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一聚 作者:河水


 

   四十年一聚


    4月18日下午:上海市西部的“贵人食府”。

传统的徽帮格局,吃酒的阁子,幽静的雅座,是亲朋小聚的好去处。

通知开会的时间未到,上得三楼,已是人声鼎沸,眼前一溜桌子,几位志愿者正在忙着收费,开收据,那边是一堆一堆久别重逢的知青,欣喜、惊奇、感慨等百般情态,化作高潮迭起的嘈杂,耳边“嗡嗡”地响成一片。

这是我们下乡到达吉林省双辽县茂林车站的日子,掐指已经四十载春秋。当年生龙活虎的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昔日朝气全无,但旧友相聚的兴奋溢于言表,互相争诉“离情别意”,滔滔不绝。

计划中的纪念活动应在下午2点开始,时间已过,但老知青仍然在忘情地“诉说衷肠”,许多刚刚赶到的知青更是使整个会场沸反盈天。主持会议的是远从双辽市赶来的政府官员,他不断地敦促大家安静,虽然用了麦克,但还是淹没在声音的海洋中。

突然灯灭了,但人们似乎没有感觉到,热烈的气氛丝毫未减,在窗外透进的些许光亮中继续叙旧。我拿着相机等着电的到来,可十几分钟过去了,灯依旧不亮。便去问服务员,她一笑,说这是主持者的要求:这样人们就会安静下来。

“嗡嗡”的嘈杂声终于没有平息下来,纪念活动也终于宣布开始。主持人如惯常主持官方会议那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他的主持程序。人们听不清也不想听他介绍的一个个官员:千里迢迢从东北来到上海的双辽市政府的各级领导。领导的发言本来应该是十分动情的,诸如感谢知青作出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等等,但也是因为这“嗡嗡”声而变得苍白无力。

记得在2001年夏,本人全家到插队的乡下走了一遭,当时款待我们的乡党委许金田书记也说了同样的一席话,感动得我热泪盈眶,而今天台上台下的气氛就是不能融为一体,且完全脱节,包括后来嘉宾的发言和文艺表演,都没有多少人在意,以致原定一位知青专业歌手在主持人报幕后迟迟不见踪影,主持人拿着话筒到处边找边喊。估计这位表演者早溜之乎也了,主持人只好气喘吁吁地宣布:这个节目取消!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组织者老龚,是个热心且精力充沛的人,毅然走出幕后,带领两位女知青,在“嗡嗡”声中,充满激情地朗诵了讴歌知青那“火红的年代”和“可歌可泣”事迹的诗篇。可惜,老龚中气十足,铿锵有力的诗句依旧冲不破知青们高涨的情绪,两位女知青的朗诵也成了涓涓细流,全无了诗句中的慷慨和豪迈。等老龚他们“喊”罢,主持人就匆匆宣布活动结束,大家下楼合影。

楼外的阳光格外明媚,就像我们这些久别重逢的老知青的心情,大家在说笑中按当年下乡的公社完成合影,然后上楼聚餐。由于高兴加上酒香醇浓,多喝了几杯,微醺中不知拍了多少知青朋友的肩膀,说了多少罗嗦话,许了多少诺。待大多知青散去,才踉踉跄跄下得楼来,一路朝虹桥路走去。

凉风一吹,觉得自己似乎手上少了什么,使劲想了半天,才想起忘了拿双辽市政府送给我们知青的珍贵礼品——一袋小米和一袋高粱米。我决定回去拿,这礼品非一般东西可比,它是当地精心挑选千里迢迢运到上海的优质杂粮,它能唤起我们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也是当地政府对我们知青的一片心意!

次日早上醒来,已记不起怎样乘的公共汽车,怎样上的大楼,怎样进的家门了。躺在床上,回味昨晚的活动,觉得兴犹未尽。虽然有些乱哄哄,这不能怪组织者,谁也没有料到会来这么多知青,也没有料到知青的情绪会如此热烈。我想知青大多近六十岁,许多已经退休或退养,时间属于可以自由支配的。再说近四十年,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天南海北难得相聚,必然有说不尽的话,所以虽然乱了些,但是没有怨言,人人觉得收获颇大。就我,找到了中学同班同学,从此联系上了毕业后就杳无音信的诸多其他同学;妻子也找到了好几个寻觅多年而没有结果的知青朋友,已经忙着在QQ聊了。

为这次活动,我要感谢发起者和组织者,要感谢吉林省双辽市政府,因为他们,我们老知青有了一个十分开心的聚会!

 

见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eb01f0100ctlv.html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