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小布尔乔亚 作者:林子


 

  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这个词汇,在今天已经不时髦了。

但在过去的年代里,却是个很流行的词汇。那个时候的很多年青人,天生有一种爱好文学的激情。小时候,常常听到周围的大人说,看,那个男孩是个文学青年!会写诗哪!或者说,这个女孩可是个文学青年,《葬花词》能倒背如流!说的人,口气赞赏,带着仰慕。被说的人,神情欣然。到了今天回想起来,觉得在那个文化倍受压制的年代里,文学青年的存在,犹如沙漠里的清泉黑夜里的星光,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与心灵。

那些被称为文学青年的年青人,他们的身上总飘荡着着那么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

那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或许就是他们对文学那种真诚的、纯粹的热爱和激情所凝聚而成的气质。尤其是当他们谈起文学的时候,眼睛熠熠闪亮,像夏夜里璀璨的星星。那种忘情的投入,使他们浑身上下,洋溢着孩童的天真和少年的单纯,充满了青春的浪漫和理想的圣洁。

少时生活的环境里,总有一些这样的文学青年。他们在不上课的夜或周末里,聚在一起谈论文学。他们会满怀景仰地地吟诵普希金或徐志摩的诗,也会有些羞怯地吟诵自己写的诗。他们会激动地倾诉对某篇作品的喜爱,也会为某个问题激烈地争论不休。他们会办一个文学社,用心起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叫《玫瑰园》,或叫《青草地》。然后,他们会办一份刊物,自己刻钢板,用廉价的油墨和简陋的纸张,印出他们喜爱的作品或自己创作的作品。当那一张张带着油墨香的作品,在他们手中传阅的时候,他们年轻的脸庞闪烁出无比兴奋和迷醉的光彩。冬天来的时候,他们还会和学校的话剧社一起,排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或者曹禺的《雷雨》。当然,他们还会到处寻找那些懂文学的人,拜他们为师,认真聆听他们的教诲。

文学青年的存在,使文学和从事文学的人在那个年代里,仍然保持着受人景仰的地位。他们也谈友谊也谈爱情。他们喜欢将友谊和爱情看成与文学一样的圣洁、美好和浪漫。所以,他们用文学来寻找知己寻找爱情。将自己写的诗细心地装订成本子,兴奋而又有些羞涩地送给心仪的女孩。

他们也有各自专业的爱好,有的是哲学,有的是历史,有的是天文,有的是物理,但是他们同样对文学充满了热爱和崇敬,充满了迷恋和向往。他们知道,即使以后他们会被生活的艰难和险恶所困囿,再没有了自由自在谈论文学的日子,但文学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对文学的爱好,使他们总是充满热情,充满激情。所以,他们更真诚,更爽性,更愿意说真话,也更愿意相信他人。也许正是如此,在那个年代里,不少这样的文学青年,命运充满坎坷。就认识这样一个五十年代的文学青年,他在京城里一所著名的航空学院里读书时,和两个一样迷恋文学的朋友办了一个文学社,刊物的名称也很有诗意。后来,他们三人都因这份刊物被划成了右派,贬到了西南的大山沟里。到了七十年代末,三人之中只活下了他一人,也已是浑身伤痛,白发当顶。但再谈起文学的时候,仍是激情洋溢,神采迷人。

文学,也常常给文学青年带来不一样的命运。

父亲当年的两个得意门生,少年聪颖,文采出众,却都因出身的问题没能上大学,一个到郊区当了中学老师,一个回乡当了农民。他们总在一些周末假日或别的什么日子里,风尘仆仆地赶到家中来,来不及坐下也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就从怀中掏出新写的习作,紧张而兴奋地念起来。窘迫压抑的生活处境,仍然没有隔绝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尽管他们还不能预料到文学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到了好多年过去了,当中学老师的那个终于成了专业作家。而回乡务农的那个,却早早在文革中卷进两派之争,因文笔犀利而声名大噪,最终是坐了牢。多年后,我还常常满怀惆怅地想起他,想起他赤着脚红着脸手中紧捏着稿子兴致勃勃地赶到家中来的情景。

 


   小布尔乔亚


    小布尔乔亚是昔日时光里的小资。由于有着布尔什维克这个响亮的革命符号对比着,它几乎等同了对革命的疏远、冷漠和背离。因此,在那个无限推崇革命的年代里,小布尔乔亚是倍受谴责倍受鞭挞的对象,像瘟神一样为人们所回避而唾斥。

但是,那个年代里,还总是有这样一些被看成是小布尔乔亚的人。他们喜欢喝咖啡和加奶的红茶,喜欢用一种高脚的杯子来喝酒,喜欢穿有硬领的白色衬衣和花色鲜艳的连衣裙,喜欢读外国书和听外国音乐,喜欢在周末的晚上到俱乐部里跳舞,喜欢在春天来的时候结伴到郊外踏青野餐。联欢会上,他们拉手风琴的风度,会格外的迷人。他们甚至在向心仪的女人求婚时,也习惯采用单脚跪着的姿态。他们让人联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亚,顽固地坚守着一种清高、孤傲而独立不羁的生活姿态。他们还往往有着复杂的出身背景。而那复杂的出身,都与一个被抛弃的旧时代有关。因此,这使他们有意无意地保留了新时代中少见了的优雅和高贵,也保留了少见了的迂腐和颓废。他们的身上,迷人而又可怕地飘荡着贵族的气味。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而又使周遭的人倍受诱惑。

少时生活的环境里,也有着一些这样被人称为小布尔乔亚的男人和女人。其实,这些男人和女人,都从事着那时候的人们尊敬的职业,教师,医生,或者诗人。很记得其中的一对夫妇,五十年代从国外回来。男的是个教外语的老师,才华横溢,英俊倜傥,高高的个子走出来总像个电影演员。女的是个儿科医生,眉目秀雅,性情温存,一头往上卷的短发,使她看上去像个可爱的洋娃娃。他们的衣着永远整洁漂亮,他们的举止永远温文尔雅,见到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带着温和文雅的微笑彬彬有礼地问好。夫妻俩非常恩爱,出双入对,不是骑着自行车到郊外游玩,就是手拉手在校园里散步。他们走在校园里那些铺满青草鲜花的小径上,亲密地手挽着手,爱情像春天里明媚的阳光,荡漾在他们的眼波。让每个走过他们身旁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他们吸引而感动。他们那个小小的家,整洁雅致,花色洋气的窗帘和门帘在微风里飘荡,散发着幽幽的香味,窗帘下,还摆着一部留声机。夏天里那些凉风习习的夜晚,我们躲在开着紫薇花的窗下,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那些神秘美妙的音乐,心里头也开出一朵朵美丽动人的花朵。

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在那个年代里是另类的,永远引人注目,给一个过分沉闷刻板枯燥的社会,涂上了鲜艳的色彩,带来了生动的灵气。

因此,小布尔乔亚对很多人有着潜意识的诱惑。某些普通人的身上,也常常出现了小布尔乔亚的味道和痕迹。但他们很快就像真正的小布尔乔亚一样,要被周遭的环境所谴责,不得不在很多的场合下,当着自己的同事同学老师甚至是朋友和亲人的面,一次又一次地深刻挖掘思想上的丑陋根源。这样的行为,在那个年代里,被看成是人生中必要的磨练和洗涤。但当一些人被宣布改造好了之后,他们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也荡然无存了,就像一粒水珠,融进了茫茫大海,再看不到它独立的身影,同时也使这个世界失去了丰富和生动。

然而,小布尔乔亚的诱惑永远存在。就像我和我的许多朋友,在反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最喜欢的还是冬妮亚。多年后才明白,小布尔乔亚的生存方式中,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人性中许多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爱,是温情,是优雅,是精致,还是尊重,是宽容,是独立,是自由。也许正是这样,小布尔乔亚在生活中成为了不朽。即便在那个横遭排斥的革命年代里,也如同空气中的一部分,永远净化不去。

 

                                                                     2003年专栏随笔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