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录(续一) 作者:海宽


 

   感悟录(续一)


  感悟14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唯一标准。正是由于有人执着地坚持长期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科学才得以进步,如哥白尼和开普勒对“日心说”的坚持。正是由于有人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科学才得以进步,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的怀疑。

马恩列斯毛,毕竟都是读书人,对此都是清楚的。
 


  感悟15
 
    常识是靠不住的,但构造理论的最基本假设又需要符合常识,这是人类认识的悖论。人的经验总是有局限的,但任何理性思考的结果又需要接受经验的检验,这也是人类认识的悖论。
 


  感悟16
 
    归纳是靠不住的,演绎也是靠不住的。人类的认识只能依靠归纳和演绎的互相补充而蹒跚前行。

 

  感悟17

“君子小人”的义利观和“君君臣臣”的等级观,是儒学的核心部分。毛的晚年曾主导了一场“批孔运动”。其实,在义利观上,毛与孔是完全一致的。在等级观上,毛与孔却格格不入。毛批孔,主要是批其等级观。
 


  感悟18
 
    毛在批孔的同时,还默许甚至支持了一场“批《水浒》”的运动。毛说《水浒》的要害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30年后,品味毛的话,使人不能不对毛心怀敬意。

 

   感悟19
 
    食色,动物性也。即使低级动物,也有饮食、繁殖的需要。食色是人与动物共有的需要。如果人仅仅为满足这些需要而生活,那么,他无异于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人还没有脱离动物世界。马克思把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称为人类史前时期,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有当一个人开始追求信任、友谊、爱情、知识、审美时,才可以说他超越了动物界,才可以说,他开始成为一个不同于动物的人。
 


  感悟20
 
    怎样坚守社会价值?关于某一价值系统合理性和重要性的阐述,基本是徒劳的。只能凭借“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个人行为来坚守。

 

  感悟21

一位同学曾经谈到,对中国的未来很悲观,看不到中国的希望。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问题。我想,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应是“中国是否有希望”,而应是“我能否使中国有希望”。关于中国的希望,我们不应以一个观众的眼光去客观地判断,我们应以一个演员身份去主观地选择。“中国将因我,因我们,而有希望。”
 


  感悟2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个中国人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中国人几乎可能通过努力改变任何事情,但有一件事情是他永远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生在中国,生为华人,这是他的宿命。
 


  感悟23
 
    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知识的积累不一定能够形成能力。孔乙己拥有关于“茴”字4种写法的知识,却未能形成维系自尊的能力。生活中,孔乙己式的“书呆子”和“字纸篓”并非罕见。我们的教育系统仍在继续制造着新的“孔乙己”。

 

  感悟24
 
    胡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说:“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985年3月7日,邓说:“如果我们的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文选》,第3卷,第111页)是否已经导致两极分化?是否已经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是否“失败了”?是否“走了邪路”?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据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许,“唯一标准”在此处并不好用。
 


  感悟25
 
    “摸着石头过河”,彼岸在哪儿?多年来,许多所谓的“主流”学者们对“彼岸”都是闪烁其辞,讳莫如深。2008年夏天,他们终于得意洋洋地道出:彼岸就是隔着太平洋的美国,就是民主资本主义。几个月后的今天,他们的底气没有那么足了。一方面,摸石头似乎没有摸进“民主资本主义”,倒好像摸进了“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心中的“彼岸”,也遇到了麻烦,似乎在渐渐滑向“民主社会主义”。

 

  感悟26
 
    人之初,性本异。有本善,余未必。性相殊,习难移。人群分,物类聚。
 
[注]电视上看到,北大法学院的一位学生问:“如果纯粹地把国外的制度有的什么移植过来,而不加改造的话,你说这样的改革会成功吗?”张维迎答:“我们不要忘了,人类的本性没什么差距,所以我们也不要说,哎呀,这是美国的制度,所以肯定就不适合我们,因为让我们自发地发展,我们发展得也可能和美国制度是差不多的,这就是人性。” http://phtv.ifeng.com/program/sjdjt/200901/0112_1613_964964_7.shtml

 

  感悟27
 
   在“为人民服务”之外,毛的一个重要呼吁是“斗私批修”。窃以为,“批修”姑且不论,仅凭“斗私”二字,毛就可以在历史上不朽。

 

  感悟28
 
   毛并不希望中国“贫”,邓也并不希望中国“不均”。毛和邓都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都面对了自己不愿看到的后果。各自的代价,都是血淋淋的。斯人已去,二人的过失,可以得到宽恕。
 


  感悟29
 
   倘若当年刘备相信“考试录用”、“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他的事业就不可能得到诸葛亮的支持,也开创不出“三分天下”的局面。他很可能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小军阀一样,瞬息湮灭。真正的人才,不是“考”来的,不是“招”来的,也不是靠“竞争”得来的,而是“顾”来的。如何“顾”得人才?这是那些真正有抱负的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感悟30
 
    1949年以前,毛主要致力于“按劳分配”,反对“按土地分配”。毛对蒋的胜利,是“按劳分配”对“按土地分配”的胜利。1956年以前,毛继续致力于“按劳分配”,反对“按资本分配”。1956年以后,毛主要致力于“按需分配”,反对“按劳分配”。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包括“按需分配”对“按劳分配”的失败。毛保护弱者的热情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最后弄得天怒人怨,郁郁而终。
 


  感悟31
 
    30年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使人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确有本事,谁也压不住,谁也拦不住。改革30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分配方面,按资、按权、按土地分配的比重太大,按劳分配的比重太小。如果仔细追踪研究一座煤矿、一条公路、一处楼盘的收入分配,很容易发现,大头落入了那些有钱、有权、有土地的人的兜中,挖煤的、修路的、盖楼的那些人,得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以前有一个电影名叫《洪湖赤卫队》,其中有一段插曲是:“月儿高高照高楼,高楼本是穷人修,寒冬腊月北风起,富人欢乐穷人愁”。今天,这种旧社会的现象又出现了。弄不好,“穷人愁”会演变成“穷人仇”。
 


  感悟32
 
    有人说:“工会葬送了美国的汽车工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今天,欧美需要增加“按劳分配”的比重,适当限制“按需分配”的比重。今天中国也需要增加“按劳分配”的比重,适当限制“按土地、按资和按权分配”的比重。今天,欧美要抑制工会的影响,而中国需要建立真正的工会,增加工会的影响。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