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
作者:冰溪
|
|||||
雪峰寺牡丹 牡丹花: 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为落叶亚灌木。喜凉恶热,宜燥惧湿,可耐-30℃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喜光,亦稍耐阴。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花期4-5月。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引自网上)
前天从网络上偶然看到雪峰寺有牡丹园,清明前后正是牡丹花季,暗暗惊喜,于是决定去雪峰寺赏牡丹。与先生说要去雪峰寺,先生未置可否。 昨天阴天,本不是拍花的天气,但又恐再过数日,牡丹花过了花期,所以,还是决定前行。雪峰寺早闻其名,但不知具体地点、距离、路线和交通。从网上仅能查到西客站有汽车直达,但路程和地点仍然毫无所知。 早晨起来,与先生说还是要去雪峰寺,先生犹疑不决,理由一是不熟悉路程,二是天气不好,先生是学历史的,做事总是思前想后,十拿九稳,不做无把握之事。然而我的性格恰好相反,随性、散漫,思维是跳跃性的,经常突发奇想,但一旦打定主意,我便不再易变。 见先生不愿同行,于是坚持说自己独自去,先生见状,只好妥协,说舍命陪君子了,哈!这时候恰巧太阳出来了,他正好也給自己找个理由,我一听,暗自高兴,他毕竟还是放心不下我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之中有几分亲情有几分责任。正因为我这样的任性,用他的话说是“无知者无畏”,也拖着他走了不少游人稀少的“秘境”。 我们打车到西客站,途中,的士司机告诉我们,雪峰寺距福州80多公里,山路崎岖,开车要将近3个小时。我一听,吃了一惊,本以为,雪峰寺就在城郊,用不了一个小时的路程,哪知道路上来去就得花上五、六个小时,我也没作在外过夜的准备。但既来之则安之,到车站再说了。到了车站,一问,有直接去雪峰寺的班车,10点10分开车,要到12点半左右才能到达,返回的班车,最晚下午3点,想想时间来得及,便决意前行了,先生也无二话。 雪峰寺藏在深山之中,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一道道山梁,一道道景,一路看去,山重水复,目不暇接。12点半,到达雪峰寺大门,先下得车来,在农家饭店吃了午餐,半斤溪中小鱼,一盘山间春笋,一碗草菇豆腐汤,几块野菜清明果,简单餐毕,直接进了寺院。雪峰寺依山而建,在阳光下,庙宇俨然,草木生辉。殿内香客稀少,有着一份肃穆和清静,偶尔有几个僧人目不斜视地或行走或忙碌,静止的寺院,便有了一息动感。 我在大殿上了香,径直去了牡丹园。牡丹园面积不小(网上说有一百多亩),但牡丹花大多已香消玉殒,一眼望去,牡丹园有几分萧条和清寒,令人陡生美人迟暮之感。不过,定睛细看,不少枝头还有盛开的花朵和含苞欲放的花蕾,花开花落,也有它自身更替的节奏。不知道是中午光线太强,还是此地气候和土壤不大适应牡丹生长,花有些干涩和生硬。但只要赶上有花开,我便是欣喜的,第一次见到牡丹,也有一份期盼中的激动。 我下到田垄里来回穿梭,俯身观察牡丹花的花蕊、花瓣、枝叶,色泽,选择造型姣好的花朵,前后左右不同角度反复拍摄,有时候要等待一抹阳光,有时候要等待风过花静,贪婪地看着拍着,世事置之度外。山坳里时有春风拂过,摇动花香四溢;田垄里,牡丹花仙姿绰约,紫红的、粉红的、深红的、玉白的,单瓣的,重瓣的,多姿多彩;即便是那些零落在地上的花瓣,也成了斑斓的点缀;蜜蜂在花间萦绕,小鸟在林中鸣叫.,流水在田边轻吟......,深山里的雪峰寺,雪峰寺里的牡丹花,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了。 3点钟离开雪峰寺,阳光正好,我在想,明年,我是赶在清明前再来雪峰寺访牡丹,还是远行千里去洛阳一睹国色天香呢?
2009-04-08
进山的路如九曲回肠,左右回旋,连着上下几个山头,年轻的司机车子开得也猛,老师便第一个晕车了,接着我也开始头昏,甄珍稍微年轻些,倒是没事,这趟山路可是把老师折腾得苦了。8点半到达雪峰寺,早晨的阳光柔和且带几分湿润,心里一阵欣喜。这次上雪峰寺主要是牡丹写生,我还捎带拍照。走进牡丹园,老师边讲解牡丹的特性,以及画牡丹的要领,我间或拍几张照片,老师看我镜头挨着花朵拍,于是提示我,画牡丹韵在花朵,骨在枝干,气在叶子,应该把叶子和梗子拍清晰。如果说,上次拍牡丹意在摄影本身,而这次拍牡丹却是为画画提供素材。因此,上次的牡丹发挥微距镜头的优势,虚化背景,多拍特写,这次则是兼顾牡丹的花枝叶,用了更大的景深。 回放照片,觉得这次拍的不仅仅是达到老师的要求,同时,就摄影而言,也做了新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到拍摄的时间以及光线对于摄影是那么的重要,它可以让物象通过镜头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再次,发现了一些拍摄一般花卉的悖反规律,即拍牡丹不一定要虚化背景,枝叶拍清晰点,反倒使牡丹更加灵动,含蓄,娇媚,而不至于单调和呆板。由此悟到:拍小碎的花朵,需要虚化,是因为花朵零碎,需要通过虚化来形成一个整体,零整对比,以整体来烘托局部,使之主次分明。反过来,牡丹花朵大,如果虚化背景,太突出了花朵,必然使花冠在画面中显得单调、呆板,而略带上枝叶,叶子的个体作为零碎的部分,与花朵整体的部分形成对照,反倒使得画面丰富生动。感谢老师的提示,让我有了意外的心得。 拍了一会,在老师身边与老师一起写生牡丹,老师提示:牡丹花的花朵比较易画,难在梗子,牡丹有老杆和新枝,注意两者的纹理、色彩和造型。叶子则比梗子更难处理,主要把握叶子的掩映、交错,向背,须杂而不乱,使画面丰满。一草一石,一屋一瓦,在老师的眼中都是画,例如,那些长在石缝中的石青色的石花,那些匍匐着的衰草,那些垒在田埂下不规则的石块,那几双晒在石礅上的僧人的鞋子,那寺庙屋宇上翻翘的飞檐......她说,点点滴滴,皆可入画。老师西画出身,造型能力很强,与许多传统工笔画家比较,她的画中西合璧,取材广泛,构图不落俗套,有许多神来之笔。有这样的老师,是我之幸运,所以听从老师建议,先从工笔画学起,尽管我不大喜欢工笔画,但是我明白,这是画好写意画的基本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老师说,绘画都是相通的,你也可以一边画山水和写意花鸟。 呵呵,说拍牡丹,却有些离题了。下面言归正传,发新拍的牡丹照片。
2009-04-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