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村纪事——(一)初到红村 作者:郑亚鸿


 

红村纪事——


一)初到红村


    1969年11月19日,我们7位知青奔赴德化县上涌公社红村大队(现为上涌镇中洋村)插队落户。7个人,4男3女,两个高中生,5个初中生,分别来自泉州5所中学,组成一个集体户。

上山下乡第一天,我们就遇到了麻烦。

那天,从泉州乘车到上涌,跟着前来接我们的大队干部和农民翻山越岭步行到红村,已是晚上7点多了。德化山区的气温比泉州冷得多,而且刚下过雨,我们又冷又饿,草草吃了大队准备的晚饭,大队干部接着向我们宣布,7个人应分成两组,分插到两个生产队。

这怎么行!我们本能地作出反映。4男3女如果一分为二,无论怎样排列组合,最妥当的只能是男女分开。让女同伴单独住,我们不放心。上山前,她们的家长都嘱咐我们要保护好她们呀!再说,男女分开,生活上不能互助。因此,我们不同意将我们分开拆散,并反复与大队干部交涉。大队干部不急不恼,耐心地向我们解释,说是如果7个人分在同一个生产队,没有房子住。我们刚来,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就像这天晚上一片漆黑。僵持了许久,最终只好服从大队的安排,男女分别被带到事先安排的地方住下。我们4个男的,被带到一户农民的一间地板上铺着稻草的房间里。打开带来的铺盖躺下,一时睡不着,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起对策。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外出“侦察”。很快,发现我们住的房子山坡下还有一幢房屋,有10个房间,并且没人住。一打听,原来这是一座祖厝,有的房间用作仓库。我们立即打起这座屋子的主意。但大队干部会答应把它让给我们住吗?他们很容易找到理由加以拒绝的。这时,一位同伴建议,我们可以晚上请大队干部吃饭,好好同他们谈谈。这倒是个好主意,虽然我们上山时都很寒酸,但从家里带了点海鲜蛏干之类,口袋里也有父母给的一点钱。再说这里的东西比泉州便宜,买点肉,再买点酒就行了。说干就干,我们分头准备,并向大队干部发出邀请。

晚上,大队几位干部如约而至。所谓“宴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顿便餐,与今天的盛宴不可等同而语。但我敢说,我们带来的一些东西,他们有的肯定连听都没听说过。几杯酒下肚,在友好的气氛中,我们说,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家靠父母,在农村则要靠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希望大队领导和贫下中农对我们多多关照和帮助。大队干部显然被我们的诚意所打动,也说:你们离开城市,到我们这穷山沟插队,也真不容易。但这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毛主席还说,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你们来。毛主席的指示,我们一定照办,你们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于是,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我们7个人,本来就不算多,住在一起比较方便,如果分成两处,那么购买生活用品也得多花不少钱(当时,国家拨给每位知青35元购买劳动工具、生活用具,50元作为住房修建费,但钱拨到大队)。听说有一祖厝空着,可否让我们搬进去住?国家拨给的房屋修建费,我们就不要了。

听我们这么一说,几位大队干部交换了意见,当场就答应了。临走前,他们还说,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明天晚上一餐,大队将请我们吃饭。

这样,隔天我们7个人迅速搬到那座祖厝,占据了4个房间作宿舍,并拥有一间大厨房。3个女同伴不久也调到我们这个生产队。

此后,我们同大队干部和农民的关系一直很好。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大队当时坚持要我们分开的原因:一是前几批先来的知青,有少数人在当地影响不好,当地干部就想把知青尽量拆散,以免集中在一起不好对付;二是知青到来后,便要挣工分,第二年起还要分口粮,如果都到一个生产队,会使其负担过重,这倒是可以理解的。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