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宁波
作者:隐于市井
|
|||||
走过宁波 天一广场位于中山路(大概算是市中心)一侧,由一排高大的南方树种引导进入。那树木据说还是澳大利亚引进的洋种,已有百年树龄。配置其间的雕塑也有西洋味,原来这广场的设计有美国设计师的协作。广场四周的主体建筑由二三十幢风格各异且极具特色的低层建筑组成,使得中心广场更显宽广,还造成一种似乎下沉的感觉。 往南可以望见高耸屋顶的歌德式教堂,钟楼采用顶尖造型和彩色窗玻璃,样子很传统,建筑却是新的。广场入口处有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水景系统是呈“L”型,与广场的中心舞台遥相呼应,主喷泉的核心是两座桥之间的号称“擎天柱”的喷泉,中心的一支大口径的喷嘴可喷高40米,形成一柱擎天之势。广场周围多是饮食服装之类的品牌店铺,是个市民休闲消费的好去处。时尚而又小资,我一个匆匆过客虽则欣赏却顾不得许多遐思,算是来过了,抓紧时间,掉头去寻那名字的来源——天一阁。 在去天一阁的路上,要经过月湖,一个不要门票的公园。风景是我从小习以为常的那种,柳枝低垂、碧波荡漾。老人们打牌下棋;女人们打拳跳舞;孩子们你追我逐,倍感亲切,我自己大概应该属于这个小市民的圈子。 天一阁藏书楼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原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阁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而天一阁的防虫技术据说还有一个故事:早期的古典范本都很难抵御蛀虫的侵蚀,天一阁的藏书也不例外,早期的藏书也曾因虫蛀问题损失惨重,后来范钦偶然发现唯独有一部《书经新说》第六卷在众残损的古籍中完好无损,使他好生疑惑,仔细观察,发现书中夹有一株带有香味的小草。范钦记起这小草是他在广西时夹进书中作为书签用的。然后得知这种小草叫“芸香草”,广西人常把它放在衣柜里防止虫蠹衣物。正是由于天一阁采用了“芸香草”防蠹,才使得天一阁在众多古代藏书楼中一枝独秀,闻名天下。 天一阁出来,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叫做白云庄的地方。一初我还以为它像北京的北太平庄一样,是一个仅存的地名。一打听才知道,这白云庄不仅仅是这一带的地名,还确有遗址。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祠庄,后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世称“白云先生”,故名。自黄宗羲到白云庄讲学后,甬上文人聚集于此,盛极一时。清末书院及白云庄均已圮废,1934年邑人杨贻诚重建。白云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均系砖木结构的平屋。南面为万氏故居,“浙东学派”另一主要人物万斯同曾在这里居住过。西北面为万邦孚和万斯选之墓。万邦孚系万泰之父,曾任左军都督府佥事。万斯选系万泰第五子,是同辈人中的领袖人物,黄宗羲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也就是这个黄宗羲,是曾经进入天一阁看书的不多的外姓人之一。白云庄就是浙东学派的象征。 参观白云庄不要买门票,却要持有效证件登记,大概是为了统计参观者的户籍、文化、职业等等,顺带作一番民调。 又经过一座城楼,样子像是古迹,上面确有一座大大的现代时钟,品位奇特。走近看碑文介绍: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由鄞县的鄞江镇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作为州治衙署的所在地。现鼓楼即为子城的南城门,宋称“奉国军楼”,元重建后称“明远楼”。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时名“海曙楼”,。现城楼是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1930年置大时钟。 相传宋高宗赵构曾到过明州。公元1103年,宋高宗被金兵追逐,逃到明州的鼓楼。只见唐朝时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坚守商丘而殉国的张巡、许远、南界云、姚门、雷万言等五位将军居然在此执旌旗着戎装恭候。遂躲进楼中。紧追而来的金兵,在鼓楼下只看到蛛网密布,荒凉凄凄,转而向他处追去,宋高宗得以逃脱。后来,宋高宗下诏设“奉国军楼神祠”祭祀那五位将军。 公交车站牌上有一个叫做“七塔寺”的地方。赶将过去,果然,好大一座寺庙,门口有七座石塔,就像高僧墓碑那种。想必因城市改造,庙门已经紧贴人行道,七座石塔已在人行道的边沿。寺前七座佛塔是清康熙二十一年建的。故称“七塔寺”,沿袭至今。 傍晚时分,我走到了三江口。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江水汇聚在宁波,三江交汇的地方就是三江口。由于水路交通的关系,中国南方的市镇都是由港埠发展而来的。晚风中,听着江水拍岸,很有一些诗情画意。三江口周围的高楼不是太高,没有上海陆家嘴那种咄咄逼人的势头。江岸绿地比较多,似乎让人更加贴近自然。 甬江大桥在修,过不去。江北的基督教堂也就留作下次吧。我想,我的所到之处,除了天一阁,没有一处会是旅行社推荐的景点。这就是我的走,走得自以为收获颇丰,哪怕仅仅蜻蜓点水,自以为享受就好。宁波给我印象不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补充,宁波饭店里的菜,不如我相像中的那么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