励士气等决定性作用,所谓“历史责任感”、“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等莫不根植于此;从个人角度看,则可令人明辨是非、鼓舞斗志、开拓眼界、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等,正所谓“安身立命”的根本。 
     只有功用性知识而无价值性知识,小则会不明方向,不辨是非;大则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陈希同、成克杰以及大大小小的贪污受贿、为非作歹的党政败类、官商民贾,乃至令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改革先锋”,他们所缺乏的,并非功用性知识,而恰恰就是价值性知识。这样的人,与其说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毋宁说是文化上的侏儒、知识上的白痴! 
     现实社会中,人文科学普遍受到漠视的情形固然令人感到悲哀;但像《强势知识》这种道貌岸然、似是而非的言论,无疑更具误导性和欺骗性。当然,除了写这个帖子出一口闷气之外,我又能改变什么呢?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