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水煮蛋、茶叶蛋和皮蛋
作者:冰溪
|
|||||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水煮蛋、茶叶蛋和皮蛋
有资料统计在新加坡约460万人口,其中华人占76.7%;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种族1.5%。所以在新加坡行走,看到的华人为多,再加上日本人,韩国人,黄色就成了主色调,而棕色、黑色、白色人种便成了点缀。 在新加坡游览,于各个风景区以及大街小巷甚至地铁车厢中观赏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种的面貌身材、言行举止以及衣着装饰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如果可以随心拍摄,那么一定会体现更浓郁的异国风情。 虽然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并且种族比例悬殊的国家,但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主义,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的民族平等政策,保护和维持各种族的宗教自由和语言风俗习惯,因此,各种族之间彼此认同,和睦相处。 本集主要展示在新加坡看到的各色各样的人,后面的几集照片将介展现多元文化的一些侧面,例如多元宗教及建筑,多元种族街区等。 说到种族发展,必然涉及历史、社会、哲学乃至政治、经济等问题,我不是学文史出身,因此要论及历史、社会和政治问题,总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这种近似文史哲学术研究的问题,绝非靠临时补课的一知半解能够解决的,但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多地读懂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背景,不得不花费时间去寻找相关依据,根据网上零碎的资料,大概理出新加坡种族来源的脉络: 历史上有关新加坡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的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端的岛屿”。新加坡最早的原住居民,自称Orang Launt,意思是“海人”,他们是原始马来人的后裔。大约在公元8世纪,建立了“淡马锡”(Temasek)国,后来臣服于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Sri Vijaya)王朝。1160年,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圣尼罗优多摩因船只失事,登上淡马锡,他看到一只红毛白胸的动物,体型比羚羊稍大,动作敏捷,飞奔而过。王子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狮子,决定在岛上定居下来,并把淡马锡改名为:信科普罗。在梵文中,“信科”是“狮子”的意思,“普罗”的意思是“城市”。现在的新加坡(Singapore),就是从信科普罗(Singapura)而来,意即“狮子之城”。我国元代商人汪大渊在他的著名游记《岛夷志略》中记载,他曾经到过Singapura,并声称当地已经有华人居住。1391年在邏罗(今泰国)的入侵下,Singapura王朝灭亡。16世纪后,Singapura先后成为柔佛王国和廖内柔佛王国的一部分。此后新加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后新加坡被各方所遗弃,房屋全毁而沦为丛林,从此沉寂隐没,直至公元17世纪。 公元1811年,一百名马来人在其首领田缅刚的带领下,来此地落户。8年后即1819年1月28日,英国人东印度公司副总督史丹福.莱佛士爵士率领7艘殖民探险船,带领100多名印度人来到新加坡海峡的圣约翰岛停泊,随船同行的华人木匠曹亚志于1月29日奉莱佛士之命,带领两名水手上岛,他发现岛上有四、五百名海人,马来人和华人,便在山上升旗,通知莱佛士登陆。此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被作为英国在亚洲的重要贸易港口和军事要塞。莱佛士这个传奇人物,改变了新加坡的历史,成为新加坡极具声望的重要历史人物。 蜡像馆莱佛士蜡像 1942到1945年,被日本统治,并沦为日本的直辖殖民地。战后,新加坡又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1963年9月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带领下,脱离马来西亚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以上资料主要根据雨诺新加坡专栏和厦大东南亚研究所以及网上其他资料整理,可能有出入,仅供参考) 从新加坡的历史来看,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白人都是各国移民,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移民国家。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创建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新加坡华人: 早期来新加坡的华人可以分为两类,19世纪初期登陆的的一批华人都从南洋等地移居新加坡经商后致富。大批移民是在19世纪中期,新加坡成为贸易港口后,福建和广东移民远渡重洋到新加坡拓荒生息。这些华人大多从事苦力和商贩。莱佛士在城市开发计划中将不同种族的人划分区域居住,以避免种族冲突,华人被划分在牛车水一带。 新加坡蜡像馆、亚洲文明博物馆、牛车水原貌馆陈列的蜡像和史料记录了华人的这段历史。 亚洲文明博物馆 在MAY BANK和中国银行大楼前的铜塑,做苦力的华人和印度人
炎黄子孙 下棋 相术--皮蛋解说水煮蛋的命运 周末在公园消闲的人 新加坡的土生华人,他们的先辈是明朝永乐年间(十五世纪初)来自福建广东沿海的华人,定居在马六甲等地繁衍生息。史料记载明朝永乐3年-宣德8年即1406-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到达?爪哇岛、马六甲、文莱、淡马锡一带,每次随行将士27000人,他们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多次途径福建沿海停泊,不知这些遗留在马六甲的华人是不是郑和下西洋航队的将士和随从。这些华人勤勉刻苦,生财有道,不少成为富商,由于岛上男多女少,华裔男人便与马来女人通婚,他们的混血儿,男孩称为“峇峇”(BaBa),女的称为“娘惹”(Njonja,Nyonya),他们面貌特征和风俗习惯便是民族交融的写照。 一个民族的服装往往是民族文化典型的符号象征,娘惹服装便是范例。“娘惹”上装前长后短,前襟和下摆多绣镂空纹饰,颜色多浅淡、柔和,质地轻薄透明,下装则是马来纱笼,其服装的款式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风汉味。 明朝汉服 娘惹衫(网上资料)
在大桥上拍摄,镜头中一位娘惹飘然而至。
nianer在地铁上抓拍的“娘惹” 这种古风犹存但又美艳绮丽的娘惹装让我感叹良久。唐朝汉服,如今成了日本女子炫耀的和服;明朝服装在新加坡,却称作马来衫;而在国内,唯一能代表华服的旗袍,则是满族服装;即便是这旗袍在越南经改造后也叫作“aodai”。想想我大唐汉人,如今不是穿西式套装便是休闲服,出门在外,竟然没有一身能表征汉民族的服装了。于是乎,一路的话题便围绕着汉族服装演变以及如今汉人究竟应该穿什么而展开,讨论没有结果,却留下深深的遗憾和莫名的失落給自己。 越南的aodai 新加坡马来人马来人是新加坡三大种族之一,其中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在外貌特征上,脸宽、眼深、鼻高、唇厚(我的总结),皮肤大多为深浅不同的棕色,所以有茶叶蛋之喻,他们的和装束与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颇为相似,女人服饰较为亮丽,上衣宽大如袍,衣长过臀,称为"克巴亚",下身穿同色纱笼或裤裙,覆盖足踝,头上披扎纱巾,半遮半掩,与阿拉伯穆斯林女子不同,她们可以大大方方地露出脸庞。 这样低眉垂眼、缓步徐行的女子有一种古典、神秘之美。
马来男子传统的服装,上装叫“巴汝”,没有衣领,宽大凉爽,下穿长裤,外加长及足踝的布质沙笼,称为“卡因”,头戴无边“宋谷”帽,脚穿皮鞋。
据说新加坡马来人保留了多妻制,可以娶两个妻子,虽然不是妻妾成群,但一夫两妻,加上一群孩子,他们走在公园和大街上,男人也有众星捧月般的风光。:))可惜没拍到这样的照片。 据称,马来人生性随遇而安,不思进取,也不在乎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从事的往往是收入比较低的职业。 新加坡印度人写了不少,却死机了,前功尽弃,也没兴致重写了,就直接发照片了。看来这种不打腹稿、即兴在线写作的习惯也会让自己措手不及,带来懊恼。 点着朱砂的女孩
漫步的一对 观鸟的一对 印度街的女人 餐馆里的印度男人
看了以上照片,你能把印度人和马来人区别开了吗?
| |
|