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靜默者之臺灣篇 作者:老例


 

歷史靜默者之臺灣篇


    無獨有偶,正在新加坡圍繞著《白衣人》出版前後凸顯「歷史靜默者」現象之際(〈歷史靜默者之新加坡篇〉),在臺灣,圍繞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出版,龍應台也掀起了一陣尋找歷史靜默者的風波。龍應台所謂的歷史靜默者,指的是在60年前國(國民黨)共(共產黨)內戰中的失敗一方,對歷史的靜默。有意思的是,在新加坡,作為失敗一方的歷史靜默者是共產黨及其盟友,而在臺灣,作為失敗一方則是共產黨的對手國民黨政權及其隨同來台的200軍民。

然而,同樣是「歷史靜默者」的現象,臺灣與新加坡卻有相當大的差異。新加坡的歷史靜默者是被迫靜默的,雖然行動黨和前左派政黨社會主義陣線創黨人之一的方水雙、前政治犯賽紮哈裏以及陳平、余柱業、方壯璧等馬來亞共產黨領袖,都曾經先後出版過回憶錄,但在以往長期的政治/社會主流論述中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
臺灣的歷史靜默者卻是主動的,關於這一現象,龍應台描述:有關國軍的史料漂流各處,不知去向,即便國防部或軍史館想幫忙,可是很多還是找不到。她把這種情況分析為「戰敗症候群」,因為1949年是一個大潰敗,敗者不忍去面對那個創傷。我有點驚訝龍應台那麼晚才發現這一狀況。幾年前,我剛到臺灣不久,就發現學校新舊兩個圖書館都找不著任何有關國共內戰的文學書籍及影片。很是納悶,請教系裏同事,丁老師一語道破:輸得那麼慘,有什麼好寫的?

龍應台認為,1949年是個大分水嶺,是個天崩地裂、死生契闊的年代。她力圖打破靜默,敍說缺失的歷史,但從她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你看到的,不是國共鬥爭史,而是家族流離的故事;不是英雄人物的成敗,而是小人物的掙紮求生;不是純粹的歷史,而是複雜深刻的人性。」她認為,這不是解放軍與國民黨軍的勝敗,而是「國家的悲劇」,戰爭中根本沒有所謂的勝利。我在6月14日的博文〈轉眼一甲子〉中亦曾如此表示:「勝王敗寇?我看不到贏家。我看到一個民族的悲哀。」

因此,龍應台提醒胡錦濤在國慶致辭中說的第一句話,應是向人民道聲「對不起」,固然,她也要求馬英九應代表國民政府,在民國一百年向上一代人致歉。有年輕記者寫道:「聽了感覺一陣澎湃,但也啞然失笑,這是知識份子的堅持和執著,但政治人物不這麼想。」政治人物是否這麼想不好臆測,但龍應台的堅持和執著卻是有相當大的代表性的。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廣就認為:現在總結這段歷史,大家都應該抱著一種歉疚的心情,特別是政治人物、政黨,更應如此。北京學者余傑也表示認同龍應台這個建議,並進而強調不僅是兩岸的領導人應該向民眾道歉,還應該在這樣一個時刻啟動建立為了紀念近代以來被專制政權政府所傷害、殺戮的千百萬人民的紀念碑。2005年12月,在北師大開會期間,跟北京網友聚會,我就對網友說過:有朝一日國共再有和談,首要的事情就應該是兩黨一起向中華民族道歉。

我相信,還有更多人有此同感。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